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语言入手进行语文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为审美教育的广阔天地。语文美育属于交叉学科,其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任何美质都是通过语言得以传达和表现的,任何审美能力都是借助语言的感知、理解培养起来的,应从语言入手进行语文美育。要从文字的形象美、语音的音乐美、词语的丰富美、句式的变化美和语言的总体风格美五个方面进行。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要求语文教师融会贯通,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对本体论自身作“元哲学”意义分析与反思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诸篇,这些公认的早期作品,展示了亚里士多德试图以逻辑为工具,以语言深层结构为模型,对存在进行分类,确定存在类型之间的关系,构架世界逻辑图式的最初尝试。一、理念论失败的启示寻找一种理想的原则和方法是建构本体论的关键所在,也是最令哲学家头痛的难题。古希腊哲学中最早意识到本体论问题艰深棘手,并为之思殚力竭的是柏拉图。继巴门尼德提出“存在者存在”(einai estin)这个命题后,柏拉图建立了理念学说,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然而这个探索始终是不成功的,因为理念论不仅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也不能有效地解释许多现象。正是理念论的失败深深启发了亚里士多德,促  相似文献   

3.
董爱智 《河北学刊》2012,32(4):206-209
分析哲学对于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语义、语用的分析,可以发现,语言交际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三种难以突破的间性:一是符号的异质性;二是主体势差;三是情境的适时性。从表面上看,这三种语言间性在交际实践中更多地表现为一个符号学问题,但是,如果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去分析,它存在的合法性依然脱离不了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不可否认,语言间性的存在使得话语主体的话语实践更显得的丰富多彩,但其衍生的符号变异、语义错位、日常语言的不可通约性和话语相关性减弱等问题却使得主体间表达意义的理解受阻。因此,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寻求话语空间的扩张,建构一个一元的语言沟通渠道,是话语主体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文明的程度越高,美育的作用也越突出.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著佳作,具有极丰富的美学内容,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美分歧的深层原因:以政治文化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7-22
中美关系中的差异行为可以从政治文化包含的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这三个层次寻找原因。从意识形态层次看,中美两国对共产主义的不同认知,反映在两国关系中,存在着世界多极化与单极化之争以及对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态度的分歧;从政治心理层次看,"中国例外论"和"美国例外论"的根本差异导致两国对世界的认识、对国际组织的看法也有不同;从政治价值观层次看,民主是否能够带来和平成为两国争议、分歧和差异的深层原因;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的分歧成为损害两国关系的"暗礁"。  相似文献   

6.
社会文明的程度越高,美育的作用也越突出。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著佳作,具有极丰富的美学内容。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文学革命肇始于五四前夕,展开于五四期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场革命,研究者不乏其人,但人们往往主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评判,而较少从文化  相似文献   

8.
加强学生的"美育",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仅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对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一、要注意素质教育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老师们被迫束缚于"大纲"这盏"指路明灯"上,认为"大纲"是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上面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殊不知"大纲"呆板、单调的局限,抹杀了文学作品中的美,同时也扼杀了人们对作品的审美能力。因此,我们要从人的素质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只局限于知识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言生动形象,对有声语言的辅助作用不可低估,而美育价值是其深层蕴涵。展现教育者的审美品位与涵养,传达并示范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是发挥其美育功能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11.
对语言现象的民俗学研究是一片有待开拓且富于魅力的园地。与语言学家注重研究语言的形式构造不同 ,民俗学者将民间语言当作民间文化现象予以整体性把握 ,不仅关注语言形式 ,而且更加注重考察与语言形式紧密关联的生活情境和民众精神。在民俗学视角中 ,民间语言体现为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活生生的民众行为、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2.
精英美育作为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美育范式,涵盖了从古至今的一切社会文化精英所倡导的审美教育,它是一种有社会使命、有文化导向、有规范、有组织的审美教育。由于当代美育趋于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走向,在原有的精英美育之外,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美育范式,即大众美育。大众美育是一种以现代大众传媒为主要依托的、由大众自发开展的自我教育的美育范式。两种美育范式虽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特点,但并非相互对立,可以通过相互沟通而达到共存共荣。如何加强两种美育范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当代美育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在近现代教育史上,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存在一个世纪。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语文位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各教育梯级的基础地位已不可动摇。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对它的属性──工具性与思想性的把握却始终处于摇晃中。记得80年代,语文界也着实争论过一番,结论是趋于二者的和谐统一。语文是“工具”,它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诸项能力,同时语文也肩负着思想教育的重担,要培育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 新千年,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重在能力,重在素质。语文战线也打出了“人文”大旗,疾呼要加强“文化底蕴”。 …  相似文献   

14.
教学语言,是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它既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也不同于一一般的书面语言,它应该是从口语和书面语言中提取的具有一定职业特点的语言。毛主席早就明确指出:教学语言必须做到通俗、明白、有趣味;甚至提出“以姿势助说话”的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教语文,又要用语文教学,因而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而且必须比其他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中学语文的首要的基本功就是掌握教学语言,也可以说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掌握不了这一功,便是满腹经伦也教不好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语文教师要用教学语言生动地描摹形象,严密地阐述事理,准确地传授知识。  相似文献   

15.
16.
文化与语言有着不可分离、相互依赖的关系。不考虑语言就无法理解文化,同样,排除文化也不可能理解语言。中韩建交对朝鲜族的语言、文化,特别是朝鲜族社会的信息神经中枢即主流媒体——朝鲜文报纸的影响极大。建交二十多年,随着朝鲜族社会文化、语言的变化发展,朝鲜文报纸的语言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原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英汉广告语言的文体学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莉 《北方论丛》2003,(2):117-120
为达到“推销商品”这一共性目的,英汉广告语言在体形式上虽然存在着个性特点,但共性极为突出。这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两种语言均大量使用形容词、副词、某些动词、借用外来词、口语、书面语词汇等以及英独有的创新拼写、造字、错拼、缩略等特点;在语法句式方面,大量使用简单句、并列句、省略句、祈使句、疑问句、感汉句和主动态、现在时及冗余标点符号;在修辞方面运用比喻、双关、比拟、对偶、排比、反复、引用和仿拟、夸张、对比与反衬等手段。  相似文献   

18.
狭义的美育,仅在美育课堂上进行美育抽象理论知识的传授,达不到美育效果;广义的美育,无限扩大美育的界限,只是一种美育的理想状态,无法有效实施.目前在美育教学中存在着:美育教学与专业教学,美育理论与美育实践,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等相脱节的现象.为此我们从“美育生态壁龛”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有效实施美育的方法,即根据与美育实施的亲密程度,找出有助于美育实施的最直接的各种范围条件,结合当地特色增加美育技能,把美育理论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以美育为中介转变学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最有效的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19.
美育的渗透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应注意美的感染和熏陶;在不同的课文中挖掘美的内容,进行美的教育;捉住人物的美好情操,领略高尚人格的美;文章形式的美感与内容的美感是和谐一致的。教师应培养学生观察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审美与感性直观在流行的美学教科书、美学读本乃至美学家的专著里,颇为常见如下的说法:美学是感觉的科学、审美是感性的认识、审美是诉诸感性的、美是感性的显现、美是形象的感性直观与观照……这些观点有其必然的历史缘由和现实土壤,也即均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仔细研究却又不难发现其偏颇与不足。从历史上看,18世纪美学之父鲍姆嘉滕曾提出过:“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是“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