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臣民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顺从思想和"官本位"思想,造成臣民文化中人的主体性被抑制。公民文化是一种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以参与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政治文化。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只有以公民文化为价值取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完善法制和民主政治思想,发展市场经济,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合理借鉴与吸收西方公民文化,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2.
从臣民政治到公民政治——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政治是与臣民政治相对而言的,它反映了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当前应当大力培育市场经济,为公民政治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同时在构建社会主义公民政治的过程中,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充分挖掘政府资源,逐步完善公民政治的制度和法律。此外,构建适宜的公民政治文化,大胆借鉴西方有益的公民政治形式,也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公民政治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国家和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臣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构成,其价值结构表现在君权至上的价值准则、宗法纲常的人治传统、清官圣人的政治期盼、权利主体观念的泯灭四个层面,是一种带有明显奴性特征的政治文化。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之融合的政治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政治现代化最基本的目标是政治民主化,而民主政治的实现需要有民众政治心理角色的转换,也就是臣民文化要转变为公民文化。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注重公民文化建设,即进行公民文化的培育和整合。  相似文献   

5.
公民文化是维持和发展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作为缺少公民意识的中国面临着建设公民文化的重任。虽然当前的公民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但却存在公民教育形式化、市民意识的缺失、无法回避的村民意识等问题。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兴起为公民文化建设带来了曙光,为当下公民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提出与公民理念相对应的"非公民"理念的基础上,认为"非公民"包括臣民与惰民,同时"非公民"意识包括臣民意识与惰民意识两个组成部分。文章认为惰民意识从本质上来讲从属于臣民意识,但又有别于臣民意识。无论臣民意识还是惰民意识都是"非公民"意识,都应升华为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7.
公 民意 识 培育 是现 代 化的 一项 基 本工 程,这 是中 国 历史 发展 作 出的 沉重 警 示。 在古 代 中国 ,延续 了几 千 年的 一 直是 奴性十 足的 臣 民意 识培 育 ;在 近现 代 中国 ,公民 意 识培 育在 救 亡图 存探 索 中的 觉醒 与 反复 ;在当 代中 国,公 民意 识 培育 仍 要遭 遇“文 ” 革 致 命 重创 和传 统 圣人 崇拜 与 臣民 意识 的 不断 干扰 。因此 ,当 代 中国 公民 意识 的 培育 应 取现 代德 育 的定 位,注重 个 人的 权利和 义务 的 统一 。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还是一场涉及人们的时间观念、服饰发型等日常习俗的文化变革。辛亥革命对帝制时代身份等级制度的解构,引发时人的文化认同危机:我过去是谁,我现在是谁和我将来是谁。以袁世凯为例,他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后表面上完成了从臣民到国民的身份转变,但他内心深处一直处于文化认同危机的状态。在更广阔的国家和文化认同层面,袁世凯在民国初年的身份选择,不仅是他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还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以来日益凸显的文化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9.
公民文化--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解析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从总体上讲是人类政治上所取得的进步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政治文明体现为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文化的构建,需要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基础,发达的公民社会作为社会基础,同时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现代性公民文化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对象的公民性,文化形式的多元性,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是当代中国公民文化构建在价值、形式、实践尺度方面的基本要求。公民文化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努力培养公民性,积极培育公民社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文化建设相结合,是构建当代中国公民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泰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对两国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也不断涌出。本文试图从文化这个角度来透视,分析泰国华人企业中所反映出的中华文化特征,从而达到互相借鉴、加快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着悠久的“和合”文化传统,主张“和谐”的同时,更强调“和而不同”,这种观念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且影响深广,其合理成分与现实价值对探索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实现模式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是文化的主体。人的主体地位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是人的主体地位确立的标志。人作为文化主体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生产性与消费性相统一、创造性与破坏性相统一、自觉性与盲目性相统一等特征。文化主体可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三大类型,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相脱离现象形成原因的分析 ,提出古今对比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法以提高人才素质  相似文献   

15.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导向作用,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应该是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新文化,是能够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和有利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先进文化.但在当前的网络文化资源利用方面,面临着东西方文化资源的选择冲突,技术与文化的冲突,要消解这一冲突,必须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这一中心任务,加快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要求建立一种全球大同和民族和谐的文化理想审美范式,一种以道自任的道德审美范式,抵制西方以欲望为主体的消费至上观念,建立重精神消费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应该是中国大学在长期发展高等教育中形成的,中国大学所特有的,为中国大学人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新的形势要求中国大学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树立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自觉地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文化进步的使命。建设中国特色大学文化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既不能简单地复兴传统,也不能简单地全盘西化,要以自觉的文化态度、独立的自省行为和开放的创造精神,进行实实在在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和最深厚的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公共文化的角度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方向。其逻辑性和可能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在民族性、整体性、群体性和全社会共享性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其必要性在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文化挑战。在公共文化视域下,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使之扎根人民、服务时代、走向世界,将有利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党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无论历史上的汉字简化还是现代汉字简化,都和传统文化传承没有必然联系,汉字简化的影响更多地存在于文化主体身上,笔画的减少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汉字使用主体的识字能力、写字速度和文字感受能力。汉字作为传统文化,其主体存在精英和大众的区别,通过字形直接还原文化只是少数文化精英的诉求。对汉字进行变革、简化和整理是主体作为使用者的要求,也是部分精英主体的本性要求。传统文化能否直接通过汉字顺利传承,关键在于主体的语言文字知识素养,和文字形体自身没有必要的关联。繁体字最终极的文化意义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汉字使用者的文字感受能力,但和古文字相比,这种功用又是微乎其微的。  相似文献   

20.
克隆人堪称现代生物科技最新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它在理论、技术及现实运用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作为基因决定论的直接产物,克隆人使得生命孕殖主观化、无性化,亲子基因重复化、单一化,生命本身工具化、商品化。克隆人必将在日益异化的过程中丧失应有的尊严和人性。道教的自然孕殖、形神合一以及既注重生命的现实关怀,又兼顾生命的超越性诉求等生命文化内涵,对克隆人必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