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岁时广记》是宋代私撰类书中较有特色的一部书,但目前谈论它的文章尚属罕见.本文拟对此书做若干方而的探讨,舛谬之处,恭请指正.一、宋代类书与《岁时广记》.宋代官私撰类书的活动极盛,官撰类书卷帙鸿大,内容丰富,但既已编成,旋庋深宫,虽曰浩博,俗子莫睹,于是,私家编撰类书者屡出,在类书发展史上形成了私撰类书勃兴的局面,使宋代的私撰类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超过了前代.这些类书卷帙虽小,但已不囿于一般综合性类书的泛泛收辑,出现了一些与以往类书的不同特点:能够在收辑一定数量的社科资料的同时,又注意大量收辑科技方面的资料,因而宋代私撰类书已从传统的以用典使事、写诗作赋和科举考试为编  相似文献   

2.
<唐刺史考全编>是撰者对原考的一次细致、全面的补订.与原考相异之处主要在于一,调整任职时限;二,增减条目;三,增加新的资料;四,增加索引.该书不仅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而且在学术方法上表现了对前辈大师的继承与发展,堪为当代文献整理之示范.  相似文献   

3.
狄宝心 《晋阳学刊》2009,(3):122-125
遗山诗—者因版本系统不一(有蒙古中统三年严忠杰所刻张德辉类次的全集系统和蒙古至元七年所刻曹益甫搜补的诗集系统),再者因历代刊印无意讹误和有意改动,于诗稿原貌多有违离。我撰《元遗山诗集编年校注》,在这方面碰到的问题较多,现择几则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4.
黄伟宗 《学术研究》2004,(7):121-127
作者以切身经历 ,陈述了多学科学者对珠江文化深入探索的历程及其取得的进展与成果 ,同时较全面地介绍了珠江文化的概念、形态、源流、成份、特性、历史发展、学术和形象定位与系统。  相似文献   

5.
《文选旁证》一书,自清末迄今,屡有否定梁章钜自撰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其原撰者为程同文或陈寿祺。本文坚持该书仍系梁氏自撰。文中首先依据程、陈二人传记资料及其学术取向,论述二人不可能撰写此书;然后又依据该书梁氏《自序》言其幼承家传选学之语和文中多处引录其父、其叔父关于《文选》校勘训诂的条目内容等,论证该书撰者非梁章钜莫属,他人假称不得。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邓小平改革理论可以从两对源流关系来考察:其一,经典作家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思想与邓小平的改革理论的源流关系;其二,邓小平改革理论与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源流关系。认识到这两对源流关系,可以深化我们对邓小平改革理论的认识,坚定全面深化改革信心和定力。  相似文献   

7.
关于"专制"问题的讨论目前已成热点,但其中存在一个理论误区,即:在梳理西方的"东方专制主义"的理论源流并对其进行激烈批判时,回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这就导致了对该理论的源流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和切实合理的评价.以思想史与社会史的事实为依据,对西方的"东方专制主义"理论源流重新审视,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是立足于人类普遍价值的观点、"世界历史"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东方专制主义"理论的,不存在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东方专制主义"概念是依据中国政治史事实所作出的科学抽象.  相似文献   

8.
<正> 司马迁在《史记》中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和《儒林列传》,比较系统地记载了自孔子至西汉中叶的儒学兴废与发展的概况,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事迹,实际构成了一部最早的儒学史,笔者试图对其进行粗勒勾划,以期对早期儒学源流的考察与研究有所裨益。一、撰述意旨司马迁破例将孔子列入“世家”,同时作多篇儒家学者传记,以致前后连缀而成史。究其动因,前辈学者论之者颇多,毁誉兼有。誉之者基本未超出《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撰述大意,可一言以蔽之曰:崇仁厉义,尊师重道。毁之者谓其“自乱其例”①。虽各据其理,言有所中,但或失之片面,或不中肯綮,离司马迁之旨相去甚远。在此,笔者从以下三方面略论史迁尊孔及儒并为其列传成史的根本意旨。  相似文献   

9.
《高僧传》是梁释慧皎撰集的一部僧徒传记。本文对其中“黄中”、“抽舍”、“纲领”、“越逸”4词的意义和引申源流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0.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罗香林先生借主持中山图书馆之机,以数年光阴,广泛访求与收集中山先生的生平及其和革命建国有关的资料,并以其高深的史学才识,对所集资料比证归纳、覃研精思,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撰出专著《国父家世源流考》。  相似文献   

11.
《毛诗正义》撰者及编撰时间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诗正义》虽作为《诗经》注疏史上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但其撰者及编撰时间学界说法不一。本文详细考辨了《毛诗正义》的编撰、修订次数及具体时间 ,缕析了《毛诗正义》的各次参撰者 ,以期有益于对《毛诗正义》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番僧源流考》,无名氏作,后经著名藏学家吴丰培先生考证,为晚清钟方所作,“书中不著撰人姓名,然编入钟方之《藏务类函》中,当即钟方所编”。钟方本人在《驻藏须知》自序中也写道:“故将所办所为者,分类摘要,归成一书,名日《驻藏须知》,并将《番僧源流》附之后”。是书的成书时间,为晚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该书作为西藏地方的宗教史典籍,系作者根据西藏地区藏文、汉文旧档和相关调查资料写成,对西藏地方包括达赖和班禅在内的共计44位活佛的法统源流、出生地、生卒年月以及部分呼图克图的驻锡寺庙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其后并附有金瓶掣签典礼、掣签仪制图和西藏宗教节日单,对研究西藏宗教及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后汉书>和<三国志>同属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是公认的二十四史中的上乘之作.20世纪对<后汉书>和<三国志>的整理与研究,在延续前代学者对两部史书做注释、考证、校勘、补撰的工作并带有集大成之倾向的同时,还发展了对其著述思想、史学观点等的评论与阐释方面的研究,在后一个方面,尤其反映了20世纪史学研究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梁廷枏撰《海国四说》对近代中国人地球视野的展开与亚洲认识的形成作了较为明晰的记载,且实录清代中国与周边国家朝贡贸易源流,为今日东亚贸易区以至东亚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历史资料,而解读该书体现的朝贡理念,也给予新时期思想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唐代墓志拥有史料性与文学性的双重属性,对唐代墓志的文学研究应该加强。从撰写者视角来研究唐代墓志,可以发现志文和铭文由不同作者分撰的特殊现象。从实际功用来看,志铭分撰凸显了时人对铭之功用的看重;从文体分野来看,志铭分撰凸显了时人对诗歌这种文体的高度认同。志铭分撰对于传世诗文别集中单独出现志文或铭文的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思路,也向我们揭示了唐代墓志发展的实际情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丛编》是国家“七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由吕大吉、何耀华、倪为国负责总编,全国有五十余位长期研究该民族文化、历史与宗教的宗教学专家和民族学专家参加协作,分任各分卷主编。该《丛编》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整理,全面系统地收集了中国各民族迄今所发现的有关原始宗教的原始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实地调查报告和有关论著中具有资料价值者,以民族为单元分卷编辑集成。除各民族分卷外,还有《考古分卷》和《古代文献分卷》。本文系统、全面地评述了宗教、宗教学产生和发展的源流及各学派的主要观点,近百年来中国对原始宗教研究的状况及缺项,概述了正在着手进行的这一带有抢救性的文化学术工程之体系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戊戌政变以后,康梁俱出游国外,撰有以游记为名之日记。南海日记,颜名《欧洲十一国游记》,经编定者,有意、瑞士、奥地利、法、匈、德、丹麦、瑞典、比利时、荷兰、英国等十一国所记,惟印行不全。康氏弟子蒋贵麟辑印《康南海先生游记汇编》,纂补较全,足资循览。据其《导言》所叙,知康自出亡后,漫游十六载,足涉卅一国。  相似文献   

18.
《论语·先进》“异乎三子者之撰”中“撰”字的训释,由来各异。郑玄释为“善”;孔安国释为“才具”(王力《古代汉语》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撰,述”。这三种有代表性的诠释,皆值得商榷:“善”作为道德观念,在这里不应有“异”可言,且说“不同于……之善”,也不合语法逻辑。故郑说失之。通观前文,“三子者之撰”实指三子之志向(杨伯峻《论语译注》即主此说),并非其才具。所以训“撰”以“才具”颇嫌牵强。朱东润训撰以述,殊不知“撰”单用当“述”讲是用于“属辞纪事”的(先秦尚无此用例),即从手写而非从口说的,所以其解亦难成立。  相似文献   

19.
客家是世界上最大民族——汉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客家文化,特别是客家歌谣在国内国际都是比较有影响的。对客家的全面研究,是一个国际性的课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它对于全面了解汉族支系——客家生存发展的历史及文化演变的轨迹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了解整个人类文明进程和拓展人类学的研究广度深度都是必不可少的。对客家的源流、迁徙及历史演变,前人曾有专著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探究。但是,对客家  相似文献   

20.
黄丽婧 《江淮论坛》2012,(4):177-183
《唐会要》是我们全面了解唐代典章制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学界一般都认识到通行本(即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或出自殿本的排印本、点校本)《唐会要》卷七至卷十,是后人所补,非其原本。然而采用史源学、版本学、校勘学以及避讳学的方法,考察《唐会要》阙卷文字来源,亦可证明卷九二之“内外官职田”类及卷九三所采文字与明本《册府元龟》一致,而与宋本《册府元龟》有异,当是抄撮明本《册府元龟》,卷九四则全抄录《通鉴纲目》。由于其补作方式与卷七至卷十迥然不同,而与原本他卷没有任何差异,后人多受其欺,故视之为伪撰。今人利用《唐会要》须谨慎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