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清之际,世代交替,社会动荡,王渔洋初以秋柳诗名扬海内,继而被尊为一代诗宗,将明清时期山东文学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该诗峰以王渔洋为主要代表、由多代众多作家共同构成,可以视为“王渔洋现象”.以“王渔洋现象”为核心,可以分析山东地域文化对王渔洋的培养成长特点,分析山东地域文化与全国文化互动的特点,把握明清之际山东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家族文化、结社传统等特点,以“王渔洋现象”为基因仰视明清之际山东地域文化发展脉络和时空图谱.  相似文献   

2.
渔洋文化遗址位于古渡之旁 ,环境优越 ,适宜人类生活。从其所存的甲骨、陶器等文化遗存以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看 ,在商代 ,特别是殷商时期 ,它是一个平民聚居生活的普通聚落。  相似文献   

3.
(一) 中外文苑向来有因作家年事已高而封笔的惯例,但也有年事虽高而创作益丰的变例。 八十老翁的蜀中诗人凌文远就属此种情况。原来他在新中成立前夕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共和国诞生后,又任过重庆市江津县县长,中共江津县委第一书记,行署副  相似文献   

4.
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百年前,王正功在桂林写过两首七律,其中“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得到广为流传,对此,可从唐诗《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是因“宇宙意识”得到启发,“山水甲天下”的背后,也有与农业文化相关的天人合一观及相应的“山水比德”、“仁智之乐”。从韩愈到王正功,表现出理学文化的充分发展,就王正功的诗句结合其墓志铭,应看到“仁者”、“智者”的投影;也表现出自庄子以来对山水真赏之趣的发展,而对桂林兼有山水之胜的揭示,也表明了山水文化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和陶是一种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的现象 ,其意义已经超出文学本身。这种现象不仅证明陶渊明的影响巨大 ,而且表明后代的文人对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陶并不是一种很能表现创作才能的文学活动 ,其价值主要不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成就 ,而在于这种文学活动的文化意蕴。在研究了大量的和陶诗之后 ,本文所要强调的是 :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陶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了对清高人格的向往 ,对节操的坚守 ,以及保持人之自然性情和真率生活的愿望。真实的陶渊明也许并不很单一 ,我们不能排除后人对他的认识有理想化的成分 ,而这正是符号的特点。至于和陶的人 ,多数未能达到陶渊明那样的人生境界 ,有的只不过是借以自我标榜而已。陶渊明不断地被追和 ,说明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不断地重复、强化。研究和陶诗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其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成龙 《兰州学刊》2009,(1):127-129
从时代特征上看,网络文化是一种商业消费性文化、娱乐消遣性文化、媒介符号性文化和解构性文化,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表现着其所要传播的价值观念。从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上看,网络文化包含道德价值取向,体现出一定的伦理价值意蕴。网络文化品性蕴含着新的时代精神气质,影响着社会道德氛围,决定着社会道德资源的增减,反映着社会道德变化趋势。道德力量制约着网络文化的传播和扩散,并对其进行纠错,使之更加符合人类发展的价值取向,也使人类社会道德能够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7.
郭院林 《兰州学刊》2009,(7):189-193
西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沟通与防御成为其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唐代西域诗歌不仅有践履此地而生的边塞之情,而且包括中原诗人对西域的想象。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诗歌意象主要表现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而和平主题下的西域主要有欢快歌舞的异域风光。这些意象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即历史意义、西域民族文化交融以及民族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8.
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而文化创新与发展在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凸显出来。如何认识文化的两重性,以及在时代条件和国际视野下认识文化两重性的内在意蕴,既是一个学术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人类对于自身创造的文化的认识,由来已久。在世纪之交,切关文化创新和发展,学术界提出了文化整体内容分为观念文化与物质文化、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开放与民族文化安全、文化自主创新与对外学习借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正面文化与负面文化等两分法,并由此认识了文化的两重属性即两重性,特别是将业态纳入文化发展视野,从文化业态上区分和认识到文化具有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两重性,这无不具有文化方法论意义和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意蕴。深化对文化内容构成及其本质的认识,对于驾驭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规律,增强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主动性,体现主体创造性,获得社会时效性,增强中国共产党文化执政能力,提高文化执政水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当代艺术精神变迁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历史时空的转换,相对于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呈现出一种新的精神,即原创性的消失和非艺术或反艺术倾向的强调。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艺术是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现象,其精神变迁与当代社会具有内在一致性。就哲学而言,哲学在当代发生了新的转向,呈现出反中心化、反理性、反本质主义、反主体性和反总体性的后现代哲学思维特性,艺术精神也暗合了哲学思维的新转向发生了内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陈欣 《北方论丛》2011,(4):19-22
团扇自班婕妤《怨歌行》始进入诗歌成为意象,此后经魏晋南北朝诗人们反反复复的动情歌咏,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因素,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气与文人的审美取向。然而,团扇作为宫怨弃妇的象征始终是最主要的文化意蕴,并成为怨女思妇常用的情感载体。  相似文献   

12.
西王母由一个形貌怪异的神话人物演变为传说中的人间帝王,并进而成为神仙道教的神,反映了神话人物历史化与宗教化的过程。《山海经》中西王母的怪异形貌反映了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西王母人王的形象以及她频繁的外交活动,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诸侯国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情势下寻求帮助和依靠的反映。两汉魏晋时期西王母形貌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仙人形貌及其生活的不同理解,体现了魏晋时期豪门世族现世享乐的处世观念;另一方面也与道教徒宣传神仙道教思想有关。而作为西王母配偶神的东王公出现在东汉中后期,一方面是汉代盛行的阴阳学说在西王母神话传说中的体现,另一方面则与两汉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戏曲“大团圆”模式是建构在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上的,即中国人始终极为虔诚地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生真谛。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灾祸时,就能够处之泰然,因为人们坚信一切苦难终有尽头,忍耐和行善终究会赢得否极泰来的命运转机。所以,戏曲剧情在展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暗藏着终将完满的结局,以此满足观众圆满自足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4.
先秦盟誓的契约属性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盟誓的基本内涵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在神灵面前订约并发誓遵守的活动.无论从仪程还是内容上,盟誓都具备契约的属性.同时,先秦盟誓反映出其时代特有的文化内涵:立约者是相对独立的单位或个体,反映了其时代的自由度;立约当事人对契约的尊重与认同程度,反映其社会契约意识的普及度、民众卫权意识的自觉度与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军事防御、维护河道、取材与成荫,宋代政府曾将种植榆柳作为一个国策大力推行,遂使得榆柳在宋代得以大面积种植,这种广泛种植榆柳的社会现象,直接影响到宋代文人墨客的文字抒写.除了榆柳的习性特征常常作为宋代文人情感寄托的载体之外,与榆柳功用相关的诸多社会生存事件,从而架构起宋代文人物化情感的又一途径.以至于榆柳在宋代,许多时候幻化成一个文化名词,彰显着多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刺生活在民族文化融合最为活跃热烈的时期,深受汉文化的濡染熏陶,其诗作中体现了汉文化和游牧文化融合共生的突出倾向,在元代文坛上,独具魅力.作为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他的诗中多次出现雁这种意象,将雁作为一种较特殊的审美对象进行吟咏,体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试论《红楼梦》的乡土想象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是中国文学常见题材之一,乡土想象在中国文学中屡见不鲜并形成了源远流长而又颇为复杂的乡土精神化、审美化的传统。作为古代长篇小说经典,《红楼梦》汲取了这一文学传统的滋养,其乡土想象尽管笔墨不多却涉及乡土风物、乡土生活和乡土人物各个方面,精妙、空灵、意味深长,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丰富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8.
以"文化的文学"观念解读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的文化意蕴:浓烈的家园情结与民族意识;普遍的生态关怀与忧患意识;深切的文化寻根与反思意识;诗意的民俗风情与健康人性;质朴的思想信仰与民间意识;鲜明的时代精神与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9.
20.
郭根  刘田 《学术论坛》2012,35(9):44-47,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文化层面的自我认同与确证。这一建基于社会历史运动规律和人类价值实践基础之上的自我建构过程,既具有文化自身发展的维度特征,又遵循价值生成、凝练、形成和实现的一般逻辑。经由观念文化载体生成了"公平正义、和谐文明"的价值取向;经由制度文化载体凝练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认同;经由社会文化载体形成了"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价值共识;经由公共文化载体实现了"共同富裕、文化自觉"的共享价值。四大价值意蕴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