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试论弗雷格的指称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雷格认为专名有内涵和外延;涵义决定指称.弗雷格的概念词即为通名.弗雷格第一个将词的指称理论推广到语句上,论证了语句的内涵是其思想,外延是真值.作者认为外延论题也适用于语句.  相似文献   

2.
事实概念的合法性一直是符合论者与反符合论者争论的焦点所在。最近,南京师范大学的翟玉章教授通过对罗素的事实概念进行梳理认为,就对真和假的解释而言,事实是空洞的。此外,他还认为,事实概念本身就预设了真概念。就反符合论者对事实的拒斥而言,翟教授的观点具有普遍性,因而非常值得予以关注。通过考察罗素持有符合论的历史以及他对于事实之本性的论述,试图表明事实并非是罗素为了解释真/假而特设的。此外,通过考察事实需要预设真这一观点的可能涵义,翟教授的论证可能包含着某种混淆,因而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罗素的《论指称》一文讨论的是“指称词组”的指称问题。罗素认为,要把意义指派给指称词组所在的命题,剥夺词组的指称功能,从而将它们消化在命题中。然而尽管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正向反对,罗素的理论并不构成对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倒退。二者都属于现代经验论的范畴,他们在反对心理主义,捍卫客观知识方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弗雷格《论意义和指称》一文讨论了专名、单句和从句的意义与指称,提出客体、语言、思想和真值之间的关系,建构了讨论语言意义问题的基本框架。罗素认可弗雷格的专名理论贡献, 但认为专名理论无法解释空指称。因此他区别了专名和摹状词,并讨论了其意义和真值。  相似文献   

5.
在弗雷格将逻辑概念"真"引入语言的分析后,语言意义的逻辑结构及其呈现的方式和过程便发生了全新的变换;"真"对于语言存在的世界而言集中体现为语言意义的判定标准,并奠基于语言句子与世界中"事实"的关系;在凸显语言句子与事实之关系的弗雷格概念里,"指称"无疑成为了语言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文章立足于弗雷格本意的"指称",探究"指称"过程中所实现的语言与世界的存在关系、语言与世界的确立关系,以及句子之真值结果的获取条件;重释弗雷格的语言分析就在于回到弗雷格语言思想自身,并力求确立形式化语言研究在弗雷格那里的"实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著名观点,但由于弗雷格从未给“涵义”以精确的定义,因而涵义问题至今仍然是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从认知价值和同一关系两方面,弗雷格认为必须区分涵义和指称。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主要有三种功能,由于概念模糊而功能广泛,弗雷格的涵义概念产生了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7.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维护了传统逻辑的二值原则.斯特劳森则用预设理论反驳了罗素的观点,并使用更符合语言实际应用的三值逻辑取代了罗素的二值逻辑来分析和评价语句,启发人们从模态逻辑的角度去考察命题,为指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8.
从日常语言的维度,斯特劳森批驳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而提出了崭新的指称观。在区分语词/语句,语词/语句的表达以及语词/语句的使用基础上,斯特劳森指出意义即语词和语句的功能,而指称则是语词和语句使用的功能。他的指称理论开创了语义学向语用学转向的先河,在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找到了新的契合点。然而,其理论依然存在着有待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最为重要的论文,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罗素的主张不断受到挑战.首先发起挑战的是斯特劳森,之后唐奈兰试图对罗素和斯特劳森之间的争论进行黑格尔式的综合,并提出了摹状词的归属性—指称性区分.概要论述了近几十年来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主要论证以及所争论焦点,并概述了这种争论对语言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弗雷格的语境分析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雷格意义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是:一个句子的指称是其真值,并且句子的指称依赖于语境。弗雷格区分了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在直接语境中,一个句子表达它的直接指称即它的真值,在间接语境中,一个句子表达它的间接指称即它的涵义亦即它的思想。有了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的概念,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具有相同真值的句子并不能进行保值替换。笔者认为,弗雷格的语境理论虽然很有价值,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仍有明显的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一个与弗雷格相反的观点,即:句子的指称不是真值,而是它所对应的事件。并以此解决弗雷格所面临的一些疑难  相似文献   

11.
"没"和"了"同现的句子存在多种结构、语义类型。对相关语言事实的充分观察是合理解释的前提,选择解释的角度需要充分考虑系统性和易接受性。表达"异于常态"的意义、处于不相邻层次,这两个因素对于分析"没"、"了"同现句可以有较强的解释力。汉语的"异常态"表达系统有待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忏悔录》为代表的卢梭的自传作品 ,被公认为现代自传文学的鼻祖。对这类作品 ,卢梭竭力强调它是完全真实的 ;自这类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它的真实性也一直受到人们的信赖和赞扬。然而自传文学就其特性而言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真实 ,这一根本问题也是从卢梭那里就开始出现了。本文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进而在重大环节上展开 ,揭示了卢梭自传中的“诗化”现象 ,并探究了它的个人与社会原因 ,从而也从一般意义上对自传文学的真实性的限度问题作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阿尔伯特看来,真理是那些能经受得起理性批判并能被事实证明了的东西。依这种真理观,在法律实践中人们首先应当将规范视为事实;其次,应当以理性为基础设置一些检验标准(他称之为“履行特性”或“目标设置”),人们根据自己的环境并辅助以理性来在规范或法律方案之间进行批判地选择。只有这样,法律的存在才是理性的,法学的存在才是科学的。最后,针对行为主义以及社会学等批判,阿尔伯特提出了自己的反驳。从这些批判和反驳中我们既能认识到批判理性主义存在的不足,也可以看到它对我们一般认识法律在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所知学的误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所知学的基本思路是将一切皆作为所知来处理,然而,“可知”并不能涵盖一切、将“可知”作为一个外延最大的概念违背了语言常规,脱离了“可知”这一术语能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实际用法。我们真正所知道的只能是各种不同的事实;不仅如此,无论是已知的、当下所知的还是可知而未知的都只能是事实。可以与事实相对应的是特定的陈述语句而不是特定的语词,故“语词只能表达所知”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与所知学认为“我们所考察、研究的都是我们所知道的”相反,真正需要考察、研究的恰恰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而不是我们所知道的。  相似文献   

15.
自瓯北(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一书给《三国志》的书法定下专门以"曲笔"替曹魏"讳败夸胜为得体"的"铁案"之后,历来有史界名家力主此说并为之张目,致播及社会人云亦云,信而不疑者甚众。然而,当我们平心细究《三国志》,发现瓯北给《三国志》书法定性为"曲笔回护"的论据是根本不存在、不真实的,其所得出的结论也因此是不可靠、不能成立的。研读《三国志》的书法是一个很严肃的事,需要尊重客观真实的历史和科学求证的严谨态度。不重视权威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是不可取的,而对他们盲目崇信同样也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6.
受动字是《马氏文通》中动字的一个次类。实际上受动字只是外动字的用法问题,具体地说是被动句问题,所以不应把受动字单独列为一类。《马氏文通》“受动字”节所概括的被动句“六式”,与后来语法学家对被动句的认识相比,更加符合古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17.
英语暗含否定句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的否定有明暗之分 ,暗含否定缺乏明显的否定标志 ,因而当它通过一些特定的句式来表现时 ,对它的理解与翻译就存在一定的难度。试就常用来实现暗含否定的比较句、反问句、条件句以及强调句等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证,是以论题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基础,从一个或一些已知真假的论据,确定某个论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陈述句的序列.它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证明,它的作用是确定论题的真实性;一种是证伪,它的作用是确定论题的虚假性.论证有明确的适用范围,作为论题,同语反复的逻辑真理和自相矛盾的逻辑谬误,无需论证;形而上的哲学命题、江湖术士的鬼话和类语句的字符序列,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无限的全称陈述,只能证伪不能证明;无限的特称陈述,只能证明不能证伪;能够证明同时也能够证伪的,只能是意义明确的有限的全称陈述和有限的特称陈述.  相似文献   

19.
“两个系动词be”之说认为系动词be在等值句中与述谓句中有不同的特点,在等值句中是一个真正的及物动词,赋两个题元角色。文章从理论和经验方面进行分析,证明了这种说法是不充分不恰当的。文章认为,在英语中系动词be只有一个,是一个功能性成分,其没有语义内容。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分析,系动词be具备提升动词(raising verb)的特点,而等值句和述谓句中的系动词be都符合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