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由楚竹书孔子论诗来看,过去人们关于《诗经》的一些争议和疑议可以得到澄清。孔子只按风雅颂来讲授诗的思想内容,而未言及赋比兴,可见赋比兴并非诗之“异体”;关于雅命名之意义的说法中,《毛诗序》讲的合于编诗古义;竹书证明,司马迁关于孔子整理诗的说法是可信的,《毛诗序》与司马迁关于孔子编诗之义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和司马迁虽深受时代风云感召,以理性的自觉审视神话的荒怪,但二人的神话思想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孔子对神话的态度终究如他身处的时代一样徬徨和迷茫.司马迁远较孔子深邃,对荒诞不经之说斥之虚妄,但对包孕深刻历史底蕴的神话却能洞察其中闪射的历史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张祖仁 《山西老年》2008,(11):31-3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是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集大成者,汉太史公司马迁赞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可谓至圣矣!"因此,孔子被誉为世界文化巨人名副其实。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仁政德治,在思想上强调一种"无过之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相似文献   

4.
张志和 《南都学坛》2001,21(1):65-68
《史记·孔子世家》首先提出孔子删诗之说,其说在汉魏六朝以前无疑问,到唐代孔颖达首先提出异议。嗣后,主删诗说与非删诗说便成为孔子与《诗经》研究中的聚讼之一,对先秦典籍中诗的流传与使用以及古代的所谓“采诗”、“献诗”之说进行分析,考察孔子与诗的关系,可知司马迁所言的“古者诗三千余篇,乃至孔子,去其重……”这个“三千”是概略言诗歌之多,不是指孔子之世有现成的诗三千。非删诗说和主删诗说的错误都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否具有鬼神崇拜观念 ,是颇有争议的问题。学界普遍认为 ,孔子在这方面已完全“净化” ,是春秋时期理性唯物主义者的代表。笔者以为此说不妥。本文试图将孔子思想置入周代文化背景中对其鬼神观进行重新考察 ,并肯定了孔子是具有鬼神崇拜观念的。  相似文献   

6.
朱金发 《南都学坛》2011,31(2):78-81
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到宋代形成学术讨论的焦点。结合司马迁提出这个问题的学术思想背景及其观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司马迁是在他父亲说法基础上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他父亲观点的发展,是一种附会的说法。司马迁认为孔子删述六经是承传先王道统,是为后代立法的盛举,自己的修撰史书也是同类性质的行为。他提出这一观点,目的是为修撰《史记》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将既非诸侯,也非有特殊功勋的孔子列为世家,除了因为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之外,还在于司马迁对孔子的个人认同。本文以此为据,从五个方面分析孔子被列为世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孔子世家》对神话材料的处理看司马迁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对神话的态度如他所身处的时代一样是矛盾和困惑的,后儒将其彻底理性化的倾向是不真实的.<孔子世家>采<国语·鲁语>孔子答疑论古的神话材料入史,是对孔子神话思想的真实反映,是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深刻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是否含有人权思想存在两种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孔子具有人权思想,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孔子根本不可能具有人权思想。笔者认为,孔子在保障君权、宗法等级的前提下关注到人们的生活、教育及安全,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带有人权色彩的观点如“爱人”等,但和人权思想相比是不彻底不完全的,也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相似文献   

10.
孔子说“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东方论坛》2004,(4):25-27
汉代以来,学界对<论语·公冶长>第21章中宁武子之"愚"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佯愚论"和"真愚论"两大类.正确理解此"愚"字的内涵,是正确理解孔子思想的一个关键.综观<论语>中,孔子六次以"愚"论人的事例,"愚"有三层内涵:一是不知权变之真愚;二是权诈;三是权变.宁武子之"愚"属第三种.孔子对宁武子之"愚"的赞美,体现了孔子的经权观,这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1.
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语录文献,开始编纂于七十子"祭祀"孔子的严肃活动,祭祀活动产生了第一批孔子语录文献。"祭如在"是孔子及七十子所追求的祭祀境界,斋戒过程和祭祀进行中要求七十子必须追忆孔子生前的言语笑貌。当这种祭祀活动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产生孔子格言体语录。用尸制度要求由孔家的孙辈来充当孔子,目的在于重演孔子生前的种种情状;祭祀过程中所要求的表情及动作行为,必然产生叙述性文字。七十子的祭祀行为,产生了最初的《论语》类孔子语录文献。  相似文献   

12.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10,30(2):48-53
《野叟曝言》写文素臣身世、禀赋、名字等均有取于孔子,其形象设定为全书描写"素臣是孔子"的基础。"素臣是孔子"一是表明这一形象的塑造虽不免作者自身的影子与幻想在,但总体上是就孔子与孔子之道所作的演义;二是本书所写是就孔子当时作为素王不得行其道的翻案文章,乃为圣人得时有位平治天下的想象之辞,是清中叶世衰而又理学泛滥的产物;三是秦汉以降,孔子形象便不时以各种形式与面目入于小说,但以如此规模大书,写唯一中心人物而公然模拟影射于孔子,仅《野叟曝言》一书而已,从而这一人物形象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3.
孔子和孟子在道德起源、理想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修养等方面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说,孔子的道德学说为孟子的道德学说的阐发提供了理论原型,而孟子的道德学说则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孔子的道德学说。两者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儒家道德学说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4.
"子不语怪、力、乱、神"反映了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春秋时是我国文化史的轴心时代,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一个无神论思潮已经形成.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以鲜明的人文性与现实性特立于学术思想之前沿,孔子已具有鲜明的无神论倾向.但孔子推崇周礼,而丧祭之礼产生于对鬼神信仰的基础上,故孔子只能以"不语"怀疑之.  相似文献   

15.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学人论孔子人性思想,多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作为代表。其实,根据孔子实质的人性论,他的人性思想远比这丰富、深刻而系统。孔子将人纳入理性考察范围,结合文明史情况,将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主要内涵是以“仁”、“礼”等为中心的德性,性近习远的现实人性被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而变化,从而确立其在人性内涵中的真正地位;他认定、推重的人性是人性中善的内涵,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克己等修养,化不良的现实人性为善的人性。所以,孔子的人性论是倾向于人性善说的;这成为后儒所谓“孔孟之道”的人性论基础。孔子的人性论,还存在着可以和马克思人性论相沟通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为人类普世价值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被中国人尊奉为先师的孔子,一生具有奋斗激情,不断进步;热爱教育事业,愉快从教;富有爱心,关心弟子;有科学精神,与迷信绝缘;而这些特点正是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素质。因此,孔子的先师形象仍是当代教师接受教育所需要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9.
"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子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一个命题。孔子的人性观是现实的、具体的;是其制定道德教育内容的出发点,是选择道德教育方法与原则的根据,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着落点。  相似文献   

20.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孝的观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论述了关于孝的思想,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善解父母谓之孝、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等思想。而且给予孝很高的价值定位,认为孝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尽忠之始。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唤醒当代人行孝的紧迫感和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孝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