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与北大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为中国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即具有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坚持革命原则、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革命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等的特点和优点。他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等问题的论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作出了贡献;他还第一次论证了未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将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中国特性这一科学命题。他并且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哲学社会科学阵地和培育一代新人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建树。李大钊的名字与北大分不开。北大具有李大钊所开创的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形成共产主义主要发祥地之一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早期李大钊政党政治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夕 ,李大钊就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党政治作了深入的探索。他强调的政党政治的实行对中国政治民主化有深远的、积极的意义。他寄希望政党政治在中国政治现代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建立理想的代议政治 ,这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是相统一的。李大钊从建立完善的政党政治的角度出发 ,对当时中国各政党 ,尤其是当时的进步政党———国民党持批评态度。从李大钊早期政党政治观中 ,我们不仅看到他对民主共和制的信念 ,而且看到他对民主政治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又是李大钊同志诞生九十周年。 李大钊是五四时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在中国最早传播了马克思主义,领导了五四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和建党时期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的一生是不断创新的一生。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进行深邃思考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对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探索过程中,他的创新思想和实践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他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他公开提出要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性质的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革命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探索。研究李大钊的创新思想和实践,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本文主要是从现代化的视角对其进行考察,认为五四运动既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又是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它无情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阻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促使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领导核心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 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致力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发动和组织群众参加革命斗争,使得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发展成为一个广泛的思想运动,成为新文化的主流。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本文拟从这一方面,探讨李大钊的贡献与作用。构画了李大钊在史学的对象、范围和任务三个方面,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构画了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始终关注着开滦煤矿工人运动;坚持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开滦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他对开滦煤矿建立共产党组织,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化调和思想是李大钊早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在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并以调和对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洋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并在十月革命后认定第三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明。由此,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处于一种转折与连续中。时代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的先进性和包容性,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问题,进行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且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活动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运动的奠基人。五四运动前后,为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他以极大的革命热情,采取多种形式,呕心沥血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十月革命的经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宣传运动在中国的迅速兴起。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是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生巨变的时期。他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又接受了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 ,最终信奉了社会主义 ,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与五四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他的思想转变首先是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影响 ;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 ,他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这使他的人生目标与信仰定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帮助和指导下 ,他一步步地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李大钊都是五四时期最早创作新诗的人物。由于他们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 ,人生经历和艺术观点也大致相同 ,因此他们的新诗有一定相似之处 ;但又由于他们的美学理想、政治思想、文艺思想及艺术个性的不同 ,其新诗又存在着迥异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爆发后几年,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五四作出了初步的解说。他们极力凸显其政治意义,赞扬五四政治运动中“直接行动”的精神,昭示了马克思主义者把五四视作一场“革命运动”的萌芽和共产党人五四激进革命话语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余英时在相对承认“外缘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取“内在理路”的分析框架,揭示五四文化运动的传统渊源,实现了五四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不同,余英时反对以西方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比附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不需要文艺复兴,启蒙之说在中国也是无根的。他一方面肯定五四的价值,一方面对五四的缺点给予无情的批判,主张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在对中西文化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潜心研究,以退而结网的精神重建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五四平民文学观念引导下的乡土小说的崛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创作现象。它在时代洪流中的发展与分化,形成了人道主义的文学和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农民翻身文学两种走向。这两种社会思潮性质的创作使农村社会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舆论,推动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时期的思想家群体中,张竞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人。他留学法国8年,广泛研究多种学科的理论,形成比较系统的关于社会改良的思想,其中主要包括妇女解放、节制生育、优生优育、性教育、婚姻家庭改革、妇女平等经济权等方面。这些思想是五四时期激进知识分子探索中国社会进步途径的努力的一个方面,对于推进妇女解放、对于社会变迁和文化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五四新文化时期梁漱溟对儒学的界定为研究对象,认为梁漱溟在五四时期对儒学的研究是系统而自成体系的,他的思想极富独创性和时代性;他与新文化派的论争,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自我调整和向纵深方向的发展;他思想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给我们以深思和启迪;他在谋求儒学与现代化相结合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很值得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与中国社会舆论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历史上,社会舆论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在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时期完成的近代舆论转型中,被誉为"舆论骄子"的梁启超起到了核心人物的作用.他以其丰富的实践活动和系统、先进的舆论思想对中国社会舆论的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近代舆论转型中所体现的经验和规律对当今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仍有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80年来,中共领导人的"五四”观自始即采用了激进的革命话语系统,强调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和爱国精神,用政治运动统摄思想文化运动,把五四运动看作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这种"五四”观对学术界中国现代史研究产生了导向性影响.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全面、深入地研究"五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先进知识分子是“五四”时期政治传播的主体。这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政治传播作为自己的自觉使命,是政治思想推介、启蒙者,政治思潮的引领者和政治理想的实践者。“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政治传播的时代特点体现在:政治思想引进与选择的结合;政治传播与政治实践的结合;社会道义担当与政治价值选择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既是思想文化上的启蒙运动,也是救亡爱国运动。梁启超与五四运动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倡导“新民”学说和“文界革命”,反省传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对五四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游历欧洲的梁启超以私人身份旁听巴黎和会,维护中国权益,及时将巴黎和会损害中国主权的消息传到国内,点燃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虽然梁启超晚年思想渐趋保守,但他仍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个性独立、民主自由、科学精神、道德革命表示赞许,他是新文化运动的辩护者而非敌对者。欧游归国后,梁启超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意义,希望五四运动变外交的国民运动为内政的国民运动,建议青年致力于文化运动以光大五四运动的价值。同时对五四运动中科学万能论、科学口号化等缺点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