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飞散,这个在后殖民和多元文化视野下获得新意的古词为文化文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拉尔夫·埃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有意营造了语言层面奇妙的混杂性现象,以彰显两个族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飞散写作身份。  相似文献   

2.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从一个辛苦为生计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真实的社会感受出发,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压迫与藐视,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为融入白人社会而有意无意地丧失了身份。从美国黑人的身份迷失入手,对主人公丧失身份、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艰难心路历程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美国工业社会中,人为的精神歧视会导致黑人失去自我。  相似文献   

3.
4.
劳伦斯在短篇小说中创作了"支离人"这种特有的艺术形象。本文在探讨支离人的内涵、成因和艺术效果的基础上指出,现代性特征之一的断裂导致了西方人支离破碎的生存状态。劳伦斯塑造支离人目的并非单纯地描绘人们存在与虚无的对立,而是为存在找到基点和支撑。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爵士乐在美国兴起,受到美国白人和黑人的欢迎.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爵士乐,深受其影响.从爵士乐产生的背景入手,分析爵士乐对埃利森创作的影响,并深入探寻爵士乐所传达出的融合思想在埃利森的两部重要小说《无形人》和《六月庆典》中的体现,对研究埃利森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前现代社会里,在父权制男权话语的严密控制之下,中国女性仅能通过三条途径获得有限的权力。前两条是女性通过成为家庭妇女(妻子/母亲)或公众女性(女演员与妓女)获得家庭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这两条途径当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从属地位与悲惨命运。第三条途径则是借助男性的性别优势,女扮男装。一方面,通过女扮男装,女性可以进入男性领域,并获得一定的公众影响力;但另一方面,女扮男装却巩固而非颠覆了男权制的性别角色,会更加导致女性自我认同的困惑。中国首部女性电影《人鬼情》,既是前现代花木兰故事的重演,同时也是对这一古代大团圆故事的消解。它表明女扮男装尽管使秋芸这样的女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并不能改变女性性别文化的处境、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建立。总之,在男权社会,这三条途径均未能给女性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佛罗里达女梭罗”的美国地域女作家玛·金·罗琳斯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以佛罗里达中北部荒野地区为背景和素材。该地区的气象不仅是罗琳斯描写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在其创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四季的交替变化是组织作品架构的重要方法;气象灾害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决定人物命运;自然界的各种气象是促进人物成长的重要因素。罗琳斯的气象书写表现了其精湛的创作艺术,同时也体现了她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池田先生从佛教"依正不二"的角度对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缘由和实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强调化解生态危机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进行"人的革命",而这种变革的关键就在于确立起一种以"生命的尊严"、"众生平等"为根本的生态伦理观,唯有如此人类才可能成功地实现同自然的重新和解.池田先生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的生态伦理研究和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都柏林人》是意识流小说大师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文章主要结合雅克·拉康精神分析学中有关他者对主体意识形成所起作用的相关论述,分析乔伊斯笔下的主人公在他者面前所经历的迷失、消解和重生的心路历程,并揭示乔伊斯引导都柏林人走出精神困境的途径:打破对他者的镜像性身份认同,消解主体/他者的二元对立关系,基于主体间性关系重塑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再到创作晚期的人类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他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是吻合的.在创作晚期,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把关爱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作为旨意,体现了强烈的"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12.
堪称"中国文坛祖母"的冰心,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她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永远占据一席之地,是伴随着她笔下有知识、有才华、思想前卫的新一代女性形象的构建及其本人独具内涵的现代女性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书写范式逐渐走向完善的。冰心的文学创作体现了她自己独具个性的女性主义视角,也反映了她对女性主义文学的一种渴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文学创作构思中的整合是指在创作构思活动中将参与文学创造的各种心理因素及生成作品的诸要素进行综合、协调、重构,形成观念中未来文本意象和意象系列及结构形式的心理过程和心理能力。以事物的有机整体性为基础的文本整体性及由创作主体艺术创造认知方式所决定的文学构思的整体性是创作构思整合的客观和主观依据。创作构思中的心理整合是创作主体各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适应、协调、配合。意念中未来文本意义、意象、结构系统的生成和建构是整合作用的产物。整合贯穿于文学创作、构思过程,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心理机能及创作构思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文学创作的信息反馈机制,阐述了内反馈和外反馈的主要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说明了正确处理好内、外反馈问题,对提高创作水平和创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道士、学者和文学家,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被他作为道教宗师的光环所遮掩。陶弘景早负文名,诗文辞赋,众体皆备;内容上表现出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之心;感情上显得真挚深沉;总体上具有自然秀美、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文学人类学研究中的"陌生化"的运用,要求用新的形式言说新的感觉体验,使日常熟悉的、俯拾即是的事物变成一种特殊的意料之外的事物,创造出一种对客体从未有过的感受和认知.一方面,"陌生化"理论在人类学中的运用与人类学始终对"远方文化之迷"的学科追求有着异曲同工的所指;另一方面,"陌生化"理论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中也得到了应用性的发展,使得人类学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着重从话语理论的角度重新评价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论争,论述话语维护和颠覆文化霸权的两面性,力图揭示历次文学论争的实质——谁能说话?说什么?怎样说话?明确新的文化霸权和真理意志是如何在一次次文学论争中得以形成和确立,及其对上述争议性问题给出怎样的“正确”答案,进而为阐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文学论争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和思维角度。  相似文献   

18.
沈约是齐梁之际的著名诗人和文坛领袖 ,其文学活动包括诗歌创作、提励文学新人、参与文学集团与倡导以“三易说”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思想四个方面。他所提倡的“四声” ,引起了声律说的广泛流行 ;求真向俗的文学思想更在当时起到了革除晋宋诗歌生涩僵硬的弊端的作用 ;而这种文学思想却又导致了后代诗人对沈约的批评与冷落。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造的发生是一切文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作家经历了材料的储备与选取、创作动机的产生和艺术发现这三个阶段.这一具体创造过程在《聊斋志异》中体现为,蒲松龄通过博观、自觉与升华对材料进行储备、选取,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方式促使创作动机的产生,并在题材、文体和手法方面以创新性的艺术发现使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成为空前之作.  相似文献   

20.
郭文斌的文学创作至今已有20年了,他的一系列作品具有鲜明而稳健的写作风格。其文学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以表现民间传统为主旨的创作超越了地域文学的意义;以儿童视角为文本叙述方式淡化了作品中成年人的价值判断;诗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兼顾了文本内在的统一性;以意象的重叠表达虚实相生的哲理体悟;他的创作注重文学的社会价值,体现了弘善扬美的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