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铉是宋初名臣,与道教关系密切。由于地域和政治的原因,徐铉与茅山上清道教颇有渊源。在思想上,徐铉的儒家立场是首要的,但道教理念仍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他通过“教化”将二者调和统一。这种观念的形成既有儒家的因素,也有道教自身从唐以来的传统。道教理念对徐铉的影响,既体现在希求退隐的人生观上,也波及到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
徐铉是南唐至宋初重要的文臣,堪称一代文宗。其诗文创作,在唐宋文学演变过程中,一定意义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徐铉的入室或再传弟子郑文宝、陈彭年、晏殊、欧阳修等承传徐铉的文学基因,对于宋初文学演进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师生传承对于促进宋初南北文学融合,开启宋代文学新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韵目和收字两个方面全面考察和比较了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和黄奭辑《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二书之间的异同之处,揭示了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和黄奭辑《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不仅对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且对外体现出鲜明的独特性。这种现象表明,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和黄奭辑《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一定具有某种极为密切的关系,二书当同出一源。同时,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所有而黄奭辑《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所无的内容主要为小篆字头和古、籀、秦刻石文字体;且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少误而黄奭辑《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有误的情况在全书中比较普遍。黄奭辑《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乃是直接来自于徐铉改定的《说文解字篆韵谱》,并不能代表李舟《切韵》本身。  相似文献   

4.
由《稽神录》可以看出徐铉的思想性格 :徐铉的忠直个性是他早期仕途坎坷的原因 ,入宋后 ,表面上颇受信用 ,实际上是宋太祖、太宗的猜忌对象。他虽“好鬼神” ,却并不排斥释氏 ,又具儒者的悲悯情怀。《稽神录》文本价值虽不甚高 ,对有宋一代的小说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是一种非文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集韵》在《广韵》的基础上修订,收字囊括《说文》所有字,所引《说文》数次也史无前例。《集韵》所引说文与徐铉《说文》注本注音有很大一致性,《集韵》所据《说文》底本当为徐铉《说文》注本。  相似文献   

6.
《全宋文》辑编徐铉文以《四部备要》徐乃昌校补本为底本,补辑佚文十三篇.其中《静斋自箴》铭文一篇疑非徐铉所作,《全宋文》编者依据《徐公行状》、《玉壶清话》、《烬余录》等文献将此铭文归于徐铉名下并不足以使人信服.根据《研北杂志》、《宋稗类钞》、《五代诗话》等文献的相关记载,并将此铭文文风与徐铉《砚铭》及书法家王著的有关诗作进行比较,发现此铭文为王著所作的可能性更大.另外,《全宋诗订补》将此铭文作为遗诗补入同名之翰林学士王著诗“辑补”类,属误补,也应订正.  相似文献   

7.
徐铉三次贬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铉恬淡寡欲,性格宽厚,却历尽宦海沉浮,一生中有三次贬官经历。南唐中主时两次被贬,保大七年贬泰州,保大十一年流舒州。在垂暮之年被宋太宗贬往郡州,一年之后病逝于贬所。  相似文献   

8.
徐铉在校订许慎《说文解字》过程中,发现按照《说文》收字体例的系统性原则,“睆”字当属逸字,徐铉考证认为“睆”应是“睅”的重文,将其补在“睅”字的注文中。清儒对此多有不同看法。考察字形及“睆”在经典中的用例,我们认为“睆”字原来当是“睅”的异体,但在历代的使用过程中,后人常由于受上下文语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歧解,从而导致“睆”的后起义“声音清和圆转”反而成为其常用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许慎《说文》成书后在学术界的流传情况作了介绍,概述了《说文》对我国文字学研究的深远影响,并对唐人李阳冰刊定《说文》、北宋徐铉校订《说文》分别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论“转注”     
自从许氏叔重之《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小学界研究《说文》,成了一种风尚,特别是宋代以后,徐铉、徐锴的注本刊行于世,《说文》之学更加普及。发展到清朝,简直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成果累累,难以赘述。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六书的研究,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尤其是关于“转注”之法,争论更是激烈,孰是孰非,还要等待历史来宣判。  相似文献   

11.
天水放马滩秦简共见140多个通假字。以《说文解字》徐铉注反切音为准,取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所标声韵调,对其中56个未被常见工具书收录(或虽已收录,但放马滩秦简用例更早)的通假字进行了分析,为汉语史研究补充了大量新的语料,加深对"秦方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现在通行的大徐本《说文解字》由徐铉于宋太宗雍熙三年校订,流布已有一千多年,在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发生变化,已非《说文解字》原貌,使用前需仔细校勘。文章利用字书、韵书、史乘等文献对《说文解字》中"璱""苌""莙"等十六字的注释加以校订,发现其中文字讹、脱、乙倒之处甚多。勘正这些谬失对于深化《说文解字》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子 《南都学坛》2006,26(2):61-66
唐代是一个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在这些群星闪烁的文人中,有的是父子相承,有的是祖孙相传,也有的是兄弟叔侄翁婿和各种各样的亲属关系。根据史料记载,考证出五组唐代知名文人的亲属关系。他们就是:岑文本与杜易简、杜审言、岑参、徐坚、杜甫;司空曙与卢纶、元行冲、韦述;李白与武则天、许浑、郝处俊、李阳冰;李翱与韩愈、卢求、郑畋、卢渥;徐铉、徐锴与卢郢、徐延休。  相似文献   

14.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十四卷中载:“(?)、冒也。……象开门之形。”南唐徐铉音“莫饱切(mǎo)”。“酉、就也。……(?)、古文酉。”徐铉解说:“就,成熟也。(?)为春门,万物已出,(?)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音与久切(yǒu)。”清代段玉裁在“(?)”下注说:“凡(?),(?)、(?)、(?)字从(?)。”他的友人沈涛特地答“书”辨驳。其“书”意谓:  相似文献   

15.
说文540部首,有不少是生僻难识的。而初治说文,部首的今读又是首先要解决的。 说文部首的今读,可依据的只有许慎的“读若”,徐铉的反切和近人钱玄同先生的《说文部首今读》。不过普通读者手中的《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的同治12年陈昌治刻本,部首反切有不少讹误;钱氏所订今读,也有的与反切不合,或者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16.
有宋一代,诗派林立。宋初西昆承晚唐、五代余绪,师法义山,独取妍华,以细润华丽为贵。或摭拾典故,或堆积词藻,限题分韵,赓相叠和,一时蔚为风气,以致“杨刘风采,耸动天下”(欧阳修《六一诗话》)。王禹偁、徐铉、魏野、韩琦、范仲淹、石介相继起而矫之,或宗工部,或学乐天,或仿晚唐,各自另辟蹊径。其后梅圣俞、苏子美、欧阳永叔慕昌黎余风,专主气格,以矫昆体。为诗平易疏畅,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河。其时,“邵、张之流,又崇尚论理,或康济自身,或寻孔颜乐处,一发之于诗,借以悟道”(陈延杰《宋诗之派别》)。所谓“康节体”风靡一时。至此,宋诗体制风格虽然屡变,然尚无以大异唐诗。文忠公“但开  相似文献   

17.
五代的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较主要的文学样式,其基本面目不可不明。然而古往今来竟不见有谁就其总体探讨评说。本文试加论述,聊补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点空白。 “所宗者小说,所尚者刀笔”(徐铉《御制杂说序》)是五代文坛的风气。在纷纷写作应用文的同时,文人们总是喜欢动手写小说。虽说文言小说至五代已衰微,但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产生的小说集见诸著录的仍不下七八十种。 五代治史学著史书的时风对小说的创作影响很大。文人们出自“补天”或警民的思想,每用小说垂训诫。史家从小说中采摘素材的做法,又从旁刺激了小说的写作。身处乱世的有心文人还特意奔走四方,咨询求访,搜集并笔录种种遗闻逸事,唯恐其散失不传。  相似文献   

18.
朱"字本义,今传世家徐铉校定本《说文解字》曰;"赤心术,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唐《刊谬补缺切韵》中释作"赤"或"丹"①,徐谐《说文解字叙传》训作"赤心木之总也".追至清代,说文四大家对于"朱"字训释或主赤或主木,皆承前人之旨.此后,释"朱"新说纷纭而出,迄今而无定论.先是.很多人对"朱"训作"丹"、"赤"意提出了大胆的怀疑.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一'在其中,并无赤意,何以为赤心木乎?"马叙伦亦曰:"然木亦有黄心者,何不为之制字?识'一'于木谓之赤心木,六书谓之指事,然物名固鲜以指事之法构造之."②这些大胆的怀疑…  相似文献   

19.
释蚕     
《说文解字》(虫虫)部:“(?),任丝也;从(虫虫),(?)声.”案此非许君原文,乃宋人徐铉、徐锴兄弟妄改许书.据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第十四卷蚕字注:“说文,妊丝虫也.从(虫虫),(?)声.”徐氏兄弟擅改妊为任,并将虫字夺去,致不成辞.段茂堂复虫字,是也;而于任字不惟不加指正,且从而为之辞,谓“惟此物能任此事,美之也.”妊为孕育之义,许君用字精确,无可议矣,而段曲徇二徐,非坚其所失耶!  相似文献   

20.
说“配”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配,酒色也。从酉,己声。”徐锴在他的《说文系传》中将“配”和“妃”等同起来,他说:“匹配字古只作妃。”徐铉对许慎的解说产生了怀疑,他用否定的语气指出:“已非声。当从妃省声。”二徐并没有摆脱“配”是形声字的说法。段玉裁在注释“从酉,己声”时说:“己非声也,当本是妃省声,故假为妃字。”这是承袭了二徐的说法。也没有超出形声之说的范围。今人张舜徽在其《说文解字约注》中说:“古云元妃,即今语俩元配耳。”张氏还进一步运用古无轻唇音这个理论,指出“妃字读与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