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以来,由于战略利益的驱使,美国选择日本作为远东的核心盟国。冷战后,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在对华政策层面,美日两国对中国都采取了政经分离的两面性政策,但在具体举措上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在保持其对华原则分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将中国纳入其中的“利益攸关者”政策。日本则在美日同盟关系的框架内,强化了对华政策,安倍新首相则提出了“战略互惠”的中日关系的架构。基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利益需要,今后应加强中、美、日之间的战略对话,推动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对日本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逆流”是战后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发生既是美国占领政策变化的结果,也是日本保守政治家对战后日本政治、社会发展的现实积极把握与参与的结果,体现了日本政治保守主义的传统。“逆流”客观上符合了战后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对于促进战后日本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 ,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 ,以至于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日本文化模式的价值精神赋予了日本特定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 ,他们共同影响着日本的外交。本文对战后日美关系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浅显的尝试性的分析 ,集中阐述了美军占领时期日本的“无常”表现、提升“自主”权益中的日本富国意识因素、维持日美“基轴”关系与对美“说不”及其文化动因等  相似文献   

4.
美国占领政策的转变与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刘晓莉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其推行侵略战争,靠掠夺邻国发展经济的政策,在二战中遭到惨败。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经济濒临崩溃。然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却出现了“奇迹”,仅仅用了大约...  相似文献   

5.
美国政府从1944年初开始制定战后对日政策,约瑟夫.格鲁作为一个知日派外交家全程参与其中。格鲁认为,天皇是日本与未来占领当局合作的关键人物,而从长远看,日本将会发展出一种更为现代、民主的君主立宪体制。格鲁为实现自己的想法而积极活动,在战后日本是否保留天皇制这一问题上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虽然他的意见并未被完全采纳,但他的基本思想在战后美国对日政策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6.
日美同盟关系的维持与发展是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尤其是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战后日本安全防卫的根本保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美同盟关系也在不断更新内涵和调整功能。2001年“9·11”事件后日美同盟关系的重新调整,既是对1951年日美安保条约签署以来历次调整的继续,更是对过去的超越;既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重新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客观体现,又是日本借机实现国家利益的主观诉求。日美同盟关系的调整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日本“战后改革”中进行整肃的过程,论述了它的性质、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文章指出:这场整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美国占领当局发动和领导的、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大规模清洗运动,它在日本“战后改革”中占有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8.
日本战后始终存在一个图谋发展军事大国的右翼势力集团,尽管不同时期其主张和行为有所变化,但目标是明确的:通过制定“有事法制”相关法案来完成日本军事大国化、自卫队国家化,以达到最终彻底修改和否定战后和平宪法之目的,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日本受美国控制,法制上受和平宪法制约的“不独立”、“不自由”的从属地位,追求与欧盟及世界其它大国的同等的“普通国家”地位。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日本军事战略调整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对“普通国家”地位的追求成为日本国内政治的主题。日本通过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强化日美同盟、加强自主防卫力量建设三个路径,对军事战略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自卫队在军事行动方面的限制大为削弱。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先发制人”已成为日本事实上的军事战略,日本的军事大国化进程正在加速。  相似文献   

10.
战后天皇裕仁的合法存在,是日本保守势力得以长期把持政局、据以重建日本的政治基础和军国主义浊潮泛滥的思想渊源。 美国改变《开罗宣言》的立场,先点化后接受日本有条件投降,缘于《雅尔塔协定》后美苏战后利益的尖锐对立。因此,美国确立独家占领并扶植日本成为冷战时期亚太地区反苏遏共桥头堡的既定政策,构成了日本“战后军国主义现象”嬗变成因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1.
美日“蜜月”的表现是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呵护;日本对美国亚太经济政策的追随;合谋共享东亚市场;双边关系上的互利互让。“蜜月”的原因为“城下之盟”的结果;战略上的互需;经济上强烈的互补性。“蜜月”的特点是深浓的政治、军事色彩和地位的不平等性。  相似文献   

12.
战后世界经济多极化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美国地位相对下降、日本地位相对上升。在多极化格局中各占一极的美日两国经济地位的反向变化与各自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无关系。立足于总量、偏重于需求,以“反危机”为目标,以“赤字财政”并辅以金融政策为手段、应急色彩较浓的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长期导向和系统效应,导致了战后美国经济的先兴后衰。日本以产业规划—产业培育—产业调整为主线,注重强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产业政策的实施运用体现出其宏观经济政策的特色,并导致了日本经济“后来居上”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战后世界经济多极化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美国地位相对下降、日本地位相对上升。在多极化格局中各占一极的美日两国经济地位的反向变化与各自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无关系。立足于总量、偏重于需求,以“反危机”为目标,以“赤字财政”并辅以金融政策为手段、应急色彩较浓的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长期导向和系统效应,导致了战后美国经济的先兴后衰。日本以产业规划—产业培育—产业调整为主线,注重强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产业政策的实施运用体现出其宏观经济政策的特色,并导致了日本经济“后来居上”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特殊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上 ,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 ,以化解银行不良资产 ,其中最成功的首推美国的RTC。日本也建立了美国模式的“日本版 RTC”。我国自 1 999年起陆续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但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 ,与美、日相比 ,有许多差异性。从我国不良资产的成因、财政实力、资本市场与法律状况等方面入手 ,分析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特殊性 ,从而认识到 :美国的 RTC和“日本版 RTC”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战后 ,美国从切身利益出发 ,在实施对日占领过程中保留了天皇制。其原因既有美国对日本国情的深刻理解和客观判断 ,也有国际形势变化的重要影响。与历史上的天皇制相比 ,现代天皇制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民主性 ,它对战后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据日美双方2015年4月公布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日美同盟将发生质变:由防御/威慑性同盟转变为威慑/进攻性同盟,由"区域性同盟"转变为"全球性同盟",由日美双边同盟转变为"日十美+X"同盟。日美同盟的质变是在国际格局调整背景下,日美双方各取所需的结果。美国试图通过推动同盟质变来护持霸权,更有效地应对中国崛起。日本期待通过同盟关系的调整,倒逼日本国内摆脱"战后体制"的政治和立法进程,"建设强大的日本",最终达成摆脱"战后体制"的战略目标。日美同盟的质变将给全球格局的调整、亚太地区的安全态势、日美同盟本身、日美两国及中国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日本的心理战略计划项目初探(1951-1960)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美国实施对日军事占领时起,美国对日政策中就包含有利用心理战术引导日本亲西方化的成分.随着冷战形势深化,杜鲁门政府的全球心理战略逐渐成型,并于1953年确立了第一个"对日心理战略计划项目".根据此项计划,美国在日本实施了种种隐蔽的、以抵消共产主义影响为目的的心理宣传计划,充分暴露出美国政府为实现目的不惜使用文化渗透、心理干预等阴暗手段的政策实质.  相似文献   

18.
1947-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战结束后 ,美苏冷战加剧 ,美国对日政策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由原来“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为中心的改革”转变为“积极扶植日本复兴” ,而 1947— 1948年是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关键时期。冷战与美国对日主导思想的变化、日本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美国国内因素等三方面因素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它确立了美日冷战盟友关系 ,对美、日国内政治以及中国的内战形势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战后初期,美苏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围绕如何处置战败的日本问题进行了尖锐对抗和激烈的斗争。美国试图单独占领日本,苏联力求扩大对日本本土的占领管理权,随着美苏关系的日益紧张,双方在对日媾和问题上对立冲突加剧。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日本借助国际、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谋求建设“正常国家”。文章认为日本走向“正常国家”不可避免,同时因经济颓势的影响、政治上过分倚重美国、缺乏承担国际责任的正常气度以及与邻国关系不睦,使得日本在走向“正常国家”的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理性分析与日本谋求“正常国家”相关联的其他问题,以保障我们在对日外交中能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