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俊蓉 《中南论坛》2010,5(1):90-91,94
本文通过分析《雨王亨德森》中的主人公亨德森在非洲的探险经历和精神之旅,阐明了亨德森对生活真谛的思索和实现探索自我及精神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雨王亨德森》(1959)是美国现代派作家贝娄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通过主人公亨德森离开美国前往非洲寻找理想,寻找自我的过程,揭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即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生活日益空虚,片面追求物质利益造成了发达国家的精神困境.亨德森通过探索与奋斗,终于寻找到了自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亨德森是美国的一个百万富翁,但他有着普通人的善良天性:富有同情心,热爱人类,热爱生命.他鄙视“人类还在以伪善的面貌招摇撞骗,不明白这样做已经太落后了”.当他仔  相似文献   

4.
《雨王亨德森》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第五部长篇小说。死亡主题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线,死亡意识是主人公亨德森精神焦虑的根源,也是促使其踏上生命价值追问之旅的直接原因。死亡问题背后隐含着贝娄对现代人精神危机的思索,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小说展现了贝娄的乐观主义生命观。  相似文献   

5.
翻开我国建国以来的“《浮士德》研究辞典”不难发现一条多次被重复的“准定律”,即浮士德的形象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三百年间西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这一观点,不仅夸大了浮士德的形象的概括意义,而且造成了研究工作中的混乱。我认为,  相似文献   

6.
“浮士德精神”可以借来描述新时期文学中知识分子的探索型心态。浮士德作为西方近代知识分子精灵的化身,概括了永不满足、不断探索真理、在理想的精神境界中俯视现实的知识分子性格。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除了某些西方文化的精华外,还流动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血汁,闪烁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即便是与叛逆型知识分子相比,这种探索型知识分子仍有其自己鲜明的特质:他们更多地沉湎于理性的理想意象之中,缺乏行动,对现实有更为冷静的理性批判精神,犹豫寡断,等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探索型心态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新时期文学中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正> 歌德在他的世界名著《浮士德》中,着力描绘了一场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这场爱情悲剧,构成了《浮士德》第一部的中心事件。诗剧《浮士德》描写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过程,和他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历程。一部《浮士德》,概括了几乎自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几百年间资产阶级的发展历史。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歌德自己也称它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然而,《浮士德》的意义,还不仅在于它揭示了西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中的先进人物反对封建现实,不断探求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过程。浮士德为达到“智慧  相似文献   

8.
《故乡》比喻典型的表现了五四知识分子的心史 ,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对不平等的人间关系的反省成为其心理动力 ,对“美丽”的追求成为压倒性的文化欲望 ,其审美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将自己定位于“绅” ,但其心态已部分失去平衡 ,由于传统文化在其心灵深处对西方文化融入的影响和制约等因素 ,迷惘成为他们的主要情绪 ,“五四”知识分子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开创着历史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归乡”叙事既留下了丰厚的启蒙思想遗产,也留下颇具问题性的思想“债务”,即“知识分子道路”这一经典问题。在思想主题与结构形式上,当代作家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与《故乡》构成了富有意味的“对话”与“互文”关系,前者对主人公两次归乡经历的叙述潜在地回应了“知识分子道路”的问题。在“归乡”之不可能与可能的辩证关系中,《黑骏马》重新开启了启蒙者/知识分子不断“归乡”——“回归民众”的“思想道路”。张承志以此表达了对“知识分子道路”这一经典问题的另类思考,从而与“八十年代”产生了复杂的思想与美学张力。  相似文献   

10.
《绿化树》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人性最基本的构成部分食、性为透视角度,对主人公知识分子章永璘在苦难、饥馑的压迫下与非人的政治炼狱中,在本能驱动下真实的灵魂波动及人性堕落、精神毁损的悲剧进行了细致剖析。在“落难”这一特殊的生命情境中,“洛神”式的人物马缨花、黄香久对他进行了灵与肉的双重拯救,可知识分子的文化优越感和精神本能,又使他在重获新生后,必然会背叛他的“洛神”,去追求更高远的境界。这有关“拯救”与“背叛”的“阴暗记忆”,再现了时代重轭之下一代人的命运图景,勾勒了中国当代“落难精英”的历史剪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