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异化与归化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异化与归化,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缺陷。在翻译中,归化是最常用的手段,这是由译者的性质和读者的要求决定了的;异化常用做归化的辅助手段。在具体运用中,译者必须讲究分寸,不可走极端。过分的异化与归化,都会给译文带来损害。但是,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译者都应恪守一条原则,用鲁迅的话来说,“一应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相似文献   

2.
从Milky Way等几则传统的误译谈起,探讨翻译界长期存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认为翻译不可片面追求"归化",而应该通过直译加注释等方法,既求易解,同时也应尽量保存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3.
从Milky Way等几则传统的误译谈起,探讨翻译界长期存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认为翻译不可片面追求"归化",而应该通过直译加注释等方法,既求易解,同时也应尽量保存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4.
翻译时既涉及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又涉及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把握好正确的翻译方法,是译好特定语境中的英语习语的关键.若从跨文化的角度,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来解决习语这一特殊语言的翻译难题,既可求其易解,又可保存原作的风姿,准确地阐述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最贴近的程度,使翻译效果达到对等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个体性决定了其翻译文本必须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美与形式美。文学翻译的艺术,是在各种要素之间取得平衡的艺术。成功的文学翻译,应该体现出“信”与“美”和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译者应首先读透原文,理解它所包含的深意,而后要不断揣摩如何用目标语忠实再现原文的意境和内涵。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原文信息的准确传达,即“信”;二是注意原作者的美学意图的充分体现,即“美”。要从准确度和可接受性来把握信息传递效果,能传达出原文的意境、情感和风格。如果不能传达,则应转换信息的表达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信”“美”兼备。  相似文献   

6.
翻译也是一种艰难的创造。鲁迅说:“翻译并不比随便的创作容易。”翻译难,诗歌的翻译更难。近几年来,翻译界出现了一派昌盛的局面,但有一些过去存在的问题仍然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如文学翻译的艺术美问题,这在诗歌翻译中尤为突出。 诗歌翻译是一门艺术,它有本身的美学原则。译诗的艺术美,包括形式美、声律美、情感美、意境美。这也是诗歌创作所应具备的几种素质。译诗如写诗,要满怀激情,进  相似文献   

7.
企业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企业管理是科学”的内涵在于它和科学同是人类社会活动,具有共同的本质。“企业管理更是艺术”在于它不单单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追求美、创造美的艺术活动。企业管理中存在着其特有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每个企业管理人员都应当自觉地创造这种现实美。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选择--谈鲁迅的"直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直译"观是中国译学理论史上的丰碑.鲁迅认为翻译中改变原作本性,不但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读者,强调在翻译中保存原文的口吻,原作的风姿,认为这种译法,不仅能输入新的内容,也能输入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同”,而是“存异”。因此,翻译应尽量反映语言之间的差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之前,多数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对等”。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原作二元对立关系,冲击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原则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新定义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处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历来是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西方译学家奈达博士(Dr·Eugene A·Nida)在60年代曾有过建立翻译科学的设想,试图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说明翻译问题,但未能取得成功.而后,到了90年代他则断言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笔者就奈达博士由科学论向艺术论的转变,对翻译的性质进行了理性思考翻译中对“忠实”目标的追求体现了翻译的科学精神,而为实现“忠实”又离不开艺术创造,因此科学性和艺术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信的“外延”和翻译的“度”展开阐述,在对古典汉诗的艺术意境和社会性等方面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创造性运用“信”这一标准,强调翻译时译者应该不局限于原作的内容,其风格特点也要兼顾到。同时指出只要在一定的“度”内,艺术引申也是创造性翻译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科学美作为美的一种类型,其本质也是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但科学美比之自然美、艺术美更重“真”。科学美可以说是“真”的形式。科学理论作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与形式建构,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对人的探究功能、创造功能、审美功能的肯定,故科学美也具有善的意义。概而言之,科学美作为一种理性美,其特质是“真”的内容与“善”的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战士真我”及其译作《出了象牙之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翻译的《出了象牙之塔》深刻地影响了1925年前后鲁迅超越生存虚无、回归“战士真我”的重大生命抉择。鲁迅翻译《出了象牙之塔》不仅在时间上与他创作《野草》,“决战虚无”的时间1925年基本同步,而且,在肯定积极的虚无体认以及真正生命价值创造的哲学意味上,在推崇“批判——反抗”现实的“战士”生命方式上,《出了象牙之塔》都与《野草》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一说起艺术,有些人未免觉得有点高深莫测.翻译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翻阅一下有关翻译的著作,洋洋洒洒,一本书就四、五百页.书中名目繁多,什么“转译””增词”“正说反译.反说正译”“形合、意合”,等等、等等,一项一项的都要学深学透.还有什么“信”和“顺”,争论了几十年,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能不能把它搞得简单一点呢?翻译不是一件易事,但要入门也不是难于上青天.可以把翻译工作概括成一句话,只用一句话,就把翻译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展示在你的眼前.全面领会了这句话,就会发  相似文献   

15.
电影作品的翻译是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片名作为电影的名片,其翻译的优劣直接影响了电影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文化交流中的诠释和传递.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实例探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追求片名翻译中“音美”、“形美”和“意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正> 一、科学美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最高使命,都是面对错综复杂、纷繁零乱的事物,寻找出其中的秩序和规律.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科学与艺术两者并无本质的不同,它们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物质世界本身的和谐是它们共同的源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和认识形式.科学与艺术自古就相融汇,其时间之绵长与人类历史相始终.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无数科学珍奇,例如:构思巧妙、精工雕琢的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不仅是令人惊叹的科学成就,也堪称一桩美不胜收的艺术珍品.科学理论成果也是如此,卢瑟福的原子核武模型被人们赞誉为“最高的音乐神韵”,付里叶的热分析理论被推崇为“一首数学的诗”,玻恩则干脆把广义相对论颂扬为“一件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品”.这些赞美之词,说法不同各尽其美,显示出“科学美”和“艺术美”相互粘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鲁迅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史实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吸引着我们。在历史题材中引进现代生活细节,古今题材混杂,构成了鲁迅作品独特的格局和异样的风格;而这,又是鲁迅经过艰苦探索,力求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地对于社会的观察,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的结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的特点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美学的角度对文学翻译的过程加以剖析,说明:文学翻译,作为一门艺术,离不开译者的审美意识,文学翻译的过程,即是译者对原作审美理解和审美表达的过程。本文以诗歌为例,探讨了再现原作的意境美和形式美的某些美学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翻译家鲁迅以笔代戈,穷其半生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坚持“宁信而不顺”的“直译”与“硬译”,批判削鼻剜眼,强调翻译要有“异国情调”.针对“直译”与“硬译”的异议,从翻译之区分题材、预期读者及翻译目的三个方面为之辩护.作为时代翻译家的救亡图存的最强音,鲁迅坚持“直译”与“硬译”,以达“益智移情”之效,是“窃”外国之火,照明中国的黑夜,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在翻译方面,鲁迅与郭沫若均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主要表现在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译文所表现的译者地位等方面。在翻译选材方面,鲁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郭沫若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在翻译策略方面,鲁迅坚持“宁信而不顺”,郭沫若则倡导“风韵译”。在译著及译文所体现的译者地位方面,鲁迅让译者“显形”,郭沫若则让译者“隐形”。但大道之行,殊途同归,他们都以自己丰厚的译著及译学理论共同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