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熊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莱蒙托夫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从20世纪初开始受到了中国文坛的关注,上世纪40年代大后方对其作品的译介达到了高峰.本文选取抗战大后方这个特殊的区域来探讨莱蒙托夫的译介情况,主要梳理了大后方对其诗歌和小说作品的翻译,并认为在抗战大后方语境下莱氏作品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契合了人们对文学的诉求,也是其作品得以大量翻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李文富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5):96-99
文章指出,抗战大后方歌谣在时间分布上存在阶段性的特征,并对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将抗战大后方歌谣以1940年为界,分为“井喷阶段”和“跌落阶段”,进一步分析揭示出其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文学发展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洪富忠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6):10-17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抗战大后方是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除抗日根据地外最重要的活动舞台.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最主要的工作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具体表现为:维系国共合作,为抗战胜利奠定政治基础;争取中间势力,为抗战胜利壮大进步力量;繁荣抗战文化,为抗战胜利提供精神源泉;开拓民间外交,为抗战胜利营造良好环境.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的历史作用,有助于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认同,有助于深刻领会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在革命、改革、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为当下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生动素材. 相似文献
4.
诸葛达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6):13-18
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对祖国抗战的经济支援,这是他们对祖国抗战作出的最大贡献.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支援的方式:捐款、购债、侨汇、投资和捐献物资.他们在祖国抗战中能作出如此重大经济贡献的主要原因: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爱国侨领起了重大作用和国共两党都对华侨抗日救国运动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6):177-187
文章针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缺乏整体研究和学术规范的现状,将中国抗战大后方置于中国抗战历史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大背景之下,第一次对抗战大后方的概念、研究对象、地位作用、研究价值及发展趋势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学术梳理和系统回答.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其历史地位与作用表现为,抗战大后方是支撑中国对日作战的战略后方,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政治舞台,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东方战场的战略支柱.研究抗战大后方历史有利于充分认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强化“天下为公,民族至上”的理念,推动两岸人民和执政党实现民族和解与团结;有利于全面展现中国战场全貌,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贡献;有利于还原二战真相,进一步揭露日本侵华的战争罪行,为开创中日关系的光明未来奠定基础;有利于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和谐世界;有利于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让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促进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合作与共赢. 相似文献
6.
卢洪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6):115-118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黄河》,是抗战时期西北大后方惟一的大型纯文学刊物。通过对该刊创办和发展历程的纵向梳理,对其办刊宗旨、编辑意图、作者阵容、题材范围、体裁式样及其文化生态的多侧面横向探析,深入揭示该刊与西北大后方抗战文学的血肉联系,并以此勾勒尚未引起学界注视的西北大后方抗战文学的文化图景和历史轨迹。《黄河》是抗战时期西北大后方文学的重要阵地和真实记录,它对西北大后方文学乃至全国抗战文学的贡献与影响,应予以充分肯定和足够的关注。对《黄河》的进一步研究,将会弥补抗战文学研究中存在的某些缺憾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张朝晖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6):175-182
中国合作金库的建设是随着20世纪20年代的合作运动而兴起的,国民政府对其十分看重,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出于“抗战建国”的需要,国民政府力推合作金库的建设,使之进入了一个以大后方合作金库网络构建为代表的空前发展的时期。合作金库网络的构建,直接目标是要建立独立的合作金融系统,近则促进农业生产,以坚持抗战,远则振兴农村经济,以实现“民生主义”。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与战时环境下,合作金库网络的构建,虽然出现了一个连续几年的发展高潮,也一定程度促进了农贷的增长,有利于抗战;但由于条件的不成熟与制度的缺陷,使其深层矛盾无法破解,并呈现出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一系列特点,最终大后方合作金库的发展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8.
蔡斐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6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新闻舆论工作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学术史的回顾来看,也存在体量上研究根据地工作的多,研究大后方工作的少;对象上研究《新华日报》的多,研究其它方面的少;角度上从新闻宣传工作展开的多,从新闻舆论工作展开的少等问题。目前,条件上已经满足系统开展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新闻舆论工作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王学振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39-47
茅盾在大后方度过了抗战八年的大部分时光,大后方因此成为茅盾抗战时期作品的重要表现对象。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民众的精神面貌在茅盾的作品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茅盾的作品侧重于表现大后方的阴暗面,个中原因在于茅盾一贯的左翼立场、国共两党对茅盾的不同态度以及茅盾居留和书写大后方时间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熊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7-33
在舆论控制森严的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副刊引导了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发展,实现了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领导:首先,《新华日报》副刊在党的领导下发表了数量和质量均属上乘的文艺作品,彰显了大后方抗战文艺的成就;第二,《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开展诗歌朗诵运动、民歌运动和戏剧运动引导了大后方抗战文艺运动;第三,《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建构抗战文艺观念、展开抗战文艺斗争和影响其他报刊文艺方向等来引导大后方抗战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科技文化重心迅速向西南、西北大后方转移,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的全国性科技社团纷纷内迁,随着大后方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科技社团又陆续建立起来.中国的科技社团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沉寂之后,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又在大后方逐步活跃起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社团为纽带,通过联合或独立地举办学术年会、出版科学杂志、开展科学讲座、进行实地考察等活动,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积极推进科学交流、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努力加强科技为抗战服务、为大后方建设服务,对推进大后方的经济开发、科技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积极支援,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南亚华侨支援中国抗战有其深刻的原因,主要包括东南亚华侨所固有的爱国精神、东南亚华侨援助中国革命的历史渊源、大量华侨组织的建立和积极倡导、日本的政治经济野心对东南亚华侨的威胁、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东南亚华侨的宣传政策等。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针对老弱残民设立多种救济机构,采取了相应的救济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稳定后方社会秩序,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杉本达夫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抗战时期,文协发起的活动中,有保障作家生活、作家权益的运动,也有救助贫病作家的运动.运动得到社会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可是文协内部内藏着难以调整的矛盾,以至成果好像不很理想.政府方面开始给<抗战文艺>以稿费援助.可是,保障公民权方面没有什么前进,相反,言论统制越来越强了.1944年下半年,文协又发起了救助贫病作家运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郭剑波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6):75-79
抗日战争时期,浙南华侨与海外侨胞一样积极地投入了抗日救亡斗争。他们在侨居地组织爱国团体宣传抗日,积极募集抗战物资和资金,或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或奔赴祖国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给予了祖国抗战有力的精神和物质援助。 相似文献
16.
武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1):96-10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比较务实的侨务政策,在继承孙中山保侨方针基础上,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号召华侨支援祖国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政府又号召华侨参加所在国反法西斯战争。国民政府以维护侨民权益、吸引侨资支援抗战为核心的侨务政策,有力推动了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由于战时环境与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后期趋于消极保守,然而总体上仍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晚英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4)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先后举办了战时运输兵险和陆地兵险.战时兵险的举办,对沿海厂矿企业的内迁及内地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因为它办法简易,条款明晰,费率合理等,从而赢得了社会各界好评,扩大了中国保险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4)
抗战时期,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赢得抗战的胜利,改善人民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出台了一系列的富民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深入了解这些政策,可以为今天的"三农"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肖向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2)
后方民营工业在抗战中前期因政府政策、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出现短期繁荣;到抗战后期却在通货膨胀、国营工业竞争和不科学物价管制政策联合作用下走向衰落。战时民营工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空前联合,自力更生能力加强,发展的突飞猛进性和不能持久性;也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设备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不足。今天西部民营工业应大力合理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强联合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贺圣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6):5-10
华侨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支系.东南亚是海外华侨最为集中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华侨人口已超过600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太战场的重要区域.在从1942年1月至1945年8月的三年半时间中,面对入侵和占领东南亚的凶残的日本法西斯,在南洋的中华儿女--华侨在艰苦的条件下奋起抗战,在华侨华人史、东南亚史和世界反日本法西斯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