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盐铁论》是据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纪要所作的再创作,它以"春秋"笔法反映了西汉中期儒生与文法吏之间的政治对立,成为后世王霸之争、义利之辨的政治标本。北宋时期,在偃武右文、寻求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士人群体对于《盐铁论》的接受呈现出多元特征。早期多倾向于文学意象、历史典故层面的接受,同时亦注意《盐铁论》中资政类目的借鉴。在熙宁年间,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士人借古喻今,以书中"贤良文学"、"桑弘羊"的符号表象,诠释自己的政治见解,映射批评王安石变法的弊端。北宋关于《盐铁论》的诠释、接受特征,体现出彼时学术的演变倾向、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自中唐至宋初,韩愈《原道》的影响有限。北宋仁宗朝的前三十年,是《原道》走向经典化的关键时期。它被士人精英尊为文以明道的典范,排佛卫道的一面旗帜。它所揭橥的道统谱系,为方兴未艾的儒学各派提供了争取正统地位的言说方式。它以新颖的论述,引领了"原"体写作。自仁宗嘉祐年间至北宋后期,《原道》遭遇到佛教契嵩和儒学内部的各种质疑批判。不过,这并未逆转其经典化的历程,反而由此开启了宋代学术思想在本体论、心性论等层面深入发展的契机。绍兴和议后,宋、金南北对峙,《原道》的经典化在不同的地理、文化空间中呈现出不同轨迹。在南宋,韩愈虽被理学家从道统中排除,《原道》文以明道的经典地位却屹然不动。借助于科场文化的推动,它进而成为普通士人文章写作的必读作品,经典的形成跨越了士人各个阶层。至于在女真统治下的北方中国,由于浓郁的"三教合一"学术思想氛围,《原道》一直较受冷落。直至蒙元时期,随着理学北传以及文坛宗韩之风的兴起,《原道》的经典意义才得以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3.
《林泉高致》完成于山水画全面发展的北宋时期。作为一份综合性著述,这本书的内容囊括了画法解析、鉴赏依据、画理画意各个方面,其中提出的“三远”之说不仅成为绘画史和画论史中的重要资源,且在当今士人绘画的讨论中仍然发挥着理论的重塑力和思想的启发性。在不同理论视角的相互交叠中,汇聚着理解山水画杂多又复合的诸要素。历史性追溯并还原这些要素所占据的绘画空间,揭示它们的关联方式和运作环境,不仅能辨析山水画视觉语言的内在节奏,且能结合具体实践阐明“三远”所包含的情感结构和精神人格,由此得以揭示北宋时期独特的士人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4.
《琼州学院学报》2015,(1):95-100
《蜀王本纪》成书后相当长时间内,几乎没有人怀疑它的著者。然而到了近代,学术界围绕"杨雄说"和"谯周说"这两大主流观点展开争论而莫衷一是。结合文献,以及扬雄文章的结构、语言、风格等特征,"杨雄说"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左传》中的士人形象,站在儒家伦理道德的角度,从仁、信、忠、敏四个层面进行分析,探讨了春秋士人的君子风范与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6.
张学锋 《中国学术》2003,4(4):307-313
《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以下简称《家风家学》)是王永平在十五年来研究两汉江东士人群体和六朝侨、土世族的基础上,继近年发表的(两汉时期江南士人行迹考略)、(东汉时期江南士人群体的兴起及其原因)等论文之后推出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7.
王晓鹃 《兰州学刊》2009,(7):172-175
《古文苑》一书,世传北宋孙洙得于佛寺经龛,据说是唐人旧藏古文章。我们将《古文苑》辑录《木兰诗》与《乐府诗集》《文苑英华》所录《木兰诗》对比研究,发现《古文苑》所录《木兰诗》出自《乐府诗集》。在此基础上,通过考订郭茂倩的生平和《乐府诗集》的成书时间,最终认为《古文苑》编成应该在北宋仁宗嘉祜年间以后。  相似文献   

8.
孙旭红 《天府新论》2010,(1):132-135
北宋中期,《春秋》学重新崛起,学者于《春秋》学中独尊《春秋》的倾向,经史结合的解经风格以及以心术、义利等论史,不但影响了北宋的经学研究风气,更对北宋史学观念和撰述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大批优秀的史学著作亦由此而大量涌现。因此,对北宋《春秋》学中所蕴含的史学思想进行梳理,不但可以使《春秋》学中长期以来未深重视的史学意蕴得以挖掘,也更能够使我们全面地认识北宋史学发展史。  相似文献   

9.
一西汉末年,四川成都出了一个多产作家扬雄。晋朝常璩在《华阳国志》卷十叙述他的写作情况时说: 以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言》;史莫善于《苍颉》,故作《训纂》;赋莫弘于《离骚》,故反屈原而广之;典莫正于《尔雅》,故作《方言》。这段话说明杨雄写作是喜欢摹仿前人的。他的《太玄》摹仿《周易》,《法言》摹仿《论语》,《训纂篇》摹仿《苍颉篇》,他的自传体长诗《反离骚》是摹仿《离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术界对宋学源头的考察日益深入,不但揭示出北宋孙复、石介、胡瑗三先生为宋学之滥觞,而且进一步肯定此前的北宋学者和政治家范仲淹是宋代复兴儒学的开山,引领宋学研究风气之先声。范仲淹不但对《易经》有深入研究,而且在《春秋》研究上也有一定造诣,成为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宋《春秋》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北宋《春秋》学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新勋 《中州学刊》2003,(2):119-124
从经学史的角度 ,本文全面分析、评价了北宋的《春秋》学 ,认为北宋《春秋》学著作丰富 ,在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以来《春秋》学研究的基础上 ,发展形成了以尊王思想的时代特色、会通经传的主体意识、直寻大义的解经方式和偏重义理的哲学倾向为主的四个特点 ,构成了北宋《春秋》学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学术模式。这四个特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又有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诸多《论语》注本中,苏轼《论语说》和苏辙《论语拾遗》风貌独特,是蜀学《论语》学的翘楚,也是北宋民间《论语》宋学的典范。苏轼、苏辙诠释《论语》既相互辩驳又彼此承继,自以意作,新解迭出,有继绝学、存大道的深厚寄予;既坚持儒学本位又杂采佛老思想,发明经文义理时有返归圣学之追求;既联系个人遭际又结合社会现实,借诠解经文批评时弊,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苏氏《论语》诠释瑕瑜互见,在北宋《论语》诠释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冬根 《河北学刊》2006,26(2):113-117
从文本细读和文化阐释的角度来探讨《水浒传》与北宋新旧党争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发现,《水浒传》与北宋党争之间主要存在三方面关联:首先,《水浒传》作者感情倾向倒向元祜党人;其次,《水浒传》存在的“尊北黜南”的叙事模式与北宋新旧党中存在的南北之争相对应;再者,《水浒传》存在多处否定新党的言语。  相似文献   

14.
雷励 《北方论丛》2012,(3):43-46
北宋历史上,共有4次由皇帝诏修大型语文词典的情况,而韵书的诏修又往往与科考紧密联系在一起。《集韵》诏修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是对北宋初期诗赋考试中音韵、文字等问题的阶段性总结和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5.
文彦博是北宋与富弼、司马光齐名的政治家,其诗文书法俱佳,在北宋政坛与文坛举足轻重。镜考《文潞公集》版本源流和比勘现存的版本,有助于分析研究文彦博的创作特色和思想理念,从而更好地去了解北宋中后期的文学发展脉络和社会政治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6.
研究金代士人群体,《归遣志》是重要史料,备受史家关注。作为史料的《归潜志》既有其史源学方面的客观价值,又难免带有撰写者个人的主观认识。研习《归遣志》可知金末各族士人已经以金人自居,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文化认同,而金代得以在中国文化史上拥有自己的地位也与这一士人群体学术上的交流论辩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体备文武的周代贵族士人与《诗经》《左传》的战争描写李炳海(东北师大中文系)周代社会建立在分工不够发达的基础上,周人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原始先民的整一体,没有过分地向片面化发展。周代贵族士人是各种战争的直接参与者,是军队的骨干,具有武士的才能;同时,他们...  相似文献   

18.
张波 《北方论丛》2013,(3):66-70
曹学佺的《石仓历代诗选》是在其赋闲失意时编刻,作为一名希冀建功立业却身处亡国之际的士大夫,其选诗视角具有明末学人特有的审美趣味。与明中期李蓘编选的《宋艺圃集》相比,《石仓宋诗选》对宋代遗民、理学、名臣三个群体的作品有显著增益,反映出宋诗所蕴含的重节尚义的内容特质成为明末诗歌接受的新维度,昭示了经世致用思潮在明末士人中的回归。除曹学佺之外,明末士人重刊宋代遗民诗集的现象相当普遍,为理解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心态提供了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在神仙道教的形成过程中,神仙观念从一种文人的理想王国或理想人格,变而为文人对自身现实利益和欲望的反观和指认,从而呈现出士人思想观念与精神人格形成的社会化轨迹。  相似文献   

20.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以无双妙笔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形象,在众多的反面人物形象中,吴敬梓"尤嫉名士"。其时轻薄无行的假名士遍地横行,真名士却如凤毛麟角,几不可寻。究其因,首先是统治阶级以程朱理学和八股科举制度互为表里地钳制士人的思想,造成士人思想愚昧,同时极大地缩小了士人的生存空间。真名士也仅能独善其身而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去挽救颓败的世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