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工作"专业是我国近十年发展迅速的新兴专业.文章从广东工业大学新办的社会工作专业出发,探讨了适合社会工作本土化和凸显广东特色与工大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特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族院校社会工作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文章以湖北民族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通过对社会、学生和学科发展需求的分析,认为民族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切实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应对学科发展的中长期需求,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等多个方面做出回应,构建"需求本位"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工作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专业社会工作,另一个是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分别对应着中西方社会的传统特质,即乡土社会与工业文明,这是探讨中国社会工作历史起源问题的两分法.扶贫济困成为政府责任,是社会工作兴起的最基本标志.根据这样的概念界定,可以把本土社会工作的起点前移到宋代,如此就可以进行中西方社会工作历史起源问题的对照、比较,形成一条关于中国社会工作起源和发展的完整线索.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速度非常缓慢,其主要原因是既有的建设路径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高校学科之间的约束性、人才发展的地域性、社工专业机构发展的资源约束性、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的结构软性、社工待遇差、工作自主性差等问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嵌入性"建设需要针对上述困境寻找破解之法。具体而言,应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和层次,建设培训基地,加强专业培训,加强社工组织网络建设,充实基层队伍,并提高社工的待遇和工作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安乐死问题逐渐进入国内学界和公众视野。安乐死不仅是社会公共价值观的重要领域,关系到所有人的健康和生命,还涉及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专门的助人专业和价值涉入学科,在认识和推动中国安乐死问题合法化进程中其人本主义价值观介入应发挥积极效用。同时,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角度来研究安乐死问题可以扩大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范围,对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言心哲一生从事农村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历史上均占据重要位置,是一定程度上被学界忽视的一位社会学家。言心哲的社会学研究包括社会调查以及农村社会学两个部分,主要治学特点是专业功底扎实,注重对本土具体情境的适用以及以调查服务社会的价值情怀。其社会工作研究概括起来有四个特质:第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对社会工作参与社会建设的客观需求;第二,注重社会工作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第三,重点关注了社会工作参与当时社会建设的本土化努力;第四,其研究体现了当时中西方最新研究成果,更适合与当代形成比较研究。重新梳理言心哲等老一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者的学术研究,在学术和学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2年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创办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在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实践教学各环节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评估体系等问题深入探讨基础上,构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务社工人才的办学模式。本文认为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是拓展了医学院校办学范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层次社会工作者的重要途径,发展完善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起,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利用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有待改进。因此,从我国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与使用所面临的困境出发,对社会工作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方向—开放性的社会工作实验室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学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140名学生就业取向调查问卷的分析,在描述现阶段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职业)认知情况的基础之上,探讨了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教育者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集理论、技巧和实务经验为一体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它要求教育者必须能够承担起教育者、研究者和实务者的三元角色。  相似文献   

11.
玛丽·艾伦·里士曼是社会工作实务原则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虽然只接受过中学教育,但她始终保持着献身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公民意识,先后在“慈善组织会社”和纽约拉塞尔·赛奇基金会从事慈善工作.她将毕生的精力都贡献于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社会公平.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历史中,里士曼所著《社会诊断》和《社会个案工作是什么》是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回顾一个世纪前里士曼确立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时代背景和具体路径,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回应社会需求,在社会福利整体中确定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二是扎根实务,在搜集和整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  相似文献   

12.
司法社会工作,作为以实践为本的应用社会科学分支学科,一直存在基于学科属性和专业特色所造成的方法论上的矛盾和冲突,它集中体现在源于实践逻辑的实务性与作为"专业"的规范性之间的矛盾、专业实践所依托的多元价值观和个体主义视角与整体主义视角之间的矛盾。笔者在对司法社会工作方法论冲突分析基础上对专业工作方法学进行整合性建构,提出司法社会工作实践中应该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以此对中国司法社会工作方法体系的构建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不仅界定了社会工作本身的目标和意义,同时界定了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源于基督教教义,宣扬平等、博爱思想.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从西方引进,若要在中国开花结果,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真正使其本土化,其中充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进程的推进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境外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支持和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境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职业准入制度对于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应当积极借鉴境外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坚持党委和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工作立法,提高专业学历要求,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职业培训和专业服务.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于今天在中国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本土化下探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使命也一直倍受关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使命,一是促进社会正义,是社会工作专业首要使命,社会工作要以挑战消极歧视为己任,同时承认问题或冲突的多样性,促进社会公平;二是以终极价值为指引,以"济贫扶弱"为天职,解决社会冲突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福利进程,完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16.
既是对基本概念的诠释与辨析,尝试解决非专业人士的"入门"问题;也是对整体发展的探索与思考,试图通过基本的分析,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正在经历的社会工作",是因为我们正处于变化之中;"作为研究方法的描写",是为了更加客观地呈现实情.或换言之,以对"什么是社会工作?""什么是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发展与构建""社会工作伦理的困境与美学扩张的可能性"等四个专题及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尝试挖掘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原,认为只有知晓和把握了这样的本原,我们才能够更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从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规模逐渐壮大,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共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湖北地区的高校作为中国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在发展规模、教学条件和专业教育本土化发展情况等三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核心能力培养和专业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职业化更强调其从业者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个人核心竞争能力的养成,专业价值理念、专业知识体系、专业方法技巧构成了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主体,中国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回应社会需求,注重能力培养,强化实务实训,发展"专才"教育,打造专业特色,强化核心竞争力,最终解决社会工作发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和专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现社会工作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研究:功能、路径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机构作为凝聚社会工作人才资源,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传递社会福利的平台和载体,在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起步较早,领域广泛,整体呈现出"政府强力推动、社会自主运作、多方合作促进"的特征,但也面临着资金、人员、社会认知等方面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支持与服务,以促进上海社会工作机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