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概念场为背景,结合历史文献梳理了{门}概念域主要成员"门""户"的语义演变情况,重点考察了"门"成为该概念域强势上位词的演变过程,并尝试分析"门"上位化的原因。研究显示,先秦至隋,{门}概念域中"门""户"处于同位关系;唐代,"门"发生了上位化,"户"的主导义位转移,此种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门"上位化是语言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古今概念化方式的改变是最重要的动因,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类型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义域宽、组合能力强、使用频率高是"门"战胜"户"成为强势上位词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红"本义为粉红,是{红}概念域的下位词。东汉至隋,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红"发生了上位化演变。唐五代时期,"红"取代了"赤"的强势上位词地位。基于"不过量准则"的语用推理和推导义的固化是"红"上位化的主要机制,在与表示程度、性状类语素构成"x+类名"型复音词时具有绝对优势则是"红"取得强势上位词地位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以概念场为背景,考察汉语{起立}概念域成员及其分布的历史演变情况,并分析该概念域成员分布改变的原因。汉语{起立}概念域包括{站起的行为}和{站立的状态}两个部分,其中{行为}子域的主导词大体经历了由"兴"到"起"再到词组"站起来"的替换,{状态}子域则经历了由"立"到"倚—立"南北对立再到"站"的更替。{起立}概念域成员分布改变的原因,是由于汉语双音化进程的推动及动补结构的发达,"起"由词变成了构词语素。  相似文献   

4.
{渡河}概念域的主导词“涉”“济”“渡”在历史上曾发生过更替,其融合的语义要素古今也不同.根据Talrny 的词化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以{渡河}概念域的历时演变为背景,结合文献考察“涉”“济”“渡”方式信息、背景信息的变化对其词义产生的影响,以及“渡”融合的路径信息何时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史记>中以"用眼睛看"义为中心形成的同义类聚的单音动词的描写,比照现代汉语,我们发现,"中心动词的改变""词的语素化""单音动词的减少"是两个时代语言的主要差别.  相似文献   

6.
在表"使令"义上,唐代以前,主要以"使"、"令"为主;宋金时期,"教(交)"取代"使"和"令"成为当时口语中表"使令"义的主导词;而大约在明末清初,"教"在与"叫"的竞争中失去优势,被淘汰出局,"叫"成为至今表"使令"义的主导词。"教"本读去声,表"使令"义的"教"读作平声是为与原义区别而产生的一种破读,之所以后来又重新读为去声,是受"叫"读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梳子"的语义场成员,先秦时期只有"栉",两汉增加"梳""篦".经过魏晋南北朝的竞争,"梳"在隋唐替换"栉"成为主导词,这种格局在中古和近代汉语中保持不变."篦"自隋唐数量增加,明清词义逐渐扩大,但一直受"梳"强势地位的抑制,始终没有成为主导词."梳拢""梳掠""掠儿(头)"明清时成为语义场的新成员.现代汉语方言中,"梳"系词主导、"拢"系词居北、"掠"系词居南的格局与语义场的历时发展密切相关."梳子"语义场的替换变化是词汇系统自身发展规律和外部使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认为"前""后"既表示过去又表示将来,是混淆了"前""后"的时空概念."前""后"的空间或时间义与人们的关注焦点有关,也与其出现的句法环境、与之组合成分的语义特征有关.就时间指向而言,"前"均表示时间较早或顺序在先,"后"表示时间较晚或顺序在后."前""后"所体现的时间认知方式古今并无不同.但是,在汉语史上,"前""后"所体现的"人动时静"认知方式的表达形式有一个由潜隐到显露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鸣冤"是近现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词语,<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皆释为"喊叫冤屈"."喊叫冤屈"看似简单,其实不好理解,应作细致一点的分析."鸣冤"为的是陈述冤屈以求洗雪,百姓不能自行洗雪时便诉诸官府,"鸣"即为一种诉求方式,但不只是"喊叫".考察发现,"鸣冤"之"鸣"所含诉求方式至少有:其一,击鼓示冤.  相似文献   

10.
关于"觉"的意义和"睡觉"成词的年代等问题,众说纷纭.据我们大量考察,"觉"的动量用法在中唐已大量出现,"睡觉"成词至晚唐才有少量用例."睡觉"一词并非偏义复词,而是由同义语素构成的复合词."觉"至迟在唐代已从睡醒义引申出睡眠义.  相似文献   

11.
概念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元和材料,是反映事物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和思想结果."概念域"统摄着概念"能指"与"所指"的涵义,表征着概念"存在"与"本质"的统一.比较教育中的"概念域"指在比较教育研究过程中所用概念涉及的文化背景及特定范围.从概念的客观性来看,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概念域"可以分为自我规定型、学科规定型和国家规定型三种."概念域"可以承担起比较教育研究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价值,并在推进比较教育研究向微观化方向发展中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所"是高频虚词,"所VP"结构是汉语句子格式的一个大类.出现于《周易》、《尚书》、《诗经》和殷周金文,沿用至现代汉语,展示了汉民族对由动作发出的有关指称概念.历史上对它的研究,见仁见智.《马氏文通》的问世,使研究走向现代语言学研究并经历三次大的争论,每一次争论都推动了人们对"所"字词性,"所VP"性质、范围、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的认识.由"所VP"研究引出的"自指"、"转指"、"句法成分提取"、"空位"、"向"(又称"价")等理论,具有现代语法学理论的普遍意义."所"源于"所VP"结构."所VP"结构分为两类,一为"所VP"短语,一为"所VP"词."所VP"词中,"所"为名词化词缀语素;"所VP"短语中,"所"是名词化标记语素.  相似文献   

13.
闽南方言"不通"的出现早于"卜通".前者在嘉靖刊戏文里已经出现,后者始见于万历年间,随即消失,直至20世纪以后再度出现.其中的肯定词"卜"和否定词"不"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分别对"通"所进行的肯定和否定.从历史和现实语料可以看出,"卜"和"通"最初的组合是出于语用的需要,而"不"与"通"最初的组合则是出于表义的需要.这时,它们都是松散的结构.之后,"卜通"和"不通"结构沿着各自的轨道不断地进行着语义上的演化,并随着情态义的交替而凝固成词."卜通"的语义演变是单轨道进行的,多数是现代发展起来的."不通"的语义演变是多轨道进行的,除了其道义情态由强趋弱的演变是直到现代才实现的以外,其另外两条演变路径早在明清戏文里已经实现了,且其中的两个情态义因与"无通"存在竞争最终为"无通"所取代."卜通""不通"结构的语义演变除了具有人类语言情态义演变的共性外,也有自己的发展个性."不通"有着人类许多语言反向的语义演变路径,体现了汉语的类型学特征;"卜通"实现了目的标记向情态义的演化,使闽南方言发生了"情态义?目的标记"双向语义演变,为世界语言树立一个新的类型,展示了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方苞的"义法"说中,"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和道理,"法"则是"义"的存在形式."义"有两层意义,即存在于主体的"义"和存在于作品的"义".就前者而言,"义"决定"法";就后者而言,"法"决定"义"."雅洁"从语言风格方面对"义法"作了补充."义法"说凸显了形式的重要作用,深化了传统"文道"关系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平"有满、全义,字典词典及专家词书均未及之.经查检,唐宋诗文中所见之"平"字,当训为"满"或"全"者,比比皆是."平"之所以有满、全义,盖由"平"有齐、等义引申而来."平"有满、全义,据是而可知日文字母"平假名"得名之由.唐代有"半字"、"满字"之称,"片假名"为"半字","平假名"即为"满字".  相似文献   

16.
唐诗中,"高"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由于其是常见词,对于"高"义在唐诗中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7.
梁代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是重要的道教文献.该书卷一云:"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汉语大词典>采用了黄氏之说.然以<中华道藏>及其它文献来看,"道义"无此义.在中古吴方言中,"友"和"义"读音相近,抄刻道藏经典的茅山道人受方音影响,把"道友"误写为"道义",黄生又对此"道义"牵强解释,<汉语大词典>则原封照抄.对<周氏冥通记>中"道义"一词的考辨,能为今后研究<义府>和修订<汉语大词典>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战国楚系简帛中{由}一词至少有14个记录字形,可分五组.第一组:"由"、"冑"、"迪";第二组:"()"、"()"、"()"、"()"、"()"、"()";第三组:"斿"、"游";第四组:"()";第五组:"()"、"()".其中"迪"、"()"、"()"、"()",可看作{由}的本用对应字形,其余则都是{由}的音同、音近假借字形.各组字形内部又存在着多种关系.{由}的这些记录形式中,很多是传世文献所无的,值得重视.以出土文献为依据,对汉语常用词记录形式作细致的个案研究,有利于丰富汉语字词关系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厥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非常高."厥词"主要从成语"大放厥词"中分离出来,其原义为"其词",是一个短语.但随着历时的发展,"厥词"已很难用"其词"来解释了,其语义有了新的发展且更具整合性,可理解为"谬论"、"狂言"等.因此,我们认为,"厥词"已经词化,其语法归属应该是词,而不再是短语.为此,我们从"厥词"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特点及其语法归属三部分来论述这一观点.这一过程符合许多现汉双音词形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文》《全唐文补遗》《全唐诗补编》等所收唐人作品中,只有10种用过"状元"一词,共18次."状元"在唐代还只是个民间用语,著名文人都没用过.政府从来不用,也不重视具体名次.谈科第只用"甲科""上第""高第"等较笼统的词.《辞源》《辞海》对"状元"一词的界定,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