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末以甲午战争以及列强开始迅速瓜分中国为背景,如何让日本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成为日本论坛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探讨日本初期帝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关系角度出发,聚焦浮田和民(1860-1946)的“伦理的帝国主义”,考察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意图及其作为侵略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为后发帝国主义国家的一种生存战略,浮田把“伦理的帝国主义”定义为“对内实行立宪主义,对外实行帝国主义”的“内外统一的主义政策”,并用道德、人格、自由等所谓“文明”的要素把帝国主义道德化、伦理化.其立论的前提始终是要让日本在“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未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进行真正的反省和自觉.  相似文献   

2.
在辛亥革命前10年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鼓吹、倡导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其中较为突出的思想有三种。(1)排满反帝的民族主义:他们把排满与反帝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摆脱清朝专制主义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援助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斗争的思想,并提倡培养民族主义的情感。(2)开民智、进文明的革命进化论:他们把革命与进化相联系,认为,革命是开启民智的钥匙、是民众由奴隶成为主人的途径、是野蛮进到文明的手段。(3)铲除奴性的“无圣”与“革天”:奴性的表现是做君主专制下的奴隶、做古圣先贤的奴隶和做天命神学的奴隶,这三者之间有内在联系,目的都叫人匍伏在君、圣、天之下,使人丧失自由、平等、独立的意识,因此,革命派明确提出了“无圣主义”和“本天”的主张,以使民众从奴性意识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的知识分子护宪运动并非必然以和平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曾切实遏制了政府的修宪进程。面对第二届安倍内阁制造的又一次宪法危机,日本知识分子积极开展护宪运动,实际改变了政治议程与社会舆论,体现了相当的政治影响力,其代表性思想是立宪主义。现有知识分子护宪团体能否坚持在国民主权、立宪主义原则的指导下与政府违反宪法、违背民意的行为进行斗争,将直接影响未来宪法问题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宪政文化研究必须以那些与西方立宪主义有关的具体政治哲学渊源或者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等具体的宪法和法律思想为对象.文化视角下的立宪主义研究,应当遵循文化研究的基本范式,即揭示行为模式中最基本的"元心理"结构.所以宪政文化研究应当以对包括哲学形态和意识形态为基础的观念的研究为切入点,旨在揭示立宪主义的产生和演变中,相对稳定而始终处于支配地位的思维结构是什么,而这样的思维结构又怎样支配具体政治与法律传统的发展,并怎样影响立宪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5.
池上新 《社会》2015,35(2):166-191
本文利用CGSS2010的数据,考察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居民政治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居民权威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明显趋于弱化,但民主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变化;第二,中国居民政府信任水平的东、中、西区域差异显著,市场化进程与居民政府信任水平呈线性递减关系;第三,权威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对居民的政府信任水平有促进作用,但这种正向影响会随着市场化进程愈发弱化,而民主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对居民的政府信任水平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文章最后指出,中国居民当前的政治价值观可能正处于过渡期,这种“过渡型”政治价值观既包含对传统权威主义的高度认同,也隐含现代民主主义精神。此外,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理性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提升政府信任的最直接途径可能还在于提高政府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6.
将某一问题归类并宣示为安全保障问题为“安全保障化”,不将某一问题作为安全保障问题为“去安全保障化”。“去安全保障化”是有益和有效的思考方式,因为它意味着以通常的政治轨道(民主主义+人权的程序)处理该问题,这是对立宪主义统制和法治的贯彻:《日本宪法》第9条第2项作为“去安全保障化”规定,不应当被修改。  相似文献   

7.
公共选择理论由公共选择学派建立并发展起来,其理论宗旨就是把政治和市场两方面的人类行为纳入单一的模式。弗吉尼亚学派代表人物布坎南始终坚持严格的"契约—立宪主义",也就是公共选择学派的行动纲领。在当代,公共选择理论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公共财政决策机制的运行服从于根本性的"规则"的约束,即"立宪约束"。这一国际观点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爆发于一九一九年的伟大的五四运 动,到现在已经六十周年了,五四运动是 中国近代史上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马列主义和中 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伟大开端。 毛泽东同志说:“五四运动是反帝国 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 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 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 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 主义。”在这个革命运动中,已经有了大批 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的知识分子。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就是 他们当中的光辉代表。“五四”时期,周恩来同志…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用武力反抗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时,在甘地的带领下,印度民众走上了另外一条反抗的道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完成独立。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是当时印度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特色产物,但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不仅仅是印度大众反抗英帝国主义的精神食粮,而是更广泛的社会哲学,是真理,它政治上要求自治,经济上要求平等,也是一种崇高的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10.
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是超越动态现象。对国际关系行化过程中内在本质的宏观把握,任何一个试图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的国家,都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西方学者大多将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总结为”世界领导者”的传延和替代,反映出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作者认为,符合历史事实的应该是发展的规律和分合的规律,由此决定,国际结构经历了由分散型、聚合型向聚合一分散型的更替,国际关系原则随之表现为吞并主义、霸权主义和正在上升的道德主义,在将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国际关系转型期中,中国必须遵循“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基本思路,根据国情国力和国家利益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萨伊德在《东方主义》新版(1995)后记中.对东西方知识界有关该书的种种误读作了甄别,申明他对“东方主义”的批判并非就是反西方主义:同时,再次剖析东方主义、帝国主义的内在联系,并呼吁东西方平等对话,超越分裂,共同结束“东方主义”时代。  相似文献   

12.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批判理论流派,继新自由主义之后对新现实主义,尤其是结构现实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在广义的批判理论阵营中,建构主义及结构理性主义思路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关系理论的新视野。伴随着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和两极时代的终结,国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的本质是指国际关系或世界政治正处于重塑阶段,由此向当代大部分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及其观点提出挑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政治研究中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structuralrealism),即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3.
郭殊 《浙江学刊》2006,(5):124-128
"联省自治"和省宪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盛行一时的宪政思潮和政治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联邦主义萌芽形式,省宪运动和"联省自治"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国追求宪政的百年史上的重要一环.省思在国家结构问题的历史实践和现实选择,对当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制度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大女子主义已扩散,这意味着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20世纪被称为“铁蝴蝶”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是国际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她执政了十一年。73岁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在长达约半个世纪里,一直统治者大英帝国。最近在英国流行起‘大女子主义’的潮流。英国人的大女子主义意味着女性在社会上地位的逐步提高,也意味着她们在经济上的日趋独立。随着这个潮流,在英国医学界,有关生女儿的秘方的研究也正方兴未艾。伦敦一家广告公司的顾问琳达说,去年她怀孕时,之所以很想要生女儿,因为一般地,儿子从结婚开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一个宏观的历史背景下讨论了传统民主主义思想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现代化向位上的辩证关系。认为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共产党人成功利用传统民主主义的旧形式,结合西方马列主义的暴力革命论,对封建专利主义进行了猛烈抨击;又以时代精神彻底批判改造了传统民主主义的消极思想。实现了对传统的创造性的价值转换。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是一场严重的全球危机、信仰危机和帝国主义危机。世界格局重构初见端倪: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和左翼运动的复兴、世界各国对国际新秩序进行探索、马克思的学说在全球重新得到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在应对危机时的表现成为关注中的热点,只有增强社会主义政府的调节能力,实现政治资源的公平配置成为增加社会主义凝聚力,才能长期坚守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为国际共运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海洋强国梦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热门词汇,加强海上力量建设、发展海洋经济等已成为中国官方的正式宣言。然而发展是相对的,强弱也是相对的,中国究竟要在世界海洋秩序中谋求什么样的权力地位?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政府政策规划,这都是一个远未澄清的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中国海洋强国崛起的条件及环境,结合中国的海上利益诉求,重点从必要性及可行性两个方面,系统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洋强国的三大权力目标,即地区性海上力量、国际海洋政治大国、世界海洋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18.
制度决定论的贫困:对近代中国立宪政治失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政治主体的角度看,立宪主义者的“制度决定论”倾向是近代中国立宪政治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突出表现就是关注宪政的工具合理性, 重视制度设计, 漠视宪政的结构性特征。其原因主要在于它是“救亡”的产物,是舶来之品以及主体的非理性选择的结果。而由此形成的法律贫困化、政府贫困化、主体贫困化等,不仅预示着近代立宪政治衰亡的必然性,而且隐约地指出了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19.
国际体系与日本对外结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景全 《日本学刊》2005,44(3):76-89
国际体系与同盟之间存在着联系。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对该国的结盟外交产生影响。日本长期处于国际体系和地缘的双重边缘位置,滋生出现实的机会主义、孤儿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易受到攻击的意识,这使日本产生了强烈的结盟意识。日本从未停止对国际体系重心位置的追逐,这与处于国际体系重心位置国家的东亚均势战略相互动,也对日本长期结盟外交的实践起到了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末立宪是清政府自救的一次尝试。善耆忠于清王朝,积极推动立宪事业,对一些重要立宪事宜进行了详细规划,并支持在北京进行的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革新人士的意愿和要求,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