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部门虽然不具有产业部门的某些经济性质,一般的学校教育也不是为了盈利,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不能象企业的产品那样拿去出售。但是,这并不能排除把经济分析用于教育部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劳动者,而且还要用较少的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去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就是说,教育活动也要讲究经济效益。它可以通过教育劳动的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与教育成果的比较来反映。教育经济效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间接性。教育是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因素。它直接生产的“产品”,只是一种生产资源。  相似文献   

2.
1956年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针对当时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中出现的生搬硬套偏向,以及教育界对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含义的争论,毛泽东及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根据毛泽东的意见,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必须由党来领导。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股份合作制是深化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也就是还农业股份合作制的本来面目。农民不同于其他产业工人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农民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劳动者,而且是“独立劳动者”。①而农民要能成为独立劳动者,就必须占有劳动赖于进行的条件即劳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改造农民小生产者的理论指出:在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绝不会用…  相似文献   

4.
一、国民收入范畴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具有全新的涵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摆脱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这个特定的社会形式,从而使生产劳动和社会产品、国民收入范畴,具有了全新的涵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劳动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和生产过程的主体。这样,共同劳动创造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就为劳动人民所共同占有和享受。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劳动人民的不断增长的需要。马克思说,“假定不存在任何资本,而工人自己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即他创造的价值超过他消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始终贯彻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教育者要科学认知“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特征与路径,厘清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边界,注重“家校社”劳动育人的目标统一性、整体关联性、动态互补性。教育者有必要在教育理念、实施机制、实践创新等方面,保持开放心态、挖掘先进典型、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统一性与互补性、科学化与规范化,这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与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劳动品格和劳动能力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百玲 《社科纵横》2009,24(4):122-124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阐述了劳动实践,以及在劳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语言与人类产生、发展的因果性联系;从交往学视角来解读,可以看到在人类产生初期,交往与劳动实践一起共同促进人类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社会的形成,体现了交往理论中“主体-客体”、“主体-主体”模式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农业院校应为新农村的社会建设培养心系“三农”、服务“三农”社工人才。四川农业大学把社会工作专业特色定位为“农村社会工作”,强化“双农培养”:即“三农”情感培养和“三农”实践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中,我们立足农业院校的使命和学科优势,以农村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理论课堂与社会实践课堂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一个重点、三个结合”原则,狠抓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夯实实践课程体系基础,强化实践教学育人功能,探索立体化培养高素质农村社工本科人才的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界定和分析劳动生活方式与劳动方式两个概念的异同、劳动生活方式与人生价值、社会主义目的的相关性,论述了劳动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系统中的地位。指出劳动生活方式是一个主体性范畴。它的着眼点是研究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所形成的劳动主体的劳动态度、观念、心理和劳动活动的行为特点及规律。主体劳动态度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并受客观与主观因素制约。由于现阶段职业劳动具有两重性,完善劳动生活方式必须改进劳动内容,增强职业劳动的吸引力;美化劳动环境和条件;协调劳动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从而优化劳动组织,促进劳动主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创新劳动价值论》是一部顺应时代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如何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促进《资本论》中国化、大众化的创新性著作;同时,也是从价值论层面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原创性著作.它的原创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发现超常价值,圆成超常价值与正常价值辩证统一的完整价值范畴,破除了创新形成的“价值黑洞”;建立创新劳动价值论,系统研究和回答了“创新价值”课题,应对了当代国内外在理论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挑战;概括剩余价值二重性理念,明确了其代表生产关系剥削性与生产力先进性的完整属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知识经济形态充分发展必将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论证了新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实现、发展并完成使命的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创业教育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探索了教学、学习、实践、创新创业四个维度的“教、学、做、创”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现教与学相结合、学习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实习实训与产品设计生产相结合、产品设计生产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劳动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价值追求。人工智能对于劳动解放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为劳动解放提供了物质基础、时间和空间条件,为劳动复归于“自由自觉的本性”、使劳动更加趋向于人的“第一需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导致劳动的“新异化”,对人类劳动权、劳动者主体地位、传统伦理关系等构成挑战。从制度、科学、主体、全球治理等维度对人工智能进行规制,消解“资本逻辑”,是在人工智能语境下劳动解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考察了人类社会节约劳动时间的问题,揭示了各个社会形态普遍存在时间节约规律,指出这个规律在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一、经济效益规律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经济效益的“效”是指效果,“益”是指利益,经济效益也就是指经济效果和利益。现在常用的经济效益定义为:“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同劳动成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主义形式,自主劳动规定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成为自主联合劳动者.自主劳动关系表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特性,"社本"是生产资料价值(资金)的社会主义形式,它是自主劳动关系在物化劳动方面的表现.需要价值(即社会主义必要价值)是价值产品或新创价值的社会主义形式,它是自主劳动关系在活劳动方面的表现.需要价值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新创造价值的统一.公式W=c+n=c+n1+n2+n3则说明了自主劳动、社本和需要价值三个范畴的内在联系,表现了体现自主劳动关系的商品价值由社本和需要价值组成,因而这一公式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体系的总纲.  相似文献   

14.
(一)劳动关系,指劳动者和企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上海企业新型的劳动关系已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主体开始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落实以及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有了用人和内部分配的自主权,同时,随着统包统配就业制度的逐步破除,劳动者择业自主权也得到了落实。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与过去国家的行政关系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随着劳动合同制的推行和《劳动法》的贯彻,…  相似文献   

15.
匈牙利社会舆论对匈农业政策,尤其是自留地和所谓“第二经济”存在不同看法,匈牙利《真实》月刊1982年第1期刊登了基什比斯塔·伊斯特万作的调查,反映了各种观点。一位国务秘书说:“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结构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收缩自留地经济,而是使它与大企业相结合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党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对青年学生加强阶级教育,是贯彻这个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决定性的环节。本文想就中学阶级教育问题谈谈我们的—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姚万禄 《社科纵横》2006,21(9):19-20
党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探索,从计划经济的单一分配到市场经济的多种分配,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但全面实现创新,是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决议中,这种创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确认了“劳动”在社会主义分配中的差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实践。二、确认了“资本”在社会主义分配中的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新发展。三、确认了“技术”在社会主义分配中的权利,是对马克思主义技术价值理论的新突破。四、确认了分配“差距”社会负效应的控制层次,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新丰富。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劳动”的思想,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灭劳动”不是空想,而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推论。“消灭劳动”的条件是随着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劳动者逐步退出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电脑的普遍应用已经展示了这样的前景。文章指出消灭劳动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文章还在劳动与生产范畴的联系与区别、“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等问题的探讨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探求》1996,(3)
《探求》是由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市行政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学术刊物。 《探求》的办刊宗旨和方针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执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研究广东改革开放和广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突出“四大特色”(党性特色、理论学术特色、实践特色和广东广州的地方特色),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培养各级党政干部和协助领导机关实行科学决策服务,为学习、宣传、研究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服务。 《探求》的主要栏目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求论坛”、“党政干部论坛”、“专访”、“专论”、“探讨与争鸣”、“市场经济纵横谈”、“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广州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广州调研”、“党建新论”、“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民主与法制”、“党校教育”、“公务员之窗”、“瞭望角”;“他山之石”、“穗港互鉴”、“信息流”、“社会科学理论动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对劳动者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使劳动者获得了人身自由,二是使其转变为“被雇佣者”.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以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前提的,大量的劳动者在改革进程中逐步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人身自由”;但同时也成了出卖劳动力的“被雇佣者”.中国的劳动力商品化是在农村与城镇两个领域分别进行的:农村居民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城市大开发完成了劳动力商品化的过程;城镇居民则主要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中通过“买断工龄”、“下岗”完成了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与其他国家的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不同,中国的劳动力商品化过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农村劳动者与土地(生产条件)分离过程的“非暴力”性、劳动者与生产条件分离的“补偿”性、劳动力商品化的不彻底性、劳动力商品交易局限于非农产业.以上特点为研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形成的劳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