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突厥是公元6世纪中期兴起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它先是联合北周灭了雄踞漠北的柔然汗国,于公元552年建立了突厥汗国,后来,它又与波斯在公元567年灭了立国中亚的(口厌)(口达)汗国。疆域横亘中亚北部,成为称雄一时的强大王朝。突厥汗国疆域广大,民族众多,国内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对所属部族的压迫也很残酷。被压迫部族的反抗斗争时常不断。隋朝建立后,突厥与隋朝为敌,经常发动掠夺性的战争,公元583年,在隋朝的打击下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并且先后臣属于中原王朝。唐朝建立后,突厥又与唐朝为敌。公元630年唐朝在回纥等部的配合下消灭了东突厥汗国,657年消灭了西突  相似文献   

2.
(一) 铁勒稍加回顾,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国—所谓的东突厥在公元744年被本民族中的回纥部所灭,这就是所谓的回纥帝国。关于回纥《新唐书》有这样的记载:“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称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新唐书》中所说:“回纥其先匈奴也,”与“匈奴帝国崩溃以后,许多游牧国家同北亚第一个游牧帝国—匈奴融合在一起”的观点一样,不能置信。该书中谈到的高车和  相似文献   

3.
一维吾尔族是我国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一向是人才辈出、英雄辈出的民族。自公元745年(唐天宝四载)游牧在漠北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怀仁可汗击杀突厥白眉可汗后,“回纥斥地愈广,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当时的室韦,位于今黑龙江上游一带,其南即为契丹。契丹主要游牧在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一带,因而回纥汗国的东面实际是和室韦、契丹、奚相接。自755年的安史之乱以后,回纥势力更为雄张,契丹被迫依附于回鹘。所以《辽史·代卫志》称:“遥辇氏之世,受印于回鹘。至耶澜可汗请印于唐,  相似文献   

4.
一、唐朝在漠北回纥地区设立的府州隋唐时代,于北方及西域地区为患最烈的是突厥贵族的分裂活动,由于突厥族崛起后,对人数众多的铁勒族的苛重剥削,遭到铁勒各部的反抗,因而唐朝在击灭突厥贵族的分裂斗争中,始终团结以铁勒族为首的北方各族人民,采用远交近攻方法,从南北东西各方面夹击突厥贵族,不断削弱了突厥的力量。由于唐朝政府对回纥贵族的多次册封,赏赐  相似文献   

5.
吐蕃建国后陆续制定的各项制度受到突厥制度的很大影响:吐蕃王朝设立的行政建制如(ru)、职官奎本、如本和贡论、囊论、喻寒波等都是效法突厥,而非仿照唐制;吐蕃实行兵民合一,以十进制编制军队,设千户、万户,制定严刑峻法,犯罪必施以重刑,对盗窃罪按盗窃之物的数倍乃至几十倍追征等,亦是源自突厥;在苯教丧葬仪规中以羊马作为献祭品同样也和突厥有一定关系.藏族传世史籍记载吐蕃法律及事业仿效突厥、回纥确有所据.  相似文献   

6.
拔悉蜜是在突厥文化影响下迅速崛起的一支阿尔泰古代部族,其在突厥汗国日益势衰的时期,异军突起,一统阿尔泰周沿地区,为回纥汗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回纥汗国选用突厥文有多种原因,信奉萨满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回鹘改宗摩尼教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史之乱时(755—763),回纥曾派兵帮助唐朝平叛,但也有一些九姓铁勒部落参与了叛乱。可见回纥汗国(744—840)建立经历三代可汗,九姓还没有完全认同回纥汗国。本文的研究表明,762年汗国第三代统治者牟羽可汗南下中原的结果,一方面是信奉拜火并纠集突厥残余的安史叛乱被平定,一方面是对于回纥汗国族群认同有着决定意义的摩尼教高僧被请到漠北,回纥汗国族群认同的障碍终于扫除了;牟羽可汗与摩尼教的完美结合,开始了回纥族群凝聚的新的历史阶段,因而他本人被后人神话为回纥/回鹘始祖。  相似文献   

9.
隋唐时期回纥文化的几个问题李瑛国语言文字和碑文回纥汗国的通用语言是回纥语。“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①。因此,学术界共认“回纥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文”②。这种语言发展为今天的维吾尔语和西部裕固语。是维吾尔语和西部裕固语的源流之一。回纥...  相似文献   

10.
突厥人的图腾崇拜吴景山在我国古代的乌孙、铁勒、突厥、回纥、蒙古等北方诸游牧民族中间,几乎都盛行过对于“狼”图腾的崇拜。而其中尤以突厥表现得最为人们所瞩目。那么作为“狼”这种人所共知的草原害兽为什么在他们心中有如此高的地位?对于狼崇拜的信仰习俗在那些古...  相似文献   

11.
一、9世纪中回鹘西迁以前西部回鹘居住新疆的历史 “维吾尔”(Uyqhur)一词初为回纥人的自称,其意为“联合”或“协助”①,后来汉人音译为回纥或回鹘。汉文史书中的同音异译较早,《魏书》最早提出了“袁纥”(意为十姓回纥);《隋书》写作“韦纥”、“乌护”或“乌纥”;新、旧《唐书》则写作“回纥”、“回鹘”。唐贞元四年(778年)以后,历经五代及宋、辽、金等朝代,都一直称为“回鹘”;元明两代写法较多,主要有“畏吾”、“畏兀”、“畏兀儿”等。至于民族文字,最早的突厥文碑铭,如8至9世纪中所立的记东突厥汗国的《暾欲谷碑》、《阙特勒碑》、《突厥毗伽可汗碑》和回纥汗国的《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中,常有“乌护”或“回纥”与“乌护”并举之处。由于地域的不同和方言的差别,天山一带称乌护,阿尔泰山一带称乌纥,漠  相似文献   

12.
唐与突厥的和亲,同唐与吐蕃、回纥、吐谷浑、契丹、奚、南诏和亲相比,更具特色,但迄今却无专文予以论述。本文拟作全面考察,希望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李渊结交始毕可汗 隋末大乱时,东突厥在始毕可汗(609—619年)领导下已发展到顶峰时期。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都受突厥控制,中原的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等人也向突厥称臣。刘武周还将所“获隋宫人以赂突厥,始毕可汗以马报之,兵威益振”。  相似文献   

13.
我们曾经对有关武则天评价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过一点粗浅的意见,供给史学界参考。这里拟再就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国力——主要是边防能力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管见。 一 有唐一代,在周边的少数民族中,势力强大到足以与唐王朝相抗衡者,主要是突厥、吐蕃、回纥(唐德宗以后改称回鹘)与南诏。(见《新唐书》卷215上《突厥传上》) 从唐朝前期看,在这四个民族中,能够和唐王朝抗衡的力量,又只有突厥和吐蕃。因为  相似文献   

14.
突厥,是继匈奴、柔然之后十六世纪中叶在我国西北地区兴起的又一个十分强大的游牧民族。它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将近二百年的岁月里,一系列的政治、军事行动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突厥兴衰发展的历史也就一直为中外史学家所瞩目。尽管各国学者对突厥历史的研究作出了许多成绩,但是由于其本身内容的复杂性,至今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多年来关于突厥社会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争论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不同的社会性质是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具体反映,对于它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突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因而,它也  相似文献   

15.
在吐蕃攻占河陇及西域的过程中,曾与活动于这一地区的突厥、回纥等西北民族密切交往,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吸取对方民族的文化精华,客观上有益于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和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契丹的兴起与突厥的关系较为密切,突厥强大并称霸东亚时,契丹族则依附之.中原王朝强大而突厥衰落之时,契丹族就叛离突厥依附于中原王朝.契丹对突厥时而依附时而叛离,这种关系对于契丹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虽然契丹依附于突厥被迫接受其统治,但在客观上增强了契丹民族凝聚力,同时契丹主动与中原王朝接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苏吉碑》属于墓志铭类铭文,其写作体系与叶尼塞河流域黠7斯碑铭有所不同。全文采用交叉韵形式。从碑文的书写特点、语法规则以及长度来看,创作者和书写者非常了解古突厥语。《苏吉碑》第一句可译为:我为追赶药罗葛汗来到回纥之地,从所述事件推测文献的创作时间应为公元845年前后。yarγan应是后突厥核心部族三旗突厥人或鞑靼人,而不是学者们所说的黠7斯之子。文献第7、9行后半句的mar、marmna中,mar应源自叙利亚语mār,意为师傅,通常指摩尼教传播者。这也体现yarγan是摩尼教徒。文献第4、5、6行描绘yarγan的财富和家庭成员,借以炫耀自己的声名。  相似文献   

18.
作为哈萨克族起源的各部族到了公元6世纪中叶到公元8世纪的中叶经历了突厥汗的统治时期。研究突厥汗及其管理体系和习惯法对研究哈萨克族古代习惯法和法律文化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和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突厥汗国及其管理体系和习惯法。  相似文献   

19.
关于回纥改为回鹘的时间,目前有三种说法:其一说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一期发表的《试论唐代的和亲政策》一文就是这样说的。其二说是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二册187页注说:“回鹘即回纥,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更名回鹘。”其三说是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疆简史》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持这种说法。《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二册468页  相似文献   

20.
突厥作为北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它在公元六、七世纪时在欧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建立了强大的游牧政权,即突厥汗国,曾对西域的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其中突厥人"重兵死,而耻病终"的特征对突厥汗国的兴衰败亡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试从历史学、民族学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并阐释古代突厥人这种习俗所体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