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现代化以及追求现代性的热情,是当代最普遍和最显著的特征。农村的现代化,具体来说就是改变农村落后的、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农业的现代化与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应该是同步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田长飞 《天府新论》2007,(Z1):200-201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封建帝国在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下打破了与世隔绝的状态,开始了近代化的慢慢征程。与此同时,大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学术与文化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迁。本文主要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的变迁,通过对传统文化心理,古今经学,史学以及文学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在向现代化转型中早期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这一表明近期社会发展变迁特征的深刻观念,已广泛体现在许多国家社会活动和事务运行的各个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因而从各方面对现代化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就十分迫切和必要。“现代化”既是近期社会变迁的物质进程的客观标志,同时也是近期社会变迁相应的精神文化活动的意识标志,它已成为民族精神振奋的灵魂和世界文明复兴的内驱力。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改革,无疑是一场真正的趋向现代化的社会运  相似文献   

4.
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即以苏东国家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的变迁为研究对象的阶段。前两个阶段分别是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阶段和以人的一生为研究对象的阶段。研究对象的变化引起了这项研究各方面的变化,具体说来,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不同之处在于:1、在研究对象上,第三阶段是民族国家整体,前两个阶段在于探寻社会个体融入社会整体及其政治文化的途径,以维持社会政治秩序。2、在研究目的上,第三阶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化内在的一体化功能将打破民族地区单一封闭的经济文化生活,引起原有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从而对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民族地区内生性工业化发展不足,少数民族的工业化参与度低等原因,现有工业化模式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国家主导的工业化必须融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包括人的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从而在社会结构变迁中为国家认同建构奠定坚实的经济及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中国就开始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一百多年间,中国的政治现代化经过了"重塑国家"、"建设国家"、"社会民主"三个发展阶段。在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现代化逻辑。要认清这一独特逻辑,必须立足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制度伦理从一国的历史—社会—文化传统中生成,在塑造国家形态、促进建构公正的制度、引导政治生活良序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制度伦理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伴随着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的变化以及制度变迁的历程,相应地进行适时的调整。改革开放促发的经济市场化转型,使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使得中国的政治社会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了推动现代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在制度伦理建构诉求上的突出表现是彰显法治的根本性、民主的独特性、民生的优先性,以及渐进性地推动全面改革。这就需要积极引导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制度不偏离公正性,努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探索中持续展示新的活力和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开始的17年当中,随着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中国的文艺稿酬制度无论在形态、性质、功能,还是在分配方式和数量上,一直处于一个不断被重新认识和不断被调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国后国家文化体制的演变,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稿酬制度的政治化、等级化及其在中国作家创作与生活中地位与作用的衰微化。  相似文献   

9.
政治发展是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 ,随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 ,政治领域也必然经历一个变革和发展的过程。经济现代化与政治发展两者具有正相关性。本文试从文化世俗化、政治结构分化、政治体系能力的增长以及政治参与的扩大四个方面分析战后香港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邵玲莉 《河北学刊》2006,26(3):223-225
20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物质的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涌现出全世界最发达的杂志行业,一批享有世界性声誉的知名杂志应运而生。作为记载社会文化变迁同时又推动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载体——杂志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专业杂志成为学生的一种固定和日常性的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但在网络时代,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上百亿的网络智能设备,与上百万企业交互通信。这种信息随处可用的数字生活理念就是网络时代的传媒生活,它为学生获取各种专业知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专业杂志仍然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有些方面是无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1.
人文和经济的关系,折射的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深层内在关系。在古代中国,以儒家和墨家为代表,人文和经济的关系呈现出矛盾大于和谐的总体关系。在西方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阶段,古希腊人建构出了人文与经济有机联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的古代形态,后又经历了道德和历史的二律背反、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两个阶段。人文经济学并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范畴,也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学,更不同于美国把文化软实力主要作为一种政治外交工具,既纠正了古代中国“重精神、轻物质”的道德理想主义,也阐述了解决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新理念和新路径。开展人文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国人文经济的长远布局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夯实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基础,在更高发展阶段推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协调发展,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代的开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和创新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时代变迁和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推动着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范式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范式转变,文化建设服务于经济、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文化建设找到了正确的位置;由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封闭保守的社会文化结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开放创新的社会文化结构转变,文化建设获得了反映社会进步、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崭新的时代内容,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由"穷过渡"的文化价值目标取向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价值目标取向转变,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基于赫克托国家发展的扩散模式理论,以青海海西州工业化进程为例,通过社会结构变迁与国家认同之间动态演进关系的分析发现,民族地区工业化引起的诸多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质是中东部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模式向相对落后地区的典型"扩散"。这种"扩散"在消除区域发展差距的基础上,有利于内地与边远地区共同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产生,从而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以国家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创造条件,使"扩散"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模式融入当地的发展,避免"依赖型"或"嵌入式"经济模式的出现,为国家认同建构提供良好的经济与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模式与未来道路探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比较制度分析范式系统地分析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领域发生的制度变迁及所形成的制度特征,其独特的"中国模式"是造就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历时30年的改革业已过去,一个独特的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已经形成,此时,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未来的中国是继续以美国、英国抑或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为目标,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方位模仿和移植,还是以我为主,走制度创新之路?毫无疑问,中国模式的进一步完善需要依靠创新而不能依靠模仿.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经济体制也暴露出各自的缺陷,因此我们认为,以基于模仿的经济转型任务告终结.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仍然要不断总结、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但是重心将从模仿转向创新,即在认清中国实际情况和总结外国经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用创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中国模式,形成创新导向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疆贫困地区的文化脱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贫困是贫困地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个特征。文化贫困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道德水准、社会风气、政治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落后与消沉所导致的精神生活的贫困。一般 ,我们可以把精神贫困归结为文化贫困 ,把经济贫困归结为物质贫困 ,可以把两者当作同义语使用。因此 ,要开发主体意识 ,消除贫困文化的影响 ,达到文化上的脱贫 ,实现贫困地区由贫困到小康 ,由传统到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变革中我国政治文化演进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社会20多年的渐进式变革,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引发了一系列如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形态的变化。从政治层面上看,中国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及行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文化作为一个分析的视角,对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呈现了一些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流政治文化形成、政治文化世俗化、政治合法性变迁和政治文化分化。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引发了中国社会持续、深刻、全面的整体性转型.社会转型与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相同步,就其主题特质及其内在轨迹而言,是中华民族之本位价值观念的寻索与探求的过程,意味着社会之基本价值关系的全面调整和有效转换,并通过社会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而具体表现出来.在社会经济价值观变迁方面,表现为在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博弈中,公正与共享价值观的胜出;在社会政治价值观变迁方面,表现为由"权力型政治"向"权利型政治"的转变中,现代公共行政的治理价值理念的出场;而在社会文化价值观方面,则表现为由抽象的"伦理本位文化"向新"公民本位文化"价值理念的转变.这是价值取向方面,社会由"政治主导"到"经济主导"再到"人文公共性"本位的制度文化追求历程中,新质的社会共享性价值信念和理想的渐进生成与有机呈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 所谓“现代化”,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以工业化为轴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人的心理状况等各方面的综合性变迁。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政治层面中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中央集权化。 所谓“中央集权”,乃是“‘地方分权’的对称,国家统治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的制度”。(《辞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发展、文化的变迁必然带来社会生活乃至人本身的一系列的变化,不论这种变化是多么缓慢或者激剧,它总是由表层而进入到深层,由部分的蜕变而演变成结构性变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和开放这样两大社会动力和压力,从物质、技术、能源到制度、消费,从经济、政治到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在每一个层次上,十年来中国社会和中国人都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变,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的希望。但是,变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