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代的状元     
科举考试中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状元亦称殿元、鼎元和魁甲等。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被称为独占鳌头,它是科名中的最高荣誉。清代的会试,始于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终于光绪三十年(1904)甲展科,共举行112科,其中正科84科,加科2科,恩科26科。112科中,共取状元114名。这是因为顺治九年(1652)壬展科与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为满、汉分榜,各有2名状元。清代的第一位状元是傅以渐,最后一名状元是刘春霖。在114名状元中,仅苏浙皖三省就有78名,其中江苏省籍有49名,浙江…  相似文献   

2.
巴蜀状元考     
巴蜀状元考蔡东洲,李勇先在科举考试制度存在的一千多年里,状元榜首荣莫大焉。状元被视为才学拔萃的代名词,被当作荣华富贵的同义语,以致在民族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状元崇拜”。而今科考状元虽然已成为历史陈迹,但仍不失劝学重文、开发旅游资源的现实意义,据方志和报...  相似文献   

3.
对于“陵川七状元”的说法,通过引用大量史料进行考证辨析,笔者认为武明甫、武天佑、赵安时、赵安荣有可能确实是状元;而李俊民是经义第一,武天和也有可能只是经义第一,但当时政府已明确规定经义第一不能算状元了,民间不了解这种政策变化,仍误称他们为状元;至于说宋代的崔有孚是状元则无法找到史实依据,也许他只是在地方选拔试中考过第一,被民间误称或戏称为“状元”,后来就以讹传讹了。  相似文献   

4.
封建状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时代艳称三元,特别是状元,不过是殿试的第一名耳。近年行事有时未能免俗,今年中央特指令高考勿渲染状元,见之报纸。此诚大哉至言。发言人说:“希望学校、家长、新闻部门及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接班人,他们都是人才,并非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更非只有高考‘状元’才算人才。”这点应使人认识清楚,不然考不上就灰心丧气了。 我们翻开明清两代的“状元谱”看一看,考上状元的人能声施后世的有多少位?可以说不多,那么人们在思想上不就泰然了吗!  相似文献   

5.
状元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产物。在这种制度下,状元是社会各阶层推崇备至的偶像,考取状元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据最新调查资料显示,从唐武德五年(622)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文废止科举,这将近1300年里,历代政权(包括农民起义政权)约开科考试750余次,录取状元800多位(不包括武状元),有案可查的状元为649位。其  相似文献   

6.
8月8日,安徽省休宁县状元博物馆迎来了由19位美国学者组成的状元考察团。这支团队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中国状元博物馆,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科举文化以及休宁历史上出现的19位状元。据悉,这批美国人之所以来访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是由于该县的“阴馀堂”远嫁,美国为两国间人民建起了友谊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徽州社会科学》2008,(7):10-17
新华网合肥7月14日电(记者何宗渝、周相吉)有“中国第一状元县”之称的安徽省休宁县通过打造特有的“状元文化”,创造出以特色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11月5日上午9时,安徽省休宁县状元文化活动周启动仪式在喜庆的礼炮声中隆重开幕。仪式上,昌辉集团黄山市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进丁向中国状元博物馆捐赠人民币100万元,支助休宁县状元文化事业发展、状大、繁荣。据了解,王进丁是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就显赫却低调处事的“当代状元”式的董事长。  相似文献   

9.
萧源锦副教授新撰之《状元史话》日前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以极其丰富翔实的资料和新颖独到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独特产物——状元的出现和演变的全部历史,阐释精当,立论有据,见解独到,行文通俗流畅,是一部融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有较强可读性的专史性著作。笔者阅之,窃以为此书具有下列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论述全面,重点突出  相似文献   

10.
《徽州社会科学》2005,(9):35-35
休宁县状元博物馆的建设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长期从事徽州文物搜集、整理工作的吴敏先生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给了支持——捐出自己的部分收藏,为丰富状元博物馆的馆藏出力。这种支持方式也得到了在场其他收藏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唐代状元赋是进士科考试中登状元第者所作的科场试赋,现存可考者10题,其中存见作品4篇.状元赋不仅从体制上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而且从构思、布局特别是对主司命题旨趣的把握上彰显了作者的学养与器识,而这些又是主司从内外所作的双重要求.所以,状元赋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均对唐代试赋起着积极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状元罗洪先绝意仕进探论易宗礼罗洪先,江西吉水县人,明代中期著名的理学家。他曾一举夺得“状元”桂冠,享有当时学业领域的最高殊荣。按照封建士大夫“学而优则仕”的轨道,他可以在入朝为官的辉煌仕途上驰骋。但是,他没有这样走下去。他对自己开始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  相似文献   

13.
论状元“下海”办实业姚会元张謇,江苏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1894年(光绪二十年)攀上了“科举”之巅,登上了“状元”宝座,之后,却弃仕“下海”,创办实业,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并从此开一代文人新风。本文拟在张謇“下海”百年后的现实中,探讨评论张謇...  相似文献   

14.
一、安徽籍状元知多少?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始于隋,历经唐、宋,延至元、明、清,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诏令废除,计1300多年。科举考试是分科考试,设有很多种类和科目,最重要、最难考、影响也最大的是“贡举”中的“进士科”。进士科一般分为三级考试,所谓“三年大比”,即考试分三年举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一状元县”现在已成为休宁县最响亮的一张名片,向世人昭示着她自傲自豪的人文历史和文化传承,同时,更是建设新休宁的崭新起点,打状元品牌、建文化大县、促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清晰而坚定。一场围绕“中国第一状元县”的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11月22号上午,“中国状元博物馆”专题邮资明信片首发式在安徽省休宁县状元博物馆举行,由此拉开了休宁县状元文化活动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有清一代的科举考试历史上,湖南共产生两位全国状元:彭浚、萧锦忠。他们的会试朱卷履历收录在《清代朱卷集成》里。分析他们的家世,可以得出不拘门第、平等竞争是科举考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元月13日晚,时任休宁县委书记胡宁专程赶到我的书房,送来了他们又一本宣传休宁的新作《休宁通往紫禁城之路》,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书卷,略读一遍后,我觉得这又将是一部在研究徽州文化方面极有分量的作品。在这本书之前,由他主编的《中国第一状元县》在国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且该书也成为了休宁对外的名片,而我在该书创作过程中应胡宁之邀担任它的主摄影师。  相似文献   

19.
年青时读《儒林外史》 ,其嘲笑、讽剌士林之种种丑态 ,自然使人联想到科举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 ;再读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 ,更对历史上以“八股”文开科举士的科举制度 ,摇首否定。虽然对“状元”一词 ,由于其意义延伸得以广泛应用 ,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者的代名词 ,还有好感。但对历史上开科举士的状元公们 ,则多认为是五谷不分、手无搏鸡之力的书呆子 ;对科举制度也认为是封建社会桎梏知识分子的枷锁 ,很难肯定。读了《中国状元大典》(毛佩琦教授主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深受启发 ,思想豁然开朗 ,原来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的…  相似文献   

20.
清法式善《陶庐杂录》卷二云:“原明顾鼎臣编、吴承恩补《状元图考》:胡广一首,曾启六首,周孟简二首,萧时中二首,商辂五首,柯潜二首,程敏政五首,吴宽六首,朱希周三首,杨慎五首……”,(1984年中华书局铅印本页七一)共收56人,126首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这56人不全是状元,状元仅有81人,1甲2名的如程敏政等有5人,1甲3名的如周孟简等有13人,2甲1名的如唐顺之等有4人,2甲8名的有田一(亻隽),冯梦祯二人,2甲17名的有章懋1人。按吴承恩订补《状元图考》,不见于刘修业先生《吴承恩著述考》、《吴承恩论著杂事考》、《吴承恩年谱》(收入1958年作家出版社《古典小说戏曲丛考》和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本《吴承恩诗文集》附录)。也不见苏兴《吴承恩年谱》等书。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又一著作。顾鼎臣字九和,昆山人,生于成化九年(1473),卒子嘉靖十九年(1540),年六十八,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累迁礼部右侍郎,寻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卒于宫,谥文康,著有《未斋集》二十二卷。顾鼎臣编,吴承恩补《状元图考》未见传本。然法式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