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隐喻翻译中,喻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可以用转化喻体形象、在目标语言中寻求相应的喻体形象、将隐喻变为明喻、对所翻译的喻体形象进行加注、略去喻体形象、添加喻体形象等方法进行隐喻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多用譬喻形成博喻,是《荀子》文章构成的一大特色。其博喻有描绘性与说理性两种类型。描绘性博喻指用多个喻体来凸显本体事物的某一特征,重在对本体的描述说明。说理性博喻是指博喻的各个喻体本身就是一种事理甚或是一个带有故事性的事态变化,本体是要证明的观点或者是由喻体推出的结论。因此,博喻在《荀子》中不只是修辞手段,而且具备说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文章指出了目前修辞学名家在比喻的结构分析上的不同之处.并提出了一种结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大米比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训、相似点。本体应今成本1本2,喻体可分成喻1喻2。如果缺本2,那么喻2就是相似人,反之缺喻2,本2也是相似点。  相似文献   

4.
喻苑巨擘──浅论钱钟书在比喻理论上的杰出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钱钟书先生在比喻理论上的杰出贡献:一、运用比喻的总原则;二、比喻的两大分野;三、比喻的逻辑基础;四、比喻结构中的“边”与“柄”;五、喻体取材的规律;六、比喻鉴赏的两种价值:七、博喻和曲喻。  相似文献   

5.
以喻体形象为中心、以实际翻译为例阐述了英汉翻译中的移植喻体形象、寻求相应的喻体形象、将暗喻变为明喻、对所译比喻进行解释性说明、略去喻体形象和添加喻体形象等六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再论钱钟书比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钱钟书比喻的特点田建民一西方人崇奉《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用喻,所以修辞学中专门认有“荷马史诗式的比喻”、“莎士比亚式的比喻”的提法。钱钟书先生的比喻比之二者毫不逊色,所以我们中国修辞界应该骄傲地明确提出“钱钟书式的比喻”这一概念。钱钟书先...  相似文献   

7.
英语报刊新闻报道中比喻现象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英语报刊新闻报道中的大量比喻现象进行分析,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喻体形象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时对喻体现象的处理方法,即保留喻体、替换喻体、省略喻体,并就此探讨比喻翻译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比喻的视角出发研究英汉“人体器官及部位”词语 ,可见英汉语言存在着大量的体喻 ,它们或是喻义相同 ,喻体不同 ;或是喻义不同 ,喻体相同。受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诸多影响 ,英汉体喻各具民族特征和民族精神。体喻研究 ,是对语言修辞、语言心理、语言文化的学习 ,也是对人体、人类的一次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说“反喻”     
反喻是比喻辞格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一般的比喻是从正面用肯定语气说明本体、“象(是)什么”,本体、喻体是两种完全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产生联系的纽带是二者的相似点,我们可以把这种比喻叫“正喻”。而反喻则是正喻的否定式,其基本格式是“甲不象(不是)乙”,如果甲、乙分别代表反喻的本体、喻体的话,那么本体与喻体产生联系的纽带不是它们二者的相似点,而恰恰是相反点或相异点,甲不具备乙的某一特点,甲与乙是相异的。例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在比喻运用方面的特点。尖新奇特、精致纤巧为其比喻风格。她的比喻不拘格套,出奇制胜,善于将不同的事物联在一起,而且喻体丰富多样,富于变化;她经常以一些带有室内性质的物象去形容她要把握的对象,使比喻具有女性特有的精致纤巧。在比喻格式的选用上作者也不落俗套,与比喻风格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与单一墓主的墓志题式相比,夫妻合志的复杂性在于墓主的二人性,既然墓志是两人合志,那么在首题中理应兼书两人,但中国古代夫妻合志的首题书写经历了题不书妻到夫妇双标的演变:合志题不书妻,明代以前是常例,明代以后成为特例;合志首题夫妇双标,明代以前是特例,明代以后变为常例。以明为界,夫妻合志首题的书写发生了一个转换。寻究转换的原因,主要有二:服母丧制度的变化;文体自身完善的驱动。  相似文献   

12.
乐羊子妻是《后汉书·列女传》中17个样板女子之一,她的典范意义在于勖夫成材,即留下了“停机德”为核心的“好女人”故事。从唐传奇开始,小说中出现了“停机德”精神的艺术载体。其一,《李娃传》后半部透发出勖夫佐夫的强劲主流文化张力。李娃对荥阳生的孜孜规劝及其成功,构建了小说史上第一种“好女人”模式。其二,明代拟话本《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是李娃传奇的平民版。它淡化了神秘,强化了写实,从而成为乐妻品质的低调延伸。其三,《西湖二集·巧娃佐夫成材》是李娃故事的变异:女主角打造男人的理念与手段偏离了“停机德”轨道,失去了李娃、赵春儿勖夫故事的温暖与正气。其四,“停机德”模式没有酿成蓬勃发展的流派。明清长篇小说名著中几乎看不到乐妻身影;一二流短篇小说中偶尔拾得“停机德”碎片。其五,薛宝钗不是“停机德”样板。尽管曹雪芹给她贴上了“停机德”标签,但细读全书,不可以把她放到乐妻门徒中去。这不仅仅因为她的性格内涵无比丰厚。而且还因为她的男人观已经呈现出无可置疑的多元趋向。  相似文献   

13.
徐特立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家风家教,在与妻子和睦相处,关心教育儿子、儿媳、女儿以及孙女、外孙女等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14.
齐梁体诗是盛唐诗人在近体律诗定型后刻意仿效齐梁诗风或诗律而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岑参《夜过磐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诗不仅在表现题材和诗情、诗境等方面效齐梁赠妇寄闺之作,而且在写法上也通篇皆对、假物比象,充分体现了齐梁体绮秀映带的艺术特点。王昌龄《诗格》齐梁调声条反映了盛唐人对齐梁体诗调声之术的初步认识和理论总结,后人谓唐代即有齐梁调诗是对此书原文的误读。杜甫戏作的吴体诗《愁》与唐人所作、所论齐梁体在诗歌体式和格律方面均有显著之差异,吴体与齐梁体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诗体。盛唐人之所以不太热衷创作齐梁体诗,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而时人普遍对齐梁绮靡诗风和严苛诗律持批判态度是其中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海岛妇女生活方式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世纪是中国广大渔农村妇女生活最跌宕起伏的世纪。海岛妇女,作为其中的一群,她们的生活与当时社会总体生活方式是一致的。但因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渔民老婆”这个独特的身份标志,在1949年前、1949-1978年、1978年后三个历史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富于海岛特色的生活演变图景。  相似文献   

16.
马怡 《南都学坛》2010,30(3):1-9
《宣与幼孙少妇书》是居延汉简中一件颇值得辨识和研究的书信。有的研究者认为"此西汉夫寄妇书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与家书无干,"实乃某一烽燧戍卒对另一烽燧戍卒即‘宣’对‘幼孙少妇’之函件","幼孙"为男子名,"‘少妇’乃‘幼孙’之字"。以上两说皆有误。从《宣与幼孙少妇书》的释文、格式、称谓、礼节和内容来看,此信之写作是汉代边吏间的私人问讯与联络,而非公干;作信人"宣"是一位都吏,受信人"幼孙少妇"是一位候长及其妻子。  相似文献   

17.
公共交通与南京城市近代化(1894~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近代,西式马车、人力车、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先后传入南京,新式马路、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相继修建,近代南京公共交通应运而生.近代公共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空间、城市管理、人口流动、市民生活等诸方面的改变,对南京的城市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布封所说的风格即人格,迄今仍有普遍意义。杜诗风格,或曰沉郁雄深,或曰清逸曲峭,或曰悲婉怆凉。于其人格,则多曰狂诞浪漫,忧世伤生,悲己悯人。而杜诗研究千年,却鲜有论及其谐趣风格者。杜甫谐趣诗主要以对困窘生活的自嘲消遣和对老妻幼子的戏谑为主题,其创作动因来源于其谐易达观的人生态度,是对忧患人生的强劲反弹。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中国社会,"丁克家庭"主要是一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年轻人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已有迹象表明,年轻时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而现在已人到中年的"丁克"中,已有人改变初衷,走上了回归生育之路,其原因是爱情不等同于婚姻的本质、孩子对婚姻中夫妻间爱情的强化作用及以"不可名状的权威"方式间接对"丁克"们产生影响的中国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20.
曹植的十二首女性诗多是弃妇诗,这既是对楚辞以来文学传统的继承,更是受个人的特殊家世、经历以及时代的影响,其实诗中的弃妇乃是曹植的夫子自道,他之被弃实为儒法斗争的必然结果,而其天真的性格、不幸的遭遇以及诗歌温柔敦厚的风格昭示着真儒的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