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法制”与“法治”两个概念有本质区别,但常常被混淆。 “法制”或法律制度,是为区别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其他类别制度而存在和使用的,“法治”则一直是在与“人治”相对应、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的,包含价值判断;“法制”属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上层建筑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平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社会公平本质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价值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论、实践论、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切入,国外学者主要从个人权利和社会基本制度的视域进行。社会公平理论可以分为三类,即传统的、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社会公平问题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围绕这一难题学界基本上形成了“对立说”、“统一论”和“对立统一说”。当前,我国学者应该加强对社会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重大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资产阶级人权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人权观。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资产阶级人权观念,以“人权卫士”的态势发动“人权攻势”,推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向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国内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人和国外敌对势力相呼应,也以“保护人权”为幌子,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和诬蔑,制造思想混  相似文献   

4.
文章围绕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论述了“真理一元论”和“真理多元论”是两种对立的真理观。全文共分三个部分:一、从对真理的“元”和真理本性的分析中,论述了“真理一元论”和“真理多元论”的对立,即是列宁指出的关于“有无客观真理”和“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这两个问题的对立;二、分析了我国的“真理多元论”与西欧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主张的“真理是多元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三、对“真理多元论”者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了剖析和评判,指出他们是由否定客观真理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的客观性;由否定绝对真理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的绝对性,从而使自己置于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完全对立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公务员的“中立”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那种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公务员“政治中立”绝然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了如何理解公务员“政治中立”原则的问题,并从西方公务员制度中“政治中立”原则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和功能,以及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客观需要诸方面加以分析,指出:坚持党对公务员制度的领导与一定程度上借鉴和肯定公务员“政治中立”原则,并不是互为矛盾的,那种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公务员“政治中立”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实际上仍是我国政治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在人们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有必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全国范围内的非遗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众多民间文化遗产进入了政府文化工作视野,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制度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成为目前国内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体系。这一保护体系的建设为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并有着突出的成效。但在此基础上,该制度体系外即没有进入该体系的民间文化及文化享有者、文化生产者却处于较为尴尬的处境,甚至与该制度体系形成了消极对立情绪。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非遗保护中“边缘群体”的概念与定位,在对这一群体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针对群体性传承人认定、传承人类型划分、多类别非遗保护条例建设等问题讨论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高度相关的两个问题经常进入学者们的视域,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否催生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第二,近代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形成了“冲击一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对立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对立是“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流行解释框架的表现。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摘要]美国农业国内支持制度的不断调整与完善,为其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本世纪以来,美国农业国内支持制度呈现“价格支持”与“收入支持”共存、国内支持制度不断强化、“黄箱”措施“绿箱化”三个重要趋势。中国是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资源禀赋劣于美国,国内支持制度刚刚起步,美国国内支持制度的晚近发展趋势对我国农业国内支持的设计与完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经济学和政治学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经济人”与“政治人”假定都有其不足之处,这就导致了经济学和政治学制度研究在某些方面的无效性。本文在扬弃“经济人”和“政治人”假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学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制度人”假定,并以此为基点,试图解决传统社会学制度研究中社会制度的制约性与个人行为的自主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困境,为制度社会学在当代的建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语言中的几种对立现象:软辅音/硬辅音、清辅音/浊辅音、书写与同音异义现象等.得出“语言对立”是表达结构单位间在语言上存在的不同.这种不同与内容结构单位间的不同是一致的。在中国俄语教学中运用对立系统理论能够避免教师的主观主义的做法.也有利于中国学生顺利掌握俄语。  相似文献   

11.
在近年来国内关于审美认识的研究中,由否定“主客对立”进而取消“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成为一种突出倾向和强势话语。其实,“主客二分”在人类认识活动包括审美认识中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传统的“主客二分”并不一定等于“主客对立”,也可能包含“主客交流”,以“主客对立”为由否定“主客二分”未必符合事实。现代哲学美学生成论肯定“主客交流”,未必取消“主客二分”。“主客二分”对应的是本质论、唯物论、客观美、共同美,“主客交流”对应的是生成论、唯心论、主观美、差异美。在人类文明探寻真理的认识活动和把握美本体的审美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与客观对象的分别无法取消,也不应取消。只有破除非此即彼、唯我独尊的绝对化思维方法,坚持亦此亦彼、多元共存的辩证法,将“主客交流”与“主客二分”、“生成论”与“本质论”加以互补,将“美怎样呈现”与“美是什么”结合起来研究,才能给中国美学带来真正的生机。  相似文献   

12.
人们通常以为佛教的“出世”即意味着“出家”,这是始于原始佛教时代的一种误会,将“在家”与“出家”,“社会生活”与“山林古寺”对立起来。小乘佛教的“出世”精神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即“出世”并非一种空间转移和身份转换的问题,却视“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等为对立的二元。大乘佛教进一步打破了这种妄执,以体用不二的逻辑,从根本上实现了“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自度”与“度他”等的不二一如。在大乘佛教,“出世”是“入世”的本性,“入世”是“出世”的相用;可以说,“出世”即“入世”,“入世”即“出世”。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小说“乡野世界”和“城市世界”的对立与消解熊峰阅读沈从文的小说,不能不注意这位大师所构筑的完全相反的两个世界.也就是人们常提及的“乡野世界”和“城市世界”。这两个世界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呈鲜明的对立与分野,前者明丽活泼富有生气.后者却阴暗沉闷了无活...  相似文献   

14.
论现实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的对应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公有制与私有制、共同富裕与两极分化、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政权与资产阶级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制度与资产阶级政党制度、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与个人利己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等等,都是根本对立和对抗性的。矛盾解决的根本方法是一方“吃掉”另一方,最  相似文献   

15.
人寿保险不是简单的金融产品,而是一项现代社会的制度发明,它试图在风险的概率计算与人的生命价值之间达成通约,打通经济与文化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范畴。人寿保险代理因此实际有着超越“销售”的实践本质。在劳动过程的视角下,代理实践可以还原为基兰·希利谓之的“文化工作”,支撑人寿保险制度运作的实践逻辑也由此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16.
孔墨哲学思想之对立,是中国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前奏。孔墨哲学思想之对立表现在:天人关系上,孔子信“天”“命”、疑天命、疑鬼神思想和墨子“非命”“明鬼”思想之对立;认识论上,墨子“取实予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倾向和孔子以“名”证“实”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倾向的“正名”论之对立;政治伦理思想上,孔子以“仁”为核心、以仁释“礼”的思想和墨子“兼爱”思想之对立。孔墨哲学成为后来中国古代哲学有关不同派别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正> 自由主义是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政治哲学流派。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思想,自由主义起初是在经验主义哲学认识论背景下生长起来的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其含义后来发生非常复杂的演变。据国内外有关论述,“自由主义”一词至少有以下用法:(1)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的观念(与保守主义对立);(2)放任主义(与干预主义或集权主义对立);(3)西方的政治传统(与东方的政治传统对立);(4)英美民主政治(与极权主义对立);(5)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上述用法不乏可取之处,但多少又都有些片面。笔者以为,科学、准确、完整地界定“自由主义”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对它做具体的历史的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毛泽东研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辨正:“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源头不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而是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的讲话;《正处》中提出的“真理发展规律”,只是真理发展规律中的一条,而不是真理发展的全部规律;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的对立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思想路线与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路线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三、前瞻后现代:多元思维与有机主义在进入后现代问题时,学术界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颇为引人注目: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已经进入后现代,现代性无论作为知识话语,还是作为文明形态,都已寿终正寝,因此,当前中国最紧要的问题是如何建构后现代;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还没有实现现代化,谈何后现代?所以当国内一些人张口闭口后现代,以至“后”字泛滥成灾之时,另一些人则大不以为然并嗤之以鼻,“后什么现代,还主义”。这两种貌似对立的观点,其实都存有相同的误解,即误以为后现代是一种历史分期。其实,后现代不是指与前现代、现代相对应…  相似文献   

20.
解构主义语境下的老庄"有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构主义语境下解读老庄“有无论”,可以发现老庄“有无论”与解构主义有以下相似之处:思维方式上反中心重边缘、反二元对立重关系、反预定重生成;语言表达上融矛盾对立于一体;思想追求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即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