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军费支绌是清军甲午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如何筹款?筹了多少款用于战争?还鲜有人考察。本文试图考证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筹款的情况,并略加分析造成清廷筹款困难的原因,以使人们对甲午战争失败有更全面的认识,并求教于史学界同仁。一、筹款的措施与实效甲午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李鸿章请求产部拨款二、三百万两,以作战费,清政府竟仅拿出18万两以充军费(l)。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清政府才手忙脚乱地开始筹措经费。1894年8月14日,户部提出四条等切紧急措施,即:一、停止工程;二、核扣俸廉;王,预缴盐厘;四、酌…  相似文献   

2.
维特与1895年中俄四厘贷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95年的中俄《四厘借款合同》和《声明文件》,是俄国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转变的标志,是中俄经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沙皇政府和维特在中俄四厘贷款中的决定作用;中俄四厘贷款的性质及其历史后果,并对维特本人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华俄道胜银行原为俄法合资,成立于1895年11月23日。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用海关税为抵押,年利四厘,接受了俄法银行团四万万法郎的贷款。尔后,1896年9月2日,华俄道胜银行和清政府签订了“银行合同,”清政府入股资本库平银五百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日赔款的赔付主要是通过三次大借款来完成的,它们分别为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及续借款。赫德帮助英德借款取得成功后,为了防止剩余对华借款落入俄法手中,赫德继续为汇丰银行出谋划策,并向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提出了分10年还清剩余赔款的方案,但未取得成功。最终在向各方借款无着、日本拒绝赔款展期的情况下,总理衙门不得不仍将借款事宜交给赫德办理,赫德从而帮助英德续借款取得成功,同时也帮助清政府利用英德续借款偿清了对日赔款。  相似文献   

5.
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财政借款可分为无息强行借款和有息借款两大类。这一时期,各种借款主要都与国王的个人特权有关,并多以国王的个人财产,或即将获得的收入,或中间人的担保承诺为担保,因此,财政借款实质上是国王的个人借款,属“私债”范畴。  相似文献   

6.
于民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160-163
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财政借款可分为无息强行借款和有息借款两大类.这一时期,各种借款主要都与国王的个人特权有关,并多以国王的个人财产,或即将获得的收入,或中间人的担保承诺为担保,因此,财政借款实质上是国王的个人借款,属"私债"范畴.  相似文献   

7.
厘金制度是中国近代国内贸易中一种重要的征税制度.关于"裁厘加税"问题,清政府与列强进行了一系列谈判,成为中外商务关系中的一大难题.中英马凯条约关于"裁厘加税"条款的规定,表明了列强提出的"裁厘加税"的虚伪性.而在国际资本主义和国内腐朽的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通过"裁厘加税"的途径来建立有利于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保护关税制度和废除国内封建的关税壁垒、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张謇与清末江苏裁厘认捐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的厘金制度是严重束缚近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的一条绳索,近代许多有识之上都对它进行了口诛笔伐。作为工商界内之八,张春一方面承接了这一批判传统,终身不渝地揭露厘金制度的危害性,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废除厘金制度的有效途径,提出了“裁厘认捐”的主张。张春的思想主张代表了中国工商资产阶级的愿望,得到了他们热烈的响应和积极的支持。面对工商界强烈的要求“裁厘”的呼声,以实行“洋务”或“新政”相标榜的清政府和地方官吏也不得不放作姿态,同意张春所提出的主张,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意抽换张春主张的内容,致使这一原来旨在“恤…  相似文献   

9.
为了打破欧洲列强的垄断,挤占拥有无限潜力的中国市场,罗斯福和塔夫脱两届美国政府不择手段地攫取了湖广铁路借款权.为达目的,他们一方面同英、法、德等有关国家谈判,一方面对清政府施加压力,甚至由总统亲自出面充当说客,终于如愿以偿.这就是60多年后"湖广铁路债券案"的由来.  相似文献   

10.
甲午“息借商款”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二十年(1894),清政府以“息借商款”的名义,在国内向绅商募借资金。此次“息借商款”与洋务运动时期吸收商股创办“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出面以类似公债形式在民间筹措款项,虽然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行的公债尚有很大区别,并与四年后同样是由清政府发行的“昭信股票”(名为股票,实际是公债)也有所不同,但在某种意义上仍可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发行公债之嚆矢。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政府向民间募债称得上是一种新事物。如《民国财政史》作者贾士毅所说:“我国古时,以负债为病,周赧之台,良史垂戒”。封建社会中,作为政权象征的  相似文献   

11.
厘金是晚清政府为镇压天平天国运动、筹措军费而采取的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益显现,从而导致国民政府时期裁厘改税的施行.作为裁厘后财政收入减少的弥补举措,中央有统税和特种消费税的举办,地方则为营业税.浙江作为实施营业税较早的省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11年4、5月间,垂危的清政府与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签订过两笔重要借款合同:一是币制改革和兴办东三省实业借款,简称币制实业借款,总额一千万英镑;另一是修筑两湖境内粤汉铁路和鄂境川汉铁路借款,简称湖广铁路借款,总额为六百万英镑(续借款四百万英镑)。这两笔借款,都是帝国主义列强为扶植摇摇欲坠的中国封建统治者而给予的财政援助,目的是为了扩大它们在华侵略势力。我们在论述辛亥革命起因和背景时,理应对这笔借款的影响和后果都给予足够注意,但从近些年来有关辛亥革命史的论著来看,对湖广铁路借款酿成武昌巨变的史实谈得比较详尽,而对币制实业借款的情况一般都略而不述,或语焉不详。其实,考察清末币制实业借款的全过程,对于了解辛亥革命前后帝国主义的不同对华政策和纷争,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或低估。  相似文献   

1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帝国主义列强同清政府处于实际交战状态,但是双方又都不曾宣布断交、废约、撤使,从而形成战与非战的矛盾。本文从列强和清政府两方面分别探讨了形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揭示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强横、狡诈和清政府的腐朽与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4.
京汉铁路由于借款比利时而被比利时所控制。中国政府赎回京汉铁路,是20世纪初中国理性民族主义的体现,是收回路矿利权运动中最大的成果。北洋集团重要成员陈壁、梁士诒等在赎路过程中的积极努力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清政府在经济困窘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借款的方式赎回京汉铁路是无可厚非的。京汉铁路的赎回不仅有着极大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的是政治影响,中国终于摆脱了外国的控制,自主地经营属于自己的铁路管理了。  相似文献   

15.
蒋孔阳和他的美学思想既有深厚的古典底蕴,又具有深切的现代性意蕴。本文从逻辑起点上的现代性、美与创造同生同息、美学观念的开放性以及合理化的问题意识四个方面探讨了蒋孔阳美学思想中的现代性意蕴。  相似文献   

16.
清代,特别是清前期,各地盐商凭借清王朝政府授予的特权,垄断了食盐的运销,借此获取高额的利润.同时,清政府又通过种种手段,对盐商们进行额外盘剥.清政府除了运用税收制度加大盐业利税获取财富以外,还尽力利用盐业帑本这种国家生息资本榨取盐商,获得强制性的高利贷收入--帑息.  相似文献   

17.
自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居留澳门,明政府就加强了对澳门的管辖,对澳实施全面主权,葡萄牙人也表现得较为恭顺。清军人关后,葡萄牙人面临着同新的中国统治者交往,在此过程中又出现新的特点和态势。中国统治者也对葡萄牙人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倾向。本文将重点考察清军人关至鸦片战争前的196年中,清政府对澳葡政策的发展沿革、特点及对澳门发展的影响。一、清政府对澳葡政策的演变过程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近二百年时间里,清政府对葡萄牙人的政策及葡萄牙人对清政府的态度,根据不同的时代特色和不同的形势发展,呈现…  相似文献   

18.
克萨借款是甲午战争期间一笔较为特殊的外债。它先由地方实力派张之洞请人代借,后在各种力量的角逐之下,由地方外债变成债务方为户部的中央外债。这一复杂历程,既反映出作为地方实力派的张之洞在财政上的独特地位,也显现出在赫德与汇丰银行的影响下,清政府地方外债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清朝末年,浙江海盗丛生。台州海盗黄金满的崛起是当时人地矛盾、社会风气、自然灾害、沉重赋税和官吏腐败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黄金满临海劫狱后,朝廷开始大军围剿,想从源头上根治海盗问题。鉴于无法革除厘税以及地方政府的剿匪不力,再加上内忧外患的云集,权衡之下,清政府允许浙江巡抚刘秉璋招抚黄金满,并将其调离浙江。清政府对黄金满的处置,虽给当时走投无路的海盗一条出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海盗问题。  相似文献   

20.
熊昌锟 《中国社会科学》2023,(10):183-203+208
清末民初中国的币制改革深受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国际金本位体系的裹挟,由各方势力共谋促成。国际金本位体系建立后,中国在偿付外债、赔款时承受巨额镑亏,对外贸易遭受巨大逆差,中国意图通过币制改革解决财政和贸易问题。为了消除关税摩擦、便利通商,扩大在华利益,英、美、日等国要求中国统一币制。清政府希望借助外部势力,收归货币发行权。币制改革正式开启后,中国向美国、日本寻求帮助并向国际银行团借款。然而在引入外国势力后,币制改革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各国企图利用币制借款及附加条件,主导中国币制改革进程,干预中国内政。清末民初的币制改革均试图建立中央权威的货币制度,但受制于国力及国际因素,最终未能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