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查瑞传总人口的性别结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人口中男女人数的比例关系。通常以男女人数分别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或用男女人数之比(以女性人口为100)表示,称性别比。均使用性别比指标。人口的性别结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既有自然生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人口学刊》2013,(6):61-69
人口性别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合理的性别结构、协调的两性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具有人口性别比总体偏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持续偏高、人口性别比区域差异明显、城乡差距大等特点。针对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现状,应从消除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人为影响、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制度、切实提高女性人口社会经济地位、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对不同性别死亡率差异进行专项研究等多方面入手,优化人口性别结构、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数据上看,各种资料记载的只是中国人口的总量,而分性别的详细资料并不多,虽然历史上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特定地区人口的性别状况进行过分析,但也只是描述性的,近年来我国围绕人口性别比的分析比较多,并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现实分析只是基于特定时间的统计数据,而受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所以很难确定中国真实的一般的性别比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为此分析历史上中国人口性别比的状况,对于解释现实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关于总人口性别结构根据现在所能找到的历史数据发现:历史上我国人口性别比是比较高的。表1中,最早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性别结构是人口的一种自然构成,对婚姻和家庭、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人口迁移变动都有直接影响。研究性别结构,是研究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迁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自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尤其是安徽省的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引起了人口学界的关心和重视。最近一个时期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人又多起来,经常在刊物上见到一些有关文章。为了参加这一重要问题的讨论,笔者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有关历史资料和调查资料,对安徽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况、成因和发展趋势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5.
枣庄市1985年底有人口281.7万,平均每平方公里619.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3万,占总人口的15.4%,农业人口238.4万,占总人口的84.6%,该市是在煤炭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工矿城市,素有煤城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的人口性别结构主要由出生人口性别比、死亡人口性别比、国际迁移人口性别比共同决定。中国并非移民国家,人口性别比结构主要由出生人口性别比和死亡人口性别比共同决定。本文利用各年普查数据进行估算和预测,构建连续的出生队列并以此数据对我国人口性别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人口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而在我国的生育文化特征下女性人口在低龄组更容易被瞒报,所以统计数据的瞒报、漏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低龄组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程度,但不能把瞒报、漏报认定为性别比偏高的主因。根据生物学一般规律,在同等客观条件下男性的死亡概率在任何年龄均高于女性,总体上同一出生队列的人口从出生到进入婚龄,男性死亡人口规模大于女性,所以婚龄人口性别比在没有国际人口迁移影响的前提下必然要小于出生人口性别比。低年龄组死亡人口性别比对于婚龄人口性别比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不断降低,死亡人口性别比不会给婚龄人口性别比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不会改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会导致婚龄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基本事实。通过对2020年婚龄人口相应出生队列的分析,认为无论采用哪种数据来源和方法计算,持续偏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必然会导致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衡,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性别比是影响人类婚姻、生育的基本因素,与人口再生产、人口分布及其它人口结构均有直接关系,过高或偏低都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经过解放后30多年的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主要就解放后尤其是1982年到1987年全国和各地区人口性别结构的特点和变化及其成因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区域差异及演变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性别构成是影响人类婚姻、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因素,也影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也是编制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人民生活、劳动、城乡建设等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1%人口抽样资料分析了中国总人口性别比演变动态及地理分布特征。表明:(1)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性别比偏高的国家,新中国总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2)1953到2005年,年龄性别比曲线越来越平稳,性别比最高峰值呈现有低龄组向中龄组及高龄组转移的趋势;(3)各省区之间及城乡之间的性别结构差异由大变小;(4)山区性别比高于平原。重工业城市高于其他城市。大城市高于小城市。  相似文献   

9.
南通市自上世纪 70年代初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 ,努力构建新型生育文化 ,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稳定在正常值范围内 ,这是各种主客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中总结了南通市在强化行政管理、宣传教育、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0.
人口死亡一直是人们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口死亡的统计与分析对于促进人口、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对于制订社会保障政策和卫生工作规划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就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的死亡资料,参考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死亡资料,对我国人口死亡年龄分布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结构面面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健 《人口研究》2001,25(3):30-33
1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最重要的人口自然结构之一.按照通常的三分法,0~14岁的少儿人口比重超高,人口就越年轻;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高,潜在的经济活动人口和负担年龄人口就越多;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越高,人口就越趋于老年型.  相似文献   

12.
夏淼  吴义根 《西北人口》2011,32(2):124-129
我国于2000年正式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止2008年底,6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2.0%。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随着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个人的储蓄和家庭金融资产的再配置随之改变。这种同质性变化就会明显影响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的竞争力.从而金融结构提供这些金融工具时显现出比较适应和比较不适应的特征,正是这种互动变化导致了不同金融机构发展潜力的此消彼长。最终促使了我国金融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国际职业声望量表和每一职业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所占的百分比,估计了中国就业人口的阶层结构状况.结果发现,位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占各个阶层总人数的64%左右;"蓝领"工人占23.9%;"白领"阶层占12.2%,"白领"阶层中最上层的专业人员阶层和管理者阶层,仅占整个社会劳动者总数的1.1%.由此认为,中国阶层结构是一个底盘还很庞大的"烛台",这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阶层结构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4.
也论中国人口数量与结构问题 --兼与翟振武教授等商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李建新 《人口研究》2001,25(5):18-27
本文就一些学者的"在中国人口问题中,数量问题仍然是第一位","规模问题第一位,结构问题第二位"等观点进行了讨论.笔者明确提出,"不是数量第一,结构第二,而应该是数量与结构并举"数量与结构统一".对此,本文做了论证.对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就人口数量目标而言,笔者不赞同人口负增长战略,而主张人口可持续不减.  相似文献   

15.
从人口结构演化解析中国人口政策的实际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惠英 《西北人口》2011,32(2):97-101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中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衡等问题的出现,特别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社会上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推行了近三十年的人口政策是造成人口结构问题的根源,只要放开这一政策以上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对此,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剖析,认为人口政策虽然对出生性别比失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非主因,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更是与此关联不大。在中国人口数量依然严峻的形势下,通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刘娟 《人口学刊》2002,(6):23-26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人口结构体系中各种不同规模城市的比重发生变化,其中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比重下降。另外,通过比较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人口结构发现,西部地区的城市人口结构不合理,大城市的比重过少。  相似文献   

17.
刘琦  郭剑雄 《西北人口》2013,(6):13-18,24
由工业化、城市化引致的农村人口偏好结构转变加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为农业由人口数量红利型向人口质量红利型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作为内地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在农村人口偏好结构正在发生转变的背景下,人力资本虽对农业增长具有正向作用但低于现代物质资本的贡献,东部地区农业发展仍依赖物质资本红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村人口质量偏好进一步得到强化,东部地区将率先实现人口质量红利型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人口现代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合理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理论,对中国与德国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考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口现代化进程中德国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分别趋于合理与恶化,而中国的情况则完全相反,从而明确指出人口现代化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十年间我国人口流动的区域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东部沿海仍然是最主要的人口流入地.中部地区人口大量外迁的趋势依旧.西部地区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城市作为流动目的地.超一半的流动人口来自于镇;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略有提升但务工经商人群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外出年龄有所推迟: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数量激增。造成上述特征及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城乡发展差距与要素集聚格局以及流动人口接纳安置能力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今后我国人口流动需要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等新思路的安排进行舍理引导与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