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斋缉 《山西老年》2012,(10):24-24
中国共产党内一直有着读书的良好风气,热爱读书乃至成为藏书家的"读书种子"大有人在。胡乔木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书迷"。据他的女儿胡木英回忆,胡乔木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他把看书当做了最大的乐趣,读书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即"父亲的生活很简单,不工作的时候就看书,各方面的书都看,历史、自然、哲学、文学,古今中外的书都看,还有政治方面的书也看。”至于读书方法,胡木英说,她父亲看书很快,挺厚的书没两天就看完了;也有看得慢的,比如思想史、哲学方面的;“有时候父亲是几本书同时看,比如在床头、桌头扣下来,折起来的,就是看到半截的。”  相似文献   

2.
张栋 《社区》2012,(2):4-4
司马光珍惜书籍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藏书甚丰,据说,各种书籍总数在万卷以上。他读书甚勤,但这些书仍簇新如故。原来,司马光对书非常爱惜,他每次看书之前,一定要把几案擦拭干净,把书放得端端正正的,然后坐下看书。他还专门做了一个木制方板,每当他要一边踱步一边看书时,  相似文献   

3.
孙宝华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可是很少有人称他为“孙校长”,通常称其为“书生校长”、“书迷校长”。他虽然身为校长,但既不擅酒场应酬,也不喜人际交往,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每次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不是站在书橱前找书、翻书,就是伏在书桌上看书、奋笔疾书。他不仅自己是书的崇拜者、迷恋者,还倡导全体教师读书。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他每次都强调:“多读书才能教好书;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没有爱读书的老师就没有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多读书,你才能读出先进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我爱阅读     
我爱阅读,妈妈给我的零用钱,我都攒起来买书;每逢生日,爸爸问我要什么礼物,我总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书!”一有时间,我就钻进房间看书,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5.
李敖 《社区》2013,(20):5-5
读书方法好不好,读书完全凭记忆是不行的,因为记忆会慢慢淡化。一般人一本书拿起来看完以后.再看第二本书时,第一本书就离他远了一点;看到第三本书的时候,第一本、第二本离他又远了一点;到了第十本书,第一本书已经离他十万八千里了。一个人读到第一百本书的时候,他还能记得多少第一本书里的精华?当时花时间看过。可是事后大部分忘记了。  相似文献   

6.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相似文献   

7.
毛周林 《社区》2010,(17):7-7
尽管今天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大家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然而并不能排除还是有很多人依靠读书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面的。说起读书,必然谈到读书方法、读书方式、读书习惯。许多名家也曾经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鲁迅有《看书琐记》,唐弢有《读书有感》,叶圣陶有《读书的态度》,周作人有《人厕读书》,林语堂有《读书与看书》,老舍有《读书》,  相似文献   

8.
“爱德华多·查德威克的胜利令人信服,为什么评委把他的酒放在第一、第二和第四位?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确实是非常好的酒。”  相似文献   

9.
云海 《山西老年》2010,(12):16-16
★1944年,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一位记者请他谈连任的感想,罗斯福很客气地请这位记者吃三明治。罗斯福先给了他一块三明治,记者感到受宠若惊,认为这是"殊荣";吃完后,罗斯福又请他吃第二块,他觉得这是一种"恩赐";当罗斯福把第三块递给记者时,他盛情难却,感觉"勉强";当第四块三明治出现在记者面前时,他已经感到"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0.
夏爱华 《中华魂》2013,(22):12-12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很穷,全靠母亲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在钱米最匮乏之时,母亲每天只能给他煮米粥喝。去学校读书时,只能把凉了的米粥划成块带到学校充饥。同窗中有一位太守的儿子.对他很是同情,把好吃的东西带给他,他都原封不动,一口也不吃。  相似文献   

11.
朱小棣 《社区》2011,(17):4-4
小的时候人们受的教育总是“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要孩子们去读好的书,好学向上,喜爱读书,并且相信读书是好事、有好处,可以成为好人或有用之才。稍稍长大以后我才听说一种反讽的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可见读书也有害处,特别是方法不当.亦可误人终身。步人中年才悟出新的座右铭: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是清朝“中兴第一名臣”、清末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其在治学作用上的可以谋生、能明白事理、改变个人的气质;治学条件上的要心情愉快、有志有识有恒有耐心、发奋自立、专心求进;治学方法上的应多搜集资料、读书与札记相结合、分类摘抄书中词藻、以看书为急务、看书专一、勤敏结合、先专后博、读书要设身处地、有所选择、结合自己的记忆悟性能力、重点阅读与粗略的翻看相结合;创作上的要先摹仿、与阅读相结合、看读写作并举有度、向日常生活学习;治学内容上的应读经、史、专集、讲义理等观点,极具特色,虽然形成于一百多年之前,而今天看来,生命力依然未减,对学人的治学,仍有启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美妙的中午,我带着马第兹来到公园游玩,他是一个三岁的男孩。当我坐在椅子上看书的时候,他在草坪上玩他的玩具熊。马第兹很快厌烦了他的玩具,站起来向我的身边靠近,让我把书里的故事告诉他。  相似文献   

14.
商晓娜 《新少年》2016,(4):24-25
在四年六班,戴大智最羡慕的女生是李好好。在戴大智看来,李好好简直聪明到了极点,不管学哪一门功课,只要老师稍微讲解一下,她就全明白了。有时候,老师还没讲解呢,李好好自己看一看书,再想一想,也能把很难的问题弄清楚。戴大智很想像李好好那样聪明,这么一来,他就不用再为考试发愁了。在上小学之前,戴大智一直都觉得生活是很美好的,可上  相似文献   

15.
读书吧     
赵鑫珊 《社区》2008,(2):15-15
不读书的人,天和地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一辈子;读书的人,天和地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  相似文献   

16.
也求甚解     
林振宇 《社区》2010,(23):17-17
读书大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求甚解。一种是也求甚解。 有的读书人选择不求甚解,说这是句成语,源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个理由似乎很充足,但却曲解陶渊明的本意。  相似文献   

17.
叶履森 《社区》2014,(17):5-5
古往今来,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多,所以做有关读书文章的人也多。谈到读书,有人称其乐,如古人所说的“一卷陶然”,而“红袖添香夜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漫了,如钱谦益、王闽运等皆是;也有人称其苦,如称读书为“苦读”或“十年寒窗”。宋人黄庭坚称读书既不言苦,也不言乐,说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是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譬如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须臾不可离的事体。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是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东方学者型作家,也是一位构建中西合壁文化体系的教育家。他以西方教育为参照系来反观中国教育制度,认为中国教育可以一言以蔽之:“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学校教育存在三种流弊:一是课程科目繁多;二是喂鸭型教授法;三是考试方法不当(只看重记忆,不注重思维)。因此,他指出,改革学校教育要以“立人”为根本,旨在培养受教育者运用头脑的能力;学校要实行“学侣”制度,教师要有一技之长;考试方法要改进,采用口试或写论文;要诱导学生自由读书,兴味读书,帮助他们“寻找文学情人”;要重视“空气教育”,人人见贤思齐,如春风时雨之化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活学问。这样人才自然辈出。  相似文献   

19.
传授科学思想和方法——谈教科书编著的三个原则孙小礼金普泰刘文风有的大学生读了许多书,知识很丰富,很系统,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却不强,面对要研究的实际课题常常束手无策;而科研能力强并且作出了成就的人,则往往声明,他的本领不是来自...  相似文献   

20.
李开周 《社区》2012,(8):17-17
江湖上谣传,胡适在美国留学时.为了督促自己刻苦学习,在日记里制定了一个详尽的时间表,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就寝,上午读什么书,下午读什么书,都定得死死的。第二天,他没有看书,去跟同学打了一天牌。第三天,他接着打牌。第四天。继续打牌。第五天,他对自己虚度光阴非常不满,在El记里发狠道:“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到了第六天,他还是打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