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新文化运动以降,国内学界对萧伯纳戏剧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许多较为显著的成果。综观近一个世纪以来发表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学界对萧伯纳戏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萧伯纳的创作思想研究及戏剧文本研究,其“社会问题剧”则是相关研究的重中之重。尽管国内学界对萧伯纳戏剧的研究视角多样、结论纷呈,但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在强调切入社会现实还是重视艺术手法这一问题上莫衷一是。此外,萧伯纳所处的时代正是爱尔兰民族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萧伯纳对“爱尔兰文艺戏剧运动”的态度及其在爱尔兰民族身份建构中所起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易卜生与萧伯纳是欧洲戏剧现代进程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萧伯纳在其《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中,把易卜生戏剧的主题认定为"理想主义者批判",指出易卜生的戏剧讨论技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萧伯纳创造性地误读了易卜生,并从其思想艺术中汲取力量,走上了自己的戏剧之路。萧伯纳早期戏剧的理想主义者批判,矛头针对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道德风尚,20世纪后,则指向各种禁锢心灵的意识形态力量。通过"讨论"的系统应用,萧伯纳使戏剧从重视外部情节的冲突,转向表现思想观念的冲突。这种"萧式观念剧",超越了易卜生,引领了欧洲现代戏剧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将文学文本置于与其它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极大地丰富了文学批评的范围。文章以互文理论为基点,发掘萧伯纳戏剧作品的标题与《圣经》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以及他人剧作等前文本之间的互文关联。互文视角下萧伯纳戏剧作品的标题具有作为行文主线、揭示中心思想、重塑经典人物以及渲染作品气氛等作用,所以说萧伯纳不愧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4.
樊粹庭是以自觉的担当意识,全身心引领土梆戏步入豫剧现代化进程的地方戏改革先驱。本文通过对其生存的时代背景、梆剧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个人的生活境遇、兴趣爱好、改革戏剧的责任意识等内外因素的分析,发掘其从事戏剧改革的多重动力,并予以学理性的归纳和体认。  相似文献   

5.
《回到马修撒拉时代》是萧伯纳的一部重要剧作,在该剧里,萧伯纳对于其创造进化论思想以及人类自身弱点与社会问题进行了阐释。萧伯纳认为,目前人类自身存在着严重的劣性,在生命力的作用下,他们将进化为超人,而超人将能够解决目前人类无力解决的社会问题和自身弊端。两性关系中的婚姻将不复存在。该剧对于帝国主义战争和英国议会制度也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6.
《窦娥冤》的悲剧强度比起欧洲的经典悲剧来说有其天然的缺陷,它应属于中国式的苦情剧,即表现的是非对称的对抗,正义的一面经历过重叠性的灾难后导致毁灭。这种苦情剧对整个东方戏剧都有影响。《窦娥冤》还是元杂剧灾难剧的经典,全剧涉及多重灾难,具有灾难剧戏剧元素。《窦娥冤》也是公案剧的典型,演示了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的逐猎场景,表现了人类群体意志的动态较量过程。所有这些都是以冲突为核心的,冲突场面构成了《窦娥冤》独特而丰富的戏剧空间,对冲突的充分利用,展示了关汉卿代表性剧作对戏剧类型化的有意义尝试。  相似文献   

7.
萧伯纳以批判现实主义的鲜明风格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是英国现代最伟大的戏剧家和作家,也是对英国现代戏剧评论产生巨大影响的优秀评论家;他是一名不知疲倦的社会演说家,以敏锐的思想嗅觉把各种先进的思想与学说介绍给当时的社会,其中对社会主义的宣传更是长达12年。1933年萧伯纳访问中国时,被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进步作家当作红色作家来欢迎。但他最终放弃了社会主义,他不喜欢革命,最终回归到资产阶级的祖庙,回归到自己的宗教世界。  相似文献   

8.
冯叔鸾是处于中国新旧戏剧更替的大背景下具有过渡性质的戏剧理论家。《啸虹轩剧话》和《戏学讲义》是其戏剧理论的代表作。他在这两篇文章中主要探讨了以下戏剧关学思想:剧本中心论与以美为标准和目的;舞台表演:“我即非我”;艺术性与思想性:戏剧艺术与美育的关系。对冯叔鸾的戏剧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对于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研究工作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圣徒剧起源于10到11世纪的基督教仪式1,5世纪达到高潮,是中世纪宗教剧中数量最多、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戏剧形式。露天的演出形式和舞台演出特技赋予了圣徒剧灵魂,并奠定了其繁荣的基础。宗教改革虽然结束了大多数圣徒剧的演出,但是圣徒剧皈依、殉道和奇迹的主题以及多重情节的结构形式对英国戏剧的发展仍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解德枫 《南都学坛》2004,24(6):60-63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之成为经典,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戏剧形态的丰富性。既具备通俗剧的诸多要素,又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剧和带有较强的探索性的先锋剧。通俗剧层面,为该剧提供了"看点";问题剧层面,使该剧具备了现实"批判"的功能;先锋剧层面,则使该剧带有某种形而上"冥想"性质。三个层面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了《雷雨》具有宏阔幽邃景深的戏剧世界。  相似文献   

11.
哈罗德.品特是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用特有的、破碎平凡的品特式戏剧语言成功地使戏剧回归到它的基本元素,展现了封闭空间中人物间不可知的对话,发现了在日常闲聊下的深刻,揭示了荒诞生活中异化的现代心理,并为戏剧的语言革新开辟了先河。  相似文献   

12.
论“五四”社会问题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问题剧在“五四”剧坛的流行,是“五四”时代精神与“易卜生主义”契合的产物。其个性解放与社会改造的主题内涵,推进了中国戏剧题材与主题的现代化变革;然而抓住“问题”而忘掉“戏剧”,问题剧在艺术表现和戏剧的自觉方面却少有现代化;问题剧的直面现实使中国戏剧靠拢现实主义,然而其政治化、观念化和理想化,同时又留下阻碍中国戏剧现实主义发展的路障  相似文献   

13.
1955年老舍受命翻译了萧伯纳的戏剧《苹果车》,朱光潜对译稿的校审意见认为老舍翻译有的地方灵活,有的地方直译相当突出,等等。老舍应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萧伯纳剧本独特性所至;语言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老舍巧妙地将赞助人要求的翻译"语言的阶级性",转化为语言中包含着阶级的特定要求,从而使翻译成为两种语言的互补与互动;老舍把翻译当成潜在创作,在他的创作受到种种限制时期,企图借翻译引进戏剧新文体,促进汉语和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同时,分析了朱光潜对老舍译文评价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对社会问题剧的界定和创始人学术界各持己见,鉴于学术界在此问题上观点纷呈,我们有必要对社会问题剧寻根探源,作进一步的界定:社会问题剧是一种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社会矛盾,提出社会问题,促使观众进行思考和议论的戏剧形式,风格严肃,是自觉的文化的戏剧。它的远亲是莎士比亚的悲喜剧,近亲是狄德罗、博马舍提倡的严肃戏剧。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的复兴期。新时期中国戏剧与外国戏剧的关系,经历了从最初突破"文革"时期与世界隔绝的完全封闭,到敞开国门、完全开放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所引发的戏剧思潮和创作的主导流向,是问题剧与"解冻"思潮汇流、戏剧观念的论争、现实主义的深化、现代主义的探索,以及新的演剧体系的崛起。  相似文献   

16.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家高乃依雀其戏剧中设置了十分明显的"两难"结构模式,而在中国元代的许多戏剧作品中,也存在着相同的结构模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某种社会文化背景的相似,以及基于叙事必要的文本体制安排,即高乃依戏剧所遵从的"三一律"和元代某些结构严谨、篇幅相对短小的戏剧的文本体制.此外,高乃依的戏剧虽多为悲剧,却有许多被安排成"大团圆"式的结局,而这恰也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传统.本文从中法戏剧各自的受众成分及其审美心态方面对造成这种相似现象的原因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通过翻译研究的纵观视角管窥翻译家梁实秋的翻译思想,在分析梁鲁论战的基础上梳理了梁实秋是如何提出其翻译思想以及其如何将"存真论"的翻译思想实践在莎剧翻译活动中。  相似文献   

18.
创造进化论是萧伯纳思想的基础之一,体现在其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政论文之中。萧伯纳认为,目前的人类将会逐步进化成为超人,而超人将能够解决目前人类自身无力解决的社会问题和自身弊端。在超人的产生过程中,女性发挥着比男性更加重要的作用。该文探索了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分析了该理论产生的根源及其在妇女与家庭观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萧伯纳的世界观比较复杂,创造进化论是其思想基础之一。萧伯纳认为,生命力是控制生物发展的力量,生命力的进化会产生超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阻碍了生命力的发展。两性关系由生命力控制,女性是生命力发展的工具,男性是女性完成生命力指令的手段,婚姻是不道德的。在超人的产生过程中,女性发挥着比男性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戏剧改译的目的是为了演出,所以改译要有效调动观众的文学经验和艺术经验,而观众作为此在存在的人,时间和经验的有限性和历史性是他们理解戏剧作品和戏剧艺术技巧的先在条件。本文通过分析萧伯纳戏剧改译本在现代中国演出的失败和成功,考察李健吾成功改译本《说谎集》是如何把握本民族观众理解的有限性和历史性,并最终接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达到对民族社会生活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