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康德先后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确证自由的实在性。在前者,康德试图通过自由和道德法则的演绎来确证自由的实在性,然而,这种演绎因陷入隐蔽的循环而以失败告终;在后者,康德最终通过理性的事实确证了自由的实在性。  相似文献   

2.
道德形而上学是康德伦理学体系独具特色的核心观念,它缘起于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代表着康德对形而上学实践论而非知识论存在范式转换的全新理解.总体上看,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一个纯粹实践理性的概念和原理体系,其系统化的理论建设包含两个重要方面:其一,以纯粹理性为伦理道德奠基,确立和阐明道德实践原理的最高原则;其...  相似文献   

3.
王巧玲 《天府新论》2000,15(4):48-51
康德和孔子是东西方杰出的哲学家,而道德形而上学都是他们关注的重大问题。两人都是道德自律论者,在个人的层面上反对道德幸福论。当面对德福的“二律背反”时,康德引进了“上帝”等三个公设予以说明和保证,而孔子引进了“天”的概念,恰恰也就形成或代表了中西文化两种不同的超越途径康德所代表的是以“上帝”为解救自我的外在超越(超绝)之路,而孔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却是天人相贯、自我解救的内在超越途径。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通过对"幸福"概念的批判,否定了以获得幸福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思想确立的道德准则及其确立根据,并强调了基于义务论立场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但诸多伦理学家却认为,康德在论述其道德形而上学过程中是借助了功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因此,他们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义务论立场提出了质疑,并由此为康德所否定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合理性进行辩护。通过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分析,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一种误解。康德尽管并不排斥幸福,但却坚定地反对将幸福作为道德的根据。康德是将道德准则建立在理性存在者的自由意志基础之上的。我们认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义务论的,是义务论中最具典型性的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5.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国内学术界一直重视对此问题的研究。贺来教授的《辩证法与实践理性——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视野》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即是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正确地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深层关系,是理解辩证法历史命运的关键性问题。在此问题上,贺来教授打破了常规之见,他认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自发端之日起,不仅不处于对立状态,反而是内在地纠缠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6.
王淼 《青海社会科学》2015,(1):52-57,108
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尽管是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共同理论出发点,但二者在性质上却全然不同。现代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一种"理性批判",这种批判由于其理论局限性并未能完全脱离形而上学。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使形而上学批判由"理性批判"转向了"社会历史批判"。此种批判,澄明了资本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或同构性,提出了以消灭资本逻辑的方式来从根基处清除形而上学的滋生土壤,因此真正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7.
康德从先验自由的逻辑前提出发,讨论了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的关系.前者只具有自由的消极意义,后者体现了自由的积极意义:自由即自律.先验自由为认识实践自由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从先验自由到实践自由的过渡、自由与道德法则的相互规定中实现了自由的积极意义.正是由于康德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论述,决定了他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伟大地位.  相似文献   

8.
汪秀丽 《江淮论坛》2005,1(6):85-89
康德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发展的重大影响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康德哲学的内在意图与历史意图。康德哲学的内在意图主要是为了通过将纯粹理性贯彻到形而上学的内部改造中,为形而上学及其使用立法,以拯救形而上学的危机,但事实上,康德哲学造成的历史效应是多元的,远远超出其本来的意图。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当代哲学思想语境中推动辩证法理论的深化,探求辩证法的当代合理形态,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知名学者贺来教授的《辩证法与实践理性》一书,以大量的经典文献为基础,史论结合,以独到的哲学理念深入思考,提出对于辩证法的理解应从理论理性转向实践理性,并围绕着这一基本观点,在后形而上学视野与实践范式中对辩证法的当代合理形态予以深层探讨,使其呈现出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必须注重德国古典哲学传统,而康德无疑是不可越过的一个环节:首先,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所发扬的现代主体性原则与康德体系中具优先性地位的“实践理性”,被马克思糅合成“主体—实践”概念,实际上反映了马克思对现代主体性原则的发扬,同时批判性地继承了康德“实践理性”概念,并剥离出主体的实践性维度,从而以“实践”为核心概念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其次,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自由思想,康德认为自由存在于本体界,而马克思则把真正的人的自由诉诸社会关系的革命,所以,他们都在本体论的高度思考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11.
理性在西方文化批判中世纪意识形态,促进人的解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曾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并逐渐取得了近代公认的“理性至上”的地位。然而与之伴生的,是理性自身的发展出现形而上学教条化倾向。康德哲学最早开始了对理性的批判,迎接从近代走向现代的思想转折。本文从批判理念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排除理性方法论的教条独断,探讨理性之外的精神领域,恢复人与人学的哲学中心地位几方面,讨论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形而上学批判──评康德的伦理学王一多,孟昭勤在近现代伦理思想史上,康德的伦理学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这一思想不仅开创了一个重要的伦理学流派──义务论伦理学,而且它所提出的许多道德概念和道德命题,直到今天仍是伦理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因此,虽然有...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政治哲学与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具有极为紧密的理论传承关系。康德把政治共同体奠基于先验伦理学之上从而陷入了形式主义,无法使其现实化,政治共同体变成了空中楼阁。罗尔斯承继了康德的问题,其理论意图是要把康德的先验哲学经验化进而把政治共同体建立在现实性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作为公平的正义自身的理论缺陷不仅消解了理性,也消解了道德,其作为组织良好社会的政治共同体却终将成为一种沙滩上的建筑。  相似文献   

14.
审视近现代西方哲学观的变革,从康德的理性批判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不仅表征着西方哲学从认识论到语言学的范式转变,而且凸显了西方哲学从思辨哲学转向生活世界的根本指向。康德理性批判在于划定知识的经验界限,试图为科学的形而上学进行奠基。早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在于澄清思想的语言界限,对形而上学幻相进行治疗,但其后期思想却坚决捍卫常识,要求重新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从思辨的观念世界走向日常的生活世界,成为现代西方哲学观演变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康德哲学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话题,无论是在形而上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乃至宗教学中,我们都能听到康德的声音。这三十年多的研究经历了从宏观综述到微观考察、从客观介绍到主观评介的转化过程。目前深入研究和理解康德哲学的国人专著虽然较多,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揭示了康德早晚期思想方式的转变。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进一步摆脱了实体主义的残余,在鉴赏判断中要求对外部世界实行悬搁,体现出一种创造的自由,认为知性能对美进行直观,而审美主体之间存在着共通感,这些分别与现象学的还原理论、意识的主动构造功能、本质直观理论及主体间性类似。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进一步向现象学逼近。  相似文献   

17.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篇序言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中,康德试图恢复形而上学对知识的统治权,即他试图创造出不同于其前的形而上学以达到将所有的知识加以统一化的目的;在1789年的第二个版本中,形而上学则以康德称之为具体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出现。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所写的两个不同序言暗含了一种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表达着近现代哲学学科化的特征,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将形而上学视为所有知识基础的传统,其结果是以研究形而上学为任务的哲学逐渐丧失了传统特征,越来越成为近代意义上的一般性学科。  相似文献   

18.
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我们得知,一切现象都服从于因果规律,但理性不满足这一有条件的知识,它非要上溯因果系列追求一个最初原因。这样它就超越感性界,以物自体为研究对象了,从而必然产生自由与因果的二律背反。康德通过对二律背反的解答,说明理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是互不相容的:因果律适用于现象界,自由律则适用于本体  相似文献   

19.
自由问题是康德三大批判隐含的核心问题.康德的三大批判贯穿着一条体现其纯粹自由观逻辑地形成和发展的红线.在第一批判中,康德通过时间理想性学说和世界二重化理论,求证了纯粹自由在逻辑上的可能性;在第二批判中,康德通过自由和道德法则的相互佐证,求证了纯粹自由在实践理性领域的实在性;在第三批判中,康德考察了自由和必然如何能够和谐地并存,从而保护和推进了前面两大批判中求证的纯粹自由.从自由理论的角度解读三大批判,有助于深化对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批判是人类主体性认识的起点与发展的动力。哲学批判在经历了从理性批判到实践批判 ,再到文化批判的历程后 ,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批判在批判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文化批判是对以往批判的抽象性的扬弃 ,是实现批判之实践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