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应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新疆农业保险1982—2008年的赔付支出与保费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仅显著促进了新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大幅提高了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而且显著降低了农业保险的边际赔付水平,使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下降,对新疆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供求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激励实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保险为例,通过四川省628个小型农户的双边界竞价实验(DBDC)数据,研究保费补贴政策对农户参保意愿的激励效果。竞价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访农民(59%)愿意为水稻保险支付10元/亩保费,高于现行保费水平(4元/亩)。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单一提高补贴水平、降低保费不会大幅提升农户购买意愿。因此,保费成本并不是小型农户主要经济负担,单纯提高政府补贴不足以大幅推进参保意愿和参保率的上升。实证结果也表明,有农作物损失经历、务农年限短的农民购买意愿更强烈,农险补贴政策重心应由小户生产者向大型农业经营者转移。  相似文献   

3.
以全国2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基于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在地理区位较优、人口规模较大以及非资源型的城市,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同时新型城镇化能够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共同富裕。今后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的可行经验走向全国,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方案,以基本公共服务和就业为抓手,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趋势、国际比较与路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这与国家财政大力支持密不可分。采用描述性统计数据,梳理自2007年试点以来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趋势;采用比较分析方法,选取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对比,深入分析新形势下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局。研究表明: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践发展既与政策预期存在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农业保险政策目标与农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财政保费补贴省域差异不明显、农业保险险种相对单一、财政支持农产品品种数量偏少、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偏低、农业保险组织管理相对落后。据此提出农业保险政策的优化路径:进一步调整农业保险政策目标,“因省而异”制定中央财政差异化保费补贴政策,开展完全成本保险、产量保险及收入保险,拓宽财政支持农产品品种范围,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构建全国性农业保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1-2014年马铃薯生产的单产数据,对甘肃省55个县区马铃薯的趋势单产进行了拟合,采用经验费率法计算了各县区马铃薯保险的纯费率,并对各县区财政保费补贴错配和个人缴费交叉补贴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农业保险现行的统一费率和相同比例的保费补贴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逆向选择、打击了投保积极性、降低了补贴效果。为此,提出保费补贴比例只有根据地区差异、产品种类、目标导向、保障水平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惠农”工具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历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2007年在安徽部分地区的农业保险需求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利用logit模型对安徽省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年纯收入、是否购买过农业保险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显著,并与其呈正相关关系,其他几个因素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转向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应对传统规模扩张型城镇化所导致系列社会问题的必由之路。这种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转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针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服务的供给内容、结构、制度等层面的诸多挑战,从多维度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所要求的公共服务职能转变路径。主要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和共享均等化公共服务的核心发展理念、调整和转变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按照不同群体需求提供有效公共服务、促进多元协同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改革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结构、转变对地方政府考核的指挥棒。同时,也要注重解决转变公共服务职能与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关系、实现精准公共服务供给等不同层次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本质上讲,农业相互保险模式是投保人之间的一种合作结盟行为,合作博弈理论为解决农业相互保险的保费定价问题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分析框架。分别运用Shapley值方法和τ值法建立农业相互保险保费定价的数学模型,并以算例说明其应用。研究表明,Shapley值法和τ值法能够很好的解决农业相互保险的保费定价,Shapley值法根据各方对相互保险组织的边际贡献大小来分配保费,而τ值法基于在“理想点”和“非理想点”之间的一个可行的协调,其定价思想有较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趋向。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和农业人口大省,河南省在农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上任重道远。只有着力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与之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使用消费者剩余方法的福利分析.然而,这种分析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剩余方法忽略了农户的风险态度,难以解释农业保险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小时的福利增加情况,从而难以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依据.并且,由传统理论推导出农业保险具有外部性以及准公共产品的结论显得并不严密.基于传统分析的思想,引入效用最大化的方法对农业保险在影响与不影响作物供给曲线右移两种情况的福利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原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已不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存在补贴依据的法律制度滞后,法律体系不完善和有立法空白,《农业法》及相关法律内容分散、导向性提倡性语言多、可操作性差等三个方面的弊端。因此,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应构建以《农业法》为基本法,各专门法为补充的法律体系,明确农业补贴的立法目标、立法项目和补贴机关的法定职权、程序,完善农业补贴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农业大国。各种灾害及事故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农业保险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在稳定农业发展、补偿农户收入、保障农户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至今,历经起伏。实证分析表明,农业产值增长、农户收入、灾害率以及政府财政补贴政策是影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为此,应从上述几方面着手提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13.
影响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保险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和判断,证明:(1)农民人均纯收入、保费收入和保费支出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农民人均纯收入、保费收入和保费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误差修正机制。同时,(2)随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赔款支出都在增加;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赔款支出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3)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加会引起保费支出的增长,反之亦然。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是多元和复杂的,指出其中主观性因素是指投保人年龄、文化程度、务农年限等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经营性因素是指投保人的收入状况、经营规模与专业化程度、农作物或养殖产品经营风险大小(产量波动性大小等)等能够影响其购买偏好的因素;客观性因素是指投保人以外进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系统的其他主体在系统中的作为及其影响,这些因素是投保人所面对的制度环境,其核心是决定农业经营者投保收益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农业补贴与反补贴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概念关联、动态界分和享有共同的公平观。我国现有农业补贴反补贴立法采取的结构二分模式,人为地割裂了农业补贴与反补贴的内在联系,使得我国农业补贴反补贴制度不免具有内生缺陷。必须改变传统农业补贴与反补贴制度在立法上的二分模式,回归统一立法理念,以整体性思维从立法思路、立法模式、性质定位、价值、目标与基本原则等方面重构我国农业补贴与反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16.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同时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但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几对矛盾,分别是政策制度改革落后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的矛盾,农业转移人口自身条件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的矛盾,城市接纳环境落后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的矛盾。必须从政策、体制和机制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矛盾,促使农业转移人口完全市民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金融市场进入受限视角,分析农民获得农业保险补贴时的最优行为选择,并通过数理推导,证明了农业保险会对农民的生产决策产生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其风险偏好。研究发现:由于受有限理性、市场摩擦和市场失灵等因素影响,农民和保险公司会进入金融市场中跨度不同的封闭子集。因此,农民和保险公司会在各自的市场子集内对替代农业保险的其他风险规避方案进行评估。由于农民和保险公司仅在各自的金融市场跨度内对金融产品的正交投影进行定价,因此农户的支付意愿要低于保险公司的接受意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有助于拉近农民和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估值的认知差距。因此,农业保险补贴仅通过改变农作物的自然收益率和农民对待边际风险的态度来影响他们的生产选择,这种影响应归因于农业保险补贴带来的更多收益机会,而不是农民风险偏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在财政大力支持“三农”的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配套性措施,这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稳定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农业保险属于准公共物品,在财政补贴下用logit研究盐城市农户参保的需求要素,为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提供参考。使用协整方法检验,并进一步对结果进行误差修正,得出保险公司农业保费的收入与赔付的关系,阐释财政补贴对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业保险的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业补贴的历史与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业补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探讨了支持农业补贴的主要理论依据,包括公共财政理论、非均衡理论、土地资源价值全面实现论以及农业的弱质性理论和农业多功能理论。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特点,认为我国迫切需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在WTO规则下完善补贴体系,不断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和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