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伍小运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57-60
孔子《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但"身"也是其重要思想之一。孔子的身体观包括在三个方面:以血亲为基础的家庭村社文化,以仁爱为基础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以修身为基础的家国天下思想。孔子的身体观强调的是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对当代物欲横飞的消费时代起着警醒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将军的头》和《石秀》是三十年代海派著名作家施蛰存的代表性历史题材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正是对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的施蛰存式书写,为此,将在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这一人格分析理论的统摄下,细致研析文本,从而挖掘出施蛰存对以花将军、石秀所代表的历史人物进行神性化去蔽的初衷,实现其还原生命和欲望以真实存在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构式是具有独立形式、意义与功能的结构体,其形成一般要经历漫长的演化.盛新华、魏春妮以合成词构式一样的形成为例,分析了词汇语法化的主要标准:语义融合、抽象化、不可替性、句法功能变化,并认为心理因素引导、跨范畴语义迁移、高频率运用是一样词汇语法化的语用理据.雷冬平则讨论了表达极度意义的构式最/再+X+不过的形成过程,认为源式N1最/再+A+(也)+A+不过N2通过成分移位、成分删除以及宾语话题化等推导形成,构式语义在三段式的推论中获得并进一步抽象为极其义.朱军从宏观上讨论了构式独立性的特征及其成因:在形式上主要经历固定化或格式化,在意义上经历虚化、主观化或喻化,在功能上经历篇章化、范畴化,并认为特定构式独立性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数种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全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2)
人的三重生命(即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存在的本性需要,如实充当了人在对象性活动中价值评价与选择的尺度或标准.那么,人的三重生命存在是如何交织构成人的现实的感性心理结构的呢?又是如何相互蕴含在一起充当人的内在价值尺度的呢?借助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对人的感性心理现实的构成所作的诠释可以发现,知觉中生理心理的底层结构是从局部到整体、通过智力活动与意识上层结构融通,从而揭示了人自身作为内在价值尺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根源.梅洛-庞蒂在这个方面为价值哲学关于价值以人自身为尺度的命题找到了哲学-心理学依据,也为创建价值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人们重新认识人自己搭建了一个坚实的脚手架. 相似文献
5.
赵奎英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相比于前期把时间看成存在之领悟的境域,海德格尔后期则把空间看成与栖居-体相关的问题,出现了从存在与时间到栖居与空间的转移.海德格尔的空间化转向,一方面表现在更加强调本真时间的同时性与时-空本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突出强调空间问题的源始性,并力图在与大道的关系中从空间本身思考空间问题.而大道是通过道说成其本质的.从大道道说观出发,空间是天地神人四方世界澄明、切近和自由游戏的场所,人的栖居也就是在四重整体中存在并保护四重整体.海德格尔这种与栖居相关的空间化转向联系着他对现代技术造成的新时代的无家可归状态的深层忧虑,对生态美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德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6)
20世纪80年代的魔幻化书写,主要体现在一些有关西藏题材的汉文小说中,以扎西达娃的小说为代表.魔幻书写是激活西藏题材小说的十分有效的方式,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其一,过分追求神奇现实,为魔幻而魔幻,以致走向了猎奇、志怪;其二,有关西藏的魔幻化书写,满足了内地对于西藏的想象,实质采用的是一种外部人视角,而非来自内部人的发言.魔幻书写的奇观化视角,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西藏题材的小说应有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按照具身认知的语言观,语言义形关系应该是“身(感知运动系统)-脑(经验知识网络)-形(语言表达系统)”的三维互动关系。通过对语言“身-脑-形”三维模式进行理论初探,以获取事件及其构式为例,用“认知事件框架”来表述大脑经验知识网络的内容,以身(感知运动)和形(语言表达)围绕脑的动态连通关系来阐释构式的识解机制,并自建英语获取动词和构式语料库,经语料定量分析,来验证语言“身-脑-形”三维模式在阐释语言系统的认知操作过程和使用分布倾向中的有效性。同时,基于理论研究和语料库方法,对比分析了语言“身-脑-形”三维模式与“认知事件框架”模式的异同,以期对语言义形关系研究以及具身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9.
李松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103-106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通过掌握文学经典的解释权而取得主导地位,其具体方式是颠覆原有经典、重新确认经典、文学经典重释、原有经典强化以及确立新时代经典,筒言之,通过共时态的文学经典建构与历时性的经典评价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经典化。由于文学经典的形成受他律性因素的支配,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范围总是处于流变之中,其流变的复杂过程呈现了建国前后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态势,也预示着建国后主流批评话语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3)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关注点开始从语言学转向诠释学,即开始关注象征主义和意义的问题,而格尔茨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触及了宗教和象征问题,是引导象征和意义转向的先驱之一。《农业内卷化》是格尔茨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这本著述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作者长期的田野调查,对爪哇农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预估,并进一步论证了农业内卷化所导致的政治、文化、宗教的发展趋向。在对《农业内卷化》中关于生态系统的观点和其所呈现的诠释学趋向展开论述的基础上,可以梳理出格尔茨对文化体系的理解以及其文本叙事结构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批评的意义与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春宇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6):49-51
文化批评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价值显而易见。但是,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文化批评不过是为文学批评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而任何窗口都是有局限的,文化批评也必然会遮蔽一些东西。当下流行的文化批评因审美尺度的缺席而走向非文学化,并导致批评与创作的亲缘关系的解体。因此,文化批评的自我检讨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邓晓芒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84-93
本文对以晦涩著称的海德格尔的<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一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指出海德格尔在跳过西方哲学两千余年而直接返回到古希腊早期哲学的这一非历史主义的"末世论"做法,使他看不到亚里士多德在以目的论来表达"在场"和"存在"的历史本质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和开拓,也从根本上偏离了他所推崇的黑格尔.作者试图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来打通阿那克西曼德、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海德格尔的存在末世论其实是西方目的论的形而上学两千余年间一直在努力形成和超越的传统,由此突现出海德格尔的超凡的睿智和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李孟国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41-45
"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始终关注"此在"的生存境遇构成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内在语境,从而凸显海氏哲学运思的重要特质.在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的解读中,此在的在场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4.
王晓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79-84
中国现代生命美学是中西方生命思想对话的产物,方东美的生命美学则融合了儒、释、道与怀特海和柏格森的生命思想。他视宇宙为一有生命的情理集团,美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创造,艺术的使命则在于原天地之美,协和宇宙,参赞化育。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最大意义是将个体性原则引入了中国美学,其局限在于对个体性原则坚持得不够彻底,以至于对中国艺术的阐释出现了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朱娜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8-24
近年来,版画形态逐渐成为中国水墨画图式语言探索、创新的一种营养。这种情况在传统水墨画发展过程中甚少出现;反之,在中国传统美术史中,由于重道轻技的画学观的影响,水墨画往往是版画模拟、复制的范式。当下中国水墨画对版画形态的借鉴并非只是技术层面的变革,还是现实关怀、人文传统挖掘、精神价值重塑的共同需要,是文化多元化视域下中国水墨画发展探索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7.
王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567-569
通过对罗尔斯的正义论与传统契约论的对比,指出罗尔斯的正义论实质上是道德契约论,道德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基础;罗尔斯提出的正义观是程序上的正义,即对合法性的探求,是对传统实体正义的突破。建设和谐社会应注重二者的互补性。这对中国建设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失范、贫富分化的问题,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工程承包合同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民事合同的特点。在工程承包合同中一般包括变更条款,赋予业主单方变更合同的权利,以便于业主发出变更指示以适应环境变化。但若这种权利不加以限制,业主可以肆意变更合同,并强制承包商执行且承包商对于所受损失不能请求补偿,则对于承包商而言未免不公平。本文基于合同同一性理论、相关法律规定以及我国工程管理制度并借鉴美国法院所确立的"重大变更"和"累积影响"原则,对工程承包合同变更限制进行解析,希望能减少与变更相关之争议,以期对工程合同管理研究和实务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蒋邦芹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567-572
世界是贯穿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生活世界,康德的先验想象力,胡塞尔的视域理论,雅斯贝尔斯的限界思想的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世界现象学,提出了既内在于主体又超越于主体之外的"在之中"结构。我们只有在理清这四个来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进入到海德格尔的世界现象学之中。 相似文献
20.
屠兴勇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
死亡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死亡之于存在意义的投射具有三个维度:建构死亡自身的源始根据,即存在维度;终极可能性问题的生存论筹划,即此在维度;历史性能在的死亡现象学还原,即人之维度。从这三个维度洞察死亡,可以将诠释学和现象学融汇于同一参照系。而海德格尔在死亡思想意蕴上的变迁,则是存在意义在这三个维度框架中的交错重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