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文化传统、文化变迁及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矛盾,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过现代主义与保守主义或进步派与肯定派的思想冲突。当前,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文化问题也鲜明地摆在我们面前,并成为争论的热点。然而,对于这个长期困扰着人们的问题,采取二元对立的态度,进行游弋于两极之间的讨论是不可取的。就我国现实情况看,搞“全盘西化”,以“蓝色文明”取代“黄色文明”,那将是一条自我毁灭之路;但试图完全借助传统文化来实现现代化,显然也是行不通的。实现现代化。本身就内在地包含对传统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文化传统的否定、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纳。同时,这种超越也绝不会完全脱离经过历史长期积淀已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只能是对文化传统的扬弃。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吸取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并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如何发掘文化传统中有助于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内涵,并努力发扬光大。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通过不同文化的融汇整合,创建出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文化。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正确认识文化传统的特征和文化变迁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一条新文化建设的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的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难以作出绝对性判断的问题。毫无疑问,笼统地说传统文化对早期现代化是阻力或动力都将失之于偏颇,理性的方式应是从传统文化体系内部剥绎出哪些因素有助于或有碍于现代变迁,哪些因素经过“解释”或改造发生现代性转换。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以三种形态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发生深刻的联系:一、直接支援;二、间接结合;三、阻碍现代化变迁。三种形态的错杂和碰撞,既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的山重水复,又体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充满了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传统文化作用于…  相似文献   

3.
<正> 任何文化领域之争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思潮,反映了人类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新取向和不同道路的抉择.中国文化领域展开的关于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实际上早已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中西学之争是第一次交锋,当时是在西方思想传播,中国封建王朝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第二次交锋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共产主义思潮开始酝酿的历史时期出现的;第三次交锋则出现在中国进行全面的经济、政治改革时期,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论的继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些同志主张我国文艺走现代派的道路。他们认为:“人类艺术目前早已进入到第四个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故中国文艺走现代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其理由是,现代化必然产生现代派,“几亿人走向现代化的脚步,决定了中国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主义文学。”这可是关系到我国文艺的性质、方向和前途的大问题,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论。我也想就“现代化与现代派”这个问题谈点看法,算是参加讨论。经济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主张我国文艺走现代派道路的同志,看来是很重视经济对文艺的决定作用的。他们认为,现代派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西方社会物质生活给予现代派文学艺术的兴发以决定性的影响”。“现代艺术的出现,是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具体说来,也就是“高度发展的四维空间的现代化”的产物。把经济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评价中的两个问题张兰君,张瑞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评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存在着两个误区:或者完全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搞民...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史学界争论颇多目前仍在探索的问题。以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不仅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题,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而且史学界也早有此论  相似文献   

7.
近百余年来,文化争论浪潮滚滚,一浪高过一浪。这是中国文化史中史无前例的,在世界文化史中亦所罕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次文化争论热潮中,有识之士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文化观。概言之,有“体用”派,包括“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全盘西化”派;有“国粹”派。“全盘西化”和“国粹”派失之偏颇,而“体用”派亦不能超脱“体”的束缚。历史已证明这三大派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那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文化观?可喜的是,1935年张岱年先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化观:“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遗产,同时采用西洋的有价值的精良的贡献,融合为…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使中国社会和文化再一次面临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通过中外古今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尖锐地表现出来。其实,中国社会自晚清以来被纳入世界历史总体格局和进程之后,就一直负载着这一矛盾与冲突,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其表现形式也各具特点而已。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是被逼出来的,按照美国社会学家C·E  相似文献   

9.
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们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时 ,自然而然地又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理念一样 ,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精神或市场经济原则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然而 ,任何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必须是在吸收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以往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化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儒商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必将对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建构和完善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它所蕴含的古典式的商品交换精神也应该为现代市场经济所借鉴和利…  相似文献   

10.
郭昭昭 《理论界》2011,(5):106-108
学衡派和新文化派是20世纪两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流派,两派均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成长路线,但是对抗不断,这一对抗源于胡适和梅光迪在美国的思想争论,后扩展到中国学术界,新文化派占据了上风。两派的争论固然有着学术本体的辩论,更有着强烈的争夺学界和时代话语权的浓厚色彩。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本精神的本质规定性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等方面,主要形成了两种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中国西化与保守主义的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化与保守主义是20世纪中国两大文化思潮。从文化选择的价值取向上看,前者侧重于介绍和输入西方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揭露中国固有文化的阴暗面,后者则侧重于维护中国固有文化,认同中国固有文化的价值,而揭露西方文化的弊端;在古今问题上,前者激烈地反传统,主张变革,后者则较多地肯定与赞赏传统;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上,前者主张西方化,后者则主张东方化。本文试对西化与保守主义两大文化思潮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历史的探讨,并对两大思潮与20世纪中国的文化选择进行方法论的思考。一在20世纪的中国,西化派虽没有形成自己…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选择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中国的新文化问题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近一个世纪的文化研究以中西文化关系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两大中心 ,形成了西化派、国粹派、辩证派、新保守派等不同派别 ,为文化建设打开了多视角的生动局面。当代文化正处于转型期 ,文化内部存在着多方面矛盾与冲突 ,只有立足于社会现实 ,以当代为轴心来建构新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引导文化健康发展。当代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建立一种以独立人格为基础的、具有独立文化精神为价值指向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有关传统小农具有何种理性的争论,存在两派对立的观点,即传统农民是社会理性还是经济理性。这两派观点分别持“实体经济学”与“形式经济学”的立场.在各自的形成中涌现了一系列的代表性人物和著作。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两派的对立争论之外,也不乏出现调和的“第三条道路”.认为现实中的小农是两种理性的综合体。重新梳理、反思这一经典小农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构建本土方法论以及对当下中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学界关于儒家亲情伦理的争论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儒家伦理的评价问题,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不同心态上;第二层次则是儒家伦理有无普遍性蕴涵与现实意义的问题,其分歧主要在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不同的智慧形态与研究进路上.此外,对中西文化的不同取资、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则既构成了这一争论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这一争论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和现代民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传统文化和现代民主的关系,自"西学东渐"以来,已经有过不少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现代民主的内容.本文作者从中国和欧洲不同的历史开端、传统文化在维护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中所起的作用、民众有无独立的民主意识及民本主义和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等几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民主的关系,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现代民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是中国过去一个多世纪重大理论争论和社会发展所环绕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在中国尚未成为个体生存、公共生活、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是现代性的生成遭遇到社会内在的顽强的文化阻滞力。韦伯认为,中国现代性的内在阻滞力主要来自以儒教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主义。然而,从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微观文化哲学的视野,可以看到这种阻滞力来源于传统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文化图式。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成熟性孕育了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常发达,而传统日常生活的内在图式形成了自然性、经验性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不仅是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而且渗透和同化了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成为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因此,全方位地突破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图式对现代性的严重阻滞力,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8.
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每一次剧烈的变革,总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的反思,对原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的重新评价。近几年来,在深入开展社会改革中,文化传统的反思与对策问题也突出地提出了来,而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却是当前文化反思中的兴奋点。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西方的冲击和我们内部回应两者相结合的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一项  相似文献   

19.
引子 :本文不追求严密的思想逻辑 ,而是对“问题”而发思想。本文认为中西文化关系及其实践乃近百年困扰中国思想和历史而始终未决的问题。此问题观念的更新和突破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中国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学说 ,从文化意义上诠释显然也是一种文化 ,一种有鲜明政治特性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学说或文化乃西方传统精神文化的现代形式 ,即属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同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中 ,成功的经验在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或文化的政治功能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得以胜利 ;失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说的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是指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际,即大约从1915年到1925年的十年间。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东西文化问题的一次最为重要的争论。东西文化问题,就是关于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异同、长短与取舍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封建旧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瞿秋白在当时曾经这样指出:“礼教之邦的中国遇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便彻底的动摇,万里长城早已失去威权,闭关自守也就不可能了。……然而中国的士大夫却始终不服这口气,还尽着嚷东方的精神文明,要想和西方的物质文明相对抗。这一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显然有极大的价值。”“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是晚清以来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之争的发展。晚清时代,关于东西文化问题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具体的主张。改良主义者容闳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即提出了“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思想。之后,洋务派张之洞在其所著《劝学篇》中,更明确地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亦即所谓“旧学以持身,新学以应世”,“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要求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接纳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到了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亦曾提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口号,并做过一些“西学”的介绍工作。但是在晚清时代,新旧派的主张距离并不太远,无论洋务派或维新派的各种主张,都是在尊重“中学”的前提下兼采“西学”,表面上似乎是中西文化的调和,实质上主要是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只有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由《新青年》派指出中西两种文化的根本对立,没有折衷与附会的余地。他们竖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竭力宣扬西洋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坚决反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维护“东方精神文明”的封建顽固形派成了显明的对立。但是,在五四运动以前和五四运动以后,关于东西文化问题上的对立和争论,其性质、内容和作用是有区别和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