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确保新农合具有持续、稳定的高水平经济补偿能力是提高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减少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关键。本文基于江苏省各地新农合相关机构调研数据,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江苏省新农合的经济补偿能力,宏观剖析了其经济补偿水平、经济补偿结构和经济补偿可持续性。研究结果显示:(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合相对经济补偿水平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2)合理的经济补偿结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具有较强经济补偿能力的关键;(3)相比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合经济补偿能力更具有可持续性。提出政策建议如下:(1)应重视门诊服务的经济补偿,以优化新农合经济补偿结构;(2)优化参保人口结构、重视疾病预防、加强新农合与疾病预防体系的协同合作等将有效改新农合经济补偿能力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运用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构建理论模型,基于行为经济学实验方法,通过实验与问卷调查开展实证研究,量化农户对宅基地退出补偿过程中损失与收益的价值认知,进而构建一种具有价值认知合理性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测度模式。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农村的进城落户农户在宅基地退出意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退出意愿按照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远郊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近郊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远郊农村的顺序递减。(2)农户对收益、损失变动均表现出渐弱的敏感性。随着收益的增加,农户的痛苦感会逐渐降低,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3)农户表现出明显的损失厌恶,一定数量货币损失大约需要1.94倍的货币收益才能弥补。(4)具有价值认知合理性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并非脱离实际或难以接受,理论上有实现的可能性,但实践中面临双重困境。研究认为,明确合理的进城落户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时空安排,更灵活充分地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使用的政策安排,有助于推动进城落户农户的宅基地退出。  相似文献   

3.
经济补偿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职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体医疗保障制度。确保新农合具有持续、稳定的高水平经济补偿能力是提高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减少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关键。本文基于江苏省各地新农合相关机构调研数据,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补偿能力,宏观剖析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补偿水平、经济补偿结构和经济补偿可持续性。研究结果显示:(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合相对经济补偿水平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2)合理的经济补偿结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具有较强经济补偿能力的关键;(3)相比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补偿能力更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对"十一五"时期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果进行省际比较,结果表明,虽然经济发达的东部省市污染减排任务比较重,但由于这些省市污染治理投入力度大,更好地执行和落实减排任务,因此,东部省市污染治理效果较为明显。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欠发达的中西部省区污染减排目标相对放宽,但其实际污染治理效果与东部省市相比仍有差距。各省市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是导致减排效果差别的主要原因,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自东向西转移也进一步加大了中西部省区的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04-2013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差分GMM估计方法,分别选取化学需氧量排放和氨氮排放作为水环境污染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的排放指标,对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引致的中国水环境污染排放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规模和技术效应是影响水环境污染排放的主要因素,直接结构效应对中国水污染排放的影响不显著,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水环境污染的排放.通过引入贸易开放的相关交叉项进一步对决定贸易结构效应的比较优势来源进行识别,结果发现,对于中国水环境污染排放并不存在所谓的“污染天堂效应”和“要素禀赋效应”.贸易的结构效应会导致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水污染排放降低,而对中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贸易的结构效应会引致其水污染排放量的增大和排放强度的加剧.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血缘关系,对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经济差距直接相关。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越小,经济血缘关系越有利于发达地区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经济血缘关系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因素。反之,经济血缘关系则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利因素。实证分析表明,虽然粤西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存在经济血缘关系,但可能阻碍粤西地区经济发展,摆脱这种阻碍的有效途径是缩短粤西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这是实现粤西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0—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从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八大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变化及其收敛性。结果表明:我国TFP增长率整体上呈中西高东部低的格局;发达地区的技术进步变化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率低于欠发达地区,这表明欠发达地区充分发挥了其后发优势;各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率虽然从动态来看均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效率值为欠发达地区低于发达地区;从TFP增长率的收敛性来看,全国范围内不存在绝对收敛,虽然落后地区存在追赶发达地区的趋势,但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8.
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环境看,企业技术水平偏低、盈利能力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等方面是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的共性问题。地区差异正在显现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数量的增长越快。调查显示,1988年之後成立的企业,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分别占72.32%和38.79%,发达地区远远高於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优势行业与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有关。具有成本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业、轻工业,其在发达地区的比例明显高於欠发达地区。其次,中小企业的优势行业与长期以来国家的产业布局和区…  相似文献   

9.
美国SO_2排污权交易的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排污权交易是污染物防治的一种重要经济手段.当前,我国将SO2作为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控制对象,提出了明确的减排任务和目标,但政策实施的效果却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制度设计上存在问题.美国在SO2污染物防治方面的制度安排是排污权交易,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成功经验对我国的SO2排放和减排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研究排污权交易可以为我国开展的SO2减排工作提供有效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我国经济水平整体提高,同时推动了地方政府的增值税收入提升,但其价值归属模糊化、跨地区交易便捷化、网络经营去实体化等特征,给我国税收分配格局带来了巨大挑战。生产地原则下,增值税多环节征税和跨地区流转,导致其税收归于每一环节的销售地,而税收负担却归于消费地,出现征税地与税负承担地不一致的问题,造成数字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增值税流入地、数字经济欠发达地区成为增值税流出地。为探究数字经济对增值税分配的影响和区域异质性,选取了2013—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增值税收入从数字经济欠发达地区向数字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剧了省际间增值税税收与税源的背离程度,引起了区域间增值税分配横向失衡。  相似文献   

11.
构建四个维度共22个指标的多维城乡差距评价体系,测度2005—2020年城乡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城乡差距的时空差异及主要来源,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差距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特征,并识别影响因素作用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城乡相对差距逐年缩小,绝对差距持续扩大,农村综合发展水平落后于城镇15年;整体上看,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时空差异的主要来源分别为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分维度看,产业经济差距是城乡差距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首要来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分别为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区域间差异的首要来源;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和科技创新是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的主要共同影响因素;无论全国还是分地区看,各影响因素两两交互对城乡差距的作用均强于单因素;除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外,其余五个因素与相对差距呈负相关,各影响因素与绝对差距间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近年收入分配格局呈现收入总额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拉大但相对差距缩小、城镇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但内部收入相对差距总体缩小、农村居民地区间和内部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等特征。究其原因,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偏低等是形成当前湖南省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因素。为此,提出应做大做强经济蛋糕、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加强区域统筹和分类指导、完善工资形成和增长机制、改善农业经营效益等,优化湖南省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不同的经济转型情景设置情景组合,并结合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评估了实现不同减排目标下的经济结构,并分析经济转型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经济效应及社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单纯实施碳减排政策会导致能源价格成倍上涨,居民终端消费效用显著降低,对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不同情景下的模拟显示,经济转型能够有力地促进中国的低碳发展。在相同的减排目标约束下,经济转型情景付出的成本远低于非转型情景。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天山北坡经济带内25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统计分析与GeoDa、Arc view软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人均GDP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探讨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内经济差异的时间以及空间特征。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内县(市)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总体经济差异在波动中下降,并且2008年以后主要是由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所造成;中部区域的经济差异在三大区域中最大,其差异主要是由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这两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县市所引起;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基本分布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中部,而经济发展滞后的县域大多集中在伊犁河谷地区;区内各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性,空间经济差异在缩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是政策驱动行为,企业在大气污染物减排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未能发挥其主体地位作用。还原企业主体地位是建立企业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机制的关键。文章通过对中国企业大气污染防治动力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企业大气污染防治的利益取向与行为逻辑,并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补偿机制,以驱动企业减排,进而达到激励企业主动进行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大气污染防治可以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税费优惠、发放排污权和押金退款制度政府补偿方式;也可以采取排污权交易与一对一交易市场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6.
试论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民族地区内按照地缘关系(如地域、流域等)、经济依存度、商品及要素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协作和共同发展的经济组合体。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亦具备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备件,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可选择适宜的不同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要素生产理论,运用非径向加权Russell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2007-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分析效率的变化趋势并对其进行分解,通过泰尔指数方法诠释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地区差距的形成原因,利用系统广义矩(GMM)估计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较低且维持了下降趋势,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长江上游、中游与下游三大地区之间差距和长江上游地区内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地区差距的主要成因;在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无效率中,烟粉尘贡献率最高,其次为SO2,氮氧化物贡献率最低;经济增长、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增加R&D投入强度、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于长江经济带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提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配额分配的DEA建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层面分解CO2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是我国能源经济政策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实现国家“十二五”CO2排放强度削减目标的有效途径.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提出一种新的DEA-CEA(DEA based carbon emissions allocation)配额分配模型,该模型将CO2排放配额分配问题视为一种总量受控的资源配置问题,以效率优先为目标,人均公平为约束,将国家排放总量分配给各省.采用2010年数据,基于传统DEA分配模型和DEA-CEA模型分别进行计算,并与2010年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同生产水平和减排约束下,DEA-CEA模型分配结果的减排成本更低,减排任务更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从而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地区间分配配额的差距有所减小进而有助于提高减排政策的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19.
建立多区域动态CGE模型,将中国划分为京津冀、环京津冀、中部、长三角、东北、西北、西南、珠三角和南部九个地区,并按雾霾严重程度划分为高污染地区和低污染地区两组。设定三种不同的模拟情景,从空气质量、硫税税率、减排成本、各行业总产出等多个维度评价政策影响。模拟结果显示:(1)在基准情景中,直至2030年九个区域的空气质量均无法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其中四个地区甚至不能达到二级标准。(2)当前环保法规定的硫税税率偏低,远低于减排成本,无法根本扭转雾霾问题。(3)减排的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与当地经济对能源开采的依赖程度高度正相关,东北、西北等富煤地区的减排成本最高,2030年边际减排成本可达50~70万元/吨。相对而言,珠三角和南部地区由于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均较低,减排成本处于九个区域的最低水平,2030年边际减排成本仅为30~45万元/吨。(4)硫税等环保税政策导致煤炭行业严重萎缩,在最严厉的模拟情景(B03)中,2030年煤炭总产出相对于基准情景下降70%以上。(5)在各区域实施不同政策的情景(B01和B02)中,高污染产业会由紧约束地区转向宽约束、无约束地区,即存在所谓的“监管泄露”现象。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会经济圈建设中的生态补偿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合肥、六安、巢湖三市就加快构建省会经济固已达成共识,但经济圈范围内由于环境资源禀赋、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导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暴露出来,需通过区域生态补偿加以解决。文章通过安徽省会经济圈实际情况的调查,结合目前生态补偿研究内容,提出了针对省会经济圈的流域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领域的具体生态补偿设计内容。并对建立与完善安徽省会经济圈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为区域性生态补偿方式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