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4月23日,他的戏剧、特别是十部悲剧是给人类留下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古代希腊的悲剧,虽然也反映了它那个时代的生活和人的思想,但一般都是采取间接方式,用神话故事和神的活动或人神混合来作为剧情的内容,把造成悲剧的力量归之于命运之神,归之于天命,使悲剧具有一种不可知的神秘色彩,这就是所谓命运悲剧。罗马的一些  相似文献   

2.
审美与人格     
(一) 现代心理学愈来愈表明,人不是一个“空白”有机体,而是一个有着“齐全的贮备”的有机体。人与环境交互作用时,以他的“齐全的贮备”为中介。同理,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也要以他特有的贮备——审美心理图式为中介。那么,一个人在面对一个审美对象时,他的最基本的心理图式是什么呢?对此,美学家们有各自不同的解释。比如,有的归之于知觉(阿恩海姆),有的归之于情感(托尔斯泰),有的归之于直觉(克罗齐),还有的归之  相似文献   

3.
形而上学并不是哲人们主观构想的虚幻图景,而是人们现实生活信念的恒在追求的理论阐释。它有着自己深厚的生活底蕴和厚实的生命价值,是对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信念的承诺。对形而上学的拒斥永远都不可能是彻底的,我们所拒斥的只是它的形式和建构方法,而不是它的内在意蕴———人类对现实生活世界超越的信念。对于人类来说,形而上学是我们永无终结的思“家”情绪,仍是一件尚未生成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4.
哲学践行是为了解惑,惑的主题是普通理性人都可以参与和思考的,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义务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典型的主题.人们关于义务的困惑源自信念冲突,信念冲突具体表现为义务规范不同层面的冲突.对义务之惑的思想分析就是在澄清“义务与责任,义务与义务感,义务感的应有、能有与实有的三个层面,作为类和作为个体的义务”的基础上,对义务规范冲突的不同层面进行重新诠释,从而引导人们分析自己的信念体系,考察是否有不合理信念,进行信念的重新建构,消除错误认知造成的不一致,达到一定的释然.  相似文献   

5.
“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将这里的“福”换成“美”,也是十分恰切的。的确,世上很难有什么东西比我们生活中随处皆是、须臾不可稍离的“美”更叫人费解的了。两千多年来,“美是什么”竟如梦魔般纠缠着哲人们的头脑,聚讼几无已时。有的将美归之于神赐——神话中那从大海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就是古希腊人崇拜的爱与美之神。有的则将美当作人和动  相似文献   

6.
文艺创作,要经历一种特殊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极其隐蔽,西方最早的古典作家德谟克利特就将“灵感”归之于“神圣”。苏格拉底、柏拉图甚至认为“诗神凭附”是“神力凭附在人身上产生四种‘迷狂’”中的一种。这对后世如康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析全球伦理这一当代全球性思想运动的理论构成,并以万俊人教授的《寻求普世伦理》作为中国学术界对这一思想运动的主要回应,肯定其重要现实意义,指出其理论不足。文章强调了全球伦理构成中那些“有约束性的基本原则”或“规范性伦理原则”要想成为人类现代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起到重整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必须经历一个信仰化或信念化的过程,因此全球伦理这一思想运动的下一步发展,在于如何使其基本伦理准则成为人们的信念。  相似文献   

8.
崇尚宗教的民族思考人生万物的终极问题,大都归之于上帝、佛之类外在的绝对超越物。中华民族宗教意识不发达,所以思考人生万物之终极,则每每本之于天地。天地与神、佛等绝对观念不同,它是一种生生不已的……  相似文献   

9.
(一)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实际上,每个企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有了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总是在不自觉地影响着企业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甚至影响着企业的成败衰荣。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和企业信念,作为企业及全体员工行动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准则、价值观和企业信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企业制定战略决策的前提和导向,并决定着决策实施的成效。小托马斯·沃森说道:“任何一个企业为了生存和获取成功,必须拥有一套牢固的信念,作为制定政策和采取行动的前提。”铜时,共同的价…  相似文献   

10.
中西信仰观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自己的方式严格区分了信念与信仰,把信念归之于现世,把信仰关联于彼岸;真正的信仰仅存在于黑格尔谓之"自由宗教"的那种宗教中;属于"自由宗教"的基督教是一种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宗教,上帝其实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异化;以这样一种信仰为参照,作者对中国人的信仰问题有了自己的提问方式,并由此引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安全需要是制约当前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启动需求、刺激消费的氛围中,政府积极实施的财政、货币政策,并未使居民消费需求显著增长,使我们有必要再深入思索制约居民消费的真正原因,以便有的放矢地制订政策,解决目前的需求不足问题。理论界目前存在着偏重于供给和偏重于需求的两类不同意见。偏重供给的人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入手关注消费,把消费不旺的原因归之于生产的创新能力太弱,让居民“无物可消”;而偏重需求的人则从观念、预期的角度说明消费问题,把消费不旺的原因归之于居民观念陈旧、预期不良,“有物不消”。特别是“消费信贷”措施出…  相似文献   

12.
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国有人对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基本特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把文学的基本特征归之于表现情感.随着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传播,文学“情感特征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笔者认为,文学“形象特征说”虽属传统文学观念,但不应否定.文学的基本特征究竟是什么?这是文学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无论是从文学理论科学体系的建构,还是从指导文学实践来说,都需弄清楚.1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审美对象.文学要真正成为审美对象,它就必须适应美感认识的需要,具备美感认识发生的条件.美感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人要认识某个特定对象的美,首先是以感知的方式去感知对象.任何美的对象都有一定的感性形象,人们正是因感知对象的感  相似文献   

13.
独特的审美世界——论篮球比赛中的美马胜利迟效杰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体现,历来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所重视,以至毫无例外地将其列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不可缺少的一环,足见体育之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是人所共见的。但是,是否可以认为人们大体上的“共识”就不存在层...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与传统、我们与道德、我们与中国传统道德深切关联,正如台湾知名中青年学者林安梧所说:“人类是经营道德生活的,而道德是一直不离传统的。”(林安梧:《序言天地有道人间有德》,《德性源流——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第1页)中国传统道德之于我们,不是“百科全书”——人们只有在需要时才会去书里查询相关的条目,此前或此后它都是被关闭的、被尘封的;而是“生存本体”——它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创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对我们实际的人生和学理的诠释始终是打开的、在场的。在此,显然还需要运用本雅明那个“坐飞机的人”与“道路上行走的人…  相似文献   

15.
当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歌猛进的过程中对重建社会人文道德的呼唤给作为社会主流话语载体的大众传媒提出了一个严峻而现实的命题 ,即与时俱进全面介入社会人文道德重建 ,它已成为传媒业者必须直面和承当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因此 ,回顾、梳理媒体既往的话语实践 ,探讨大众传媒介入人文道德重建的可能及其介入策略也便理所当然成了重要课题。一传媒之于社会的价值大小 ,关键在于它通过其受众所产生的对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人们在关于传媒经济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 ,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能力以及他们的决策力、消费力或“…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的引漳溉邺是我国水利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历来涉及主持该项工程的专门名家时,或归之于西门豹,或归之于史起,亦有以西门豹、史起依次并论的。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故本文就此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汉大赋与儒学刘周堂以铺张杨厉为特征的大赋何以在汉武帝时兴盛一时?汉大赋为什么在体制上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劝百而讽一”的内在矛盾?这是汉赋研究史上的两个重要问题。关于前者,论者大多笼统地将它归之于汉帝国的繁荣和昌盛;而对于后者,则大都避而不议,似乎是文体...  相似文献   

18.
好人应得好报,有德之人配享幸福的信念充斥在我们的道德生活中。在应得理论的框架中,这种信念可转化为有德之人应得某种益处的信念。这种信念遭到了两种有力的反驳,认为它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发挥作用或者是自欺欺人。但它也得到了两种有力的支持,认为它产生于感激债务的原则或者是人的内在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在浅见的意义上,感激债务的原则是有效的,但在更深的意义上,这种信念根植于人们对于人的内在价值或人格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法轮功”痴迷者对李洪志的崇拜和对他散布的歪理邪说坚信不移 ,这种现象在精神医学上可称为一种“类妄想性亚文化信念 ,”它不仅属于精神病学的范畴而且也属于“精神卫生”的研究内容。对“类妄想性亚文化信念”的认识及治疗 ,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这类精神病发生的预防上 ,在揭示了“法轮功”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的邪教本质以及对社会的危害 ,唤醒人们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人生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实践和当前诸多因素发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篇章,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民族精神为根基,是凝聚中国人民共识的梦,是我国科学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从“中国梦”的内涵出发,它包含着梦想与现实的统一,历史与发展的统一,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的统一,阐述“中国梦”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深刻影响,从“中国梦”使人们坚定了追求理想的信念、化解了社会矛盾和支撑着民族长期发展三个方面论证“中国梦”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