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联社 《河北学刊》2007,27(4):229-231
本文依据报纸副刊走向市场化的要求,提出进一步更新办刊理念和副刊改革的"两大推手"与"三个延伸",指明副刊"三种走向"即市场化、新闻化、生活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伪满《大同报》文艺副刊《夜哨》是1933年东北沦陷区文学的一个重镇,在有限的21期刊物中,一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作家以此为阵地,以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为武器,以揭露与控诉黑暗现实、反映青年觉醒反抗为基本主题,拉开了东北沦陷区抗日文学的序幕,成为东北文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弥足珍贵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1931—1945年14年间,东北三省(包括东蒙地区)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之地。日本侵略者利用其扶植的伪满政府通过其控制的文化机构与报刊,对东北沦陷区实施了文化再疆域的殖民手段。在这样的再疆域时空中,文学形态呈现出两种维度:一是通过隐忍、委婉的方式表达抗争的精神;二是在殖民者操控中以“服务战争”、宣扬“东亚共荣”与“中日亲善”为目的的献纳之作。通过对《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以及沦陷区的文化形态、诗人气质与旧体诗创作的考察,旨在说明东北沦陷区的爱国知识分子们在被压迫与被殖民的境遇中,并没有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脉失去生命的气息,在殖民与反殖民、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中,日本侵略者意欲对东北沦陷区的文化再疆域企图并没有取得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的《妇女与家庭》副刊,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天津存在了5年,向人们展示了天津都市文化的某些面向,表现出“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互动,以及编者和作者利用这一虚拟空间,塑造女性主体性形象,影响读者乃至更多都市人生活的特性。女性都市文化的出现是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非常复杂,既有现代对传统的改变,也有传统与现代的抗争。天津女性都市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两种张力则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方面都市化程度较高,市民们的观念和行为更具开放性,容易接纳新事物;另一方面现象和符号背后的社会性别制度却仍然具有矛盾、商媾的实质。《妇女家庭》很好地呈现了20世纪20、30年代天津的女性都市文化。该副刊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积极地加入到性别关系的构建中,在批判传统两性关系的同时,倡导建立新的性别关系和文化。这一切,不仅程度不同地反映了女性都市文化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而且也或多或少地表明男性的性别观念在影响女性以及受女性影响的多种情况下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5.
王翠荣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121-130
近代日本人在东北创办的大量报刊,以"开通民智""联络邦交"为名义,实际上则以文化侵略为目的,主要是为日本武力侵占东北制造舆论。《盛京时报》作为其忠实代言者,自创刊起,便长期霸占东三省的舆论空间,充任"意见领袖"之角色,笼络欺骗了许多东北民众。而以《东三省民报》为首的国人报纸作为先知先觉者,在参透日人报纸的险恶用心后,时常进行议程设置,以犀利的笔锋不断对其实施的新闻侵略加以警示和抵制。尤其是在1924—1925年间,围绕日本对中国实施的"文化侵略"及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的"五卅惨案",《东三省民报》与《盛京时报》展开长时间激烈的笔战,从而充分唤醒了东北各界爱国人士对日本殖民统治、殖民文化侵袭的反抗,可谓开国人媒体抵抗日本新闻侵略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宋高宗一朝执政治文化之牛耳的不是余英时所说的王安石之学,而是以胡安国为代表的《春秋》经学。《春秋胡氏传》上承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和程颐《春秋传》,把尊王安内、君臣之义、礼乐教化置于最高地位,集中体现了宋朝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王夫之对《春秋胡氏传》的批评,揭示了宋朝士大夫政治文化从"妾妇之道"向"仆妇之道"的转变,不仅在事实层面有助于重新认识被道学歪曲了的宋代历史、据实恢复宋史的本来面目,而且在价值观层面突破了宋儒以尊王压倒攘夷、以文治排斥富强、以君臣之义抑制民族大义的传统观念,确立了攘夷、富强、民族大义至上等适应近代民族国家兴起之历史潮流的新观念,因而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华 《兰州学刊》2005,(2):243-245,86
瞿秋白是上世纪革命史乃至现代历史上影响重要同时也是颇多争议的人物,他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多余的话>在令后人谤议纷纷的背后却透出特定时代的悲剧况味,实在是一份留在历史上沉重的精神遗产.本文的目的不仅仅为瞿秋白这样的个案悲剧提供一种可能的阐释,而且选择政治文化这一视角拟从权威政治文化、求真文化信仰和个体文化性格三方面来审视这两份"自白"的现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的近代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过程中,伴随着近现代中国教育观念、内容、制度等的巨大变革,中国近代的传播媒介也有了惊人的发展,并出现了大量以中小学学生为读者对象的学生杂志,其中尤以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学生杂志>办刊时间最长.该杂志早期发表的诸多学生练习和习作,既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中国教育史保存了当时曾经存在过的那些生动的课艺内容,展示了一代学生的集体性格与精神世界,同时它也成为了那个时代整个社会和教育变革、发展的一份生动、别致的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9.
罗尔斯在《政治哲学史讲义》中关于马克思思想的三场讲座,明确呈现了他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特别是马克思正义论的基本看法.他在这里分析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关于正当与正义的概念以及马克思关于自由生产者联合体的理想,其中既包括他对马克思思想之深刻性的明确肯定,以及对马克思关于正当与正义的主张的深入分析,也包括他在评述中提出的对马克思某些观点的不同意见.重思罗尔斯在《政治哲学史讲义》中对马克思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在比较语境中深化对马克思正义论的理解,呈现解决复杂而深刻的公平正义问题时所应持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生存与体验--对一个地下"红灯区"的最终考察>为例,从传统社会网络的角度,考察了进入地下"性产业"中的女性.结果发现:(1)对于进入地下"性产业"中的女性而言,先离开家乡从事其他行业再进入地下"性产业"是通常的模式.(2)无论是离开家乡还是进入地下"性产业",其领路人都是熟人.(3)为避免原有社会网络对其形成的压力,已进入地下"性产业"中的女性会尽量不让"自家人"知道自己在从事地下"性产业".  相似文献   

11.
12.
清代《刑案汇览》中的“控争坟山情急赴京刎颈呈告”一案记录了嘉、道年间安徽泾县徐、吴两姓的坟山争讼,从它的发展过程与官府的审理办法,可以观察到清代“民法”与“民事诉讼”问题的复杂性。其一,“官法”与“民俗”之间的距离。中国古代的“民法”总体上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至于清代,各种民事规范已经相当丰富。虽然它们在司法审判中都有可能成为依据,但是其性质和作用存在很大差别。其二,法律发展变化的路径。无论从对传统的路径依赖还是面对民间复杂情况时所显示的局限性来看,清代国家法在民事规范方面的发展都受着相当大的限制,这决定了它在民事纠纷的处理上只能给出“权威”的而不是恰当的规定,而所谓“权威”是建立在官对民的统治基础之上的。其三,“词讼”与“案件”之间的转换。“词讼”与“案件”之间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更不是现代“民”、“刑”两个法律部门之间的并列关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贯穿着以刑统罪的传统和“不应为”的原则,并体现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适度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