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中的孙中山与日本明治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其思想理念博采众长,“取法乎上’,其对日本明治维新迈上近代化的变革大为推崇,在其追求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及其实践中,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作为其改革近代中国现状努力的一种借鉴,影响巨大,可以说孙中山先生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和实践,在很多地方都留有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缘上一衣带水,文化上交光互影,形成了一个历久不衰的东亚文化圈落。在悠远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都曾如饥似渴地咀嚼过、吸取过对方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民族的学养,改造自己的国家。研究古代史的学者多瞩目日本遣隋使、遣唐使为扶桑带去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对大化革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近代史的学者则青眼相看西方文化通过日本传入中土,对戊戌维新、辛亥革命起过直接的催化作用。然而大千世界并非如此绝对化,譬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提出过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方案,但明治维新的启蒙思想家吉田松阴改造日本的初衷,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不少启示的。  相似文献   

3.
近代化,一般说是指资本主义化的过程,即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从产生到发展直至确立的过程。日本近代化的时间,从广义上说,自明治维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狭义上说,自明治维新到明治三、四十年间,资本主义基本确立止。日本近代化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的近代化,这主要表现在生产与流通领域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的日本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有为的日本观臧世俊康有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他青年时代就关注日本的明治维新,认真搜集日文书籍。甲午战争之后,他更加注重对日本的研究,并毅然提出“以强敌为师”,推动了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他又亡命东流,得以亲眼目睹日本的状况。本文拟就康...  相似文献   

5.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中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从未真正夺取过政权。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国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决心与勇气去改变现存的体制,从根本上学习西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予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中国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人虽然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但疏于政务,缺少谋略。日本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是日本的下级武士;中国维新派主要是从官僚和知识分子中寻求支持。明治维新时期,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戊戌变法时中国是列强在远东争夺的主要目标,不可能真正独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与康有为近代化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与康有为近代化观的演变吴乃华甲午战争是康有为近代化观的转折点,它使康有为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此前的近代化。在中日对比的基础上,康有为提出了变政的主张,他融中学西学、民主民本为一体,创立了一种新的近代化观。这一思想缩短了中国与世界进步潮流的...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寄生地主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作用的评价是:它的存在,在明治维新前为幕藩领主制的瓦解因素,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而明治维新后,其作为封建制度的残余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质诸史实,则寄生地主的兴衰,是与日本近代化基本同步的。尤其明治维新后,它的存在和发展大大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是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才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阻碍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8.
中国不仅在明清时代向日本传播西学,促进日本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且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地向日本传播近代欧美科学文化、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和我国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些新知识、新思想大大促进了日本近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开国倒幕和明治维新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日本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青岛康有为研究会、青岛社科院、青岛社联主办的“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7月23日至25日在青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大专院校和社会科学院的康有为研究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及康有为研究的现状与走势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 ,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以侵略朝鲜、中国为国策 ,整军经武 ,蓄意发动战争 ,李鸿章对此估计不足 ,被日本拖入战争陷阱 ,这是他的第一大错误。日本大举进攻之后 ,李鸿章一直认为中国的财力、兵力都难以持久抗敌 ,寄希望于英、俄等国的调停 ,这是他的第二大错误。李鸿章认为 ,中国战败是由于军备不如日本 ;其实从根本上说 ,是由于中国、朝鲜近代化的步伐太慢 ,远远落后于日本所致。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马洪林近十余年来,对康有为的研究与评论,成为史学界的一大热点,康有为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重新被中国学术界所承认。1996年7月23日至25日,由青岛康有为研究会、青岛社会科学院和青岛社会科学联合会召开的“康有为与中国近...  相似文献   

12.
家族制度与日本的近代化李卓明治以来,家族制度不仅是日本重要的道德问题,也是重要的法律问题及重要的政治问题。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尽管在科学、技术、经济等方面都渐渐实现了“近代化”,但在社会方面的“近代化”却远远落在后面,传统的、封建的家族制度及由此派生出...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近代史上,康有为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他在十九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作为维新派的主要领袖,他是戊戌维新的实际领导人。在康有为的一生中,戊戌维新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高峰,对历史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这是他一生中的主流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应该是评价他历史地位的主要依据。 本文拟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浅述戊戌维新时期的康有为。  相似文献   

14.
百年前康、梁的戊戌维新是继洋务自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而深入的尝试。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通过新旧势力的努胁,逐步而稳健地达成体制的转换,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无奈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口便被顽固势力扼杀手摇篮之中,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这场变法的失败,不能不令当时及以后的很多中国有识之士为之扼腕痛惜。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会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是否象日本那样,具备了走渐进改良的现代化道路之条件?所有这些,一直成为研究…  相似文献   

15.
日本教育的近代化普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被公认为近代日本迅速崛起的基本原因之一。明治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是教育改革乃至整个“明治维新”最终成功的重要前提。他们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他们所尝试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我们的先人在清朝末年未能科学地加以总结和记取。  相似文献   

16.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经济领域迅达实现了近代化,但是社会改革却明显滞后。近代日本的家族制度基本上继承了封建传统,在近代化过程中影响甚广。它在政治上助长了天皇专制主义,家族制度的延伸与扩大,导致日本特有的国家主义泛滥成灾,在经济上造成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畸形发展,是滋生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土壤。因此,对家族制度进行改革,是战后民主改革的重要任务。通过战后民主改革和新瓦法的制定,废除了封建家族制度,否定了“家”对个人的合法控制,使家庭逐渐向民主化转变,自幕府时代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迅速瓦解,从而痛苦而又艰难地完成了本来在明治维新时就应该完成的社会近代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戊戌密谋史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欲扫除变法障碍,曾策划捕杀慈禧.慈禧先发制人,囚光绪帝,杀六君子,并宣告维新派为“逆谋”.而康有为和梁启超为免授人以柄,始终矢口否认,讳莫如深.近年来,随着一些重要史料的面世,密谋真相已渐露端倪.但论者一般仍认为康有为原主张和平变革,策划密谋是在慈禧将要发动政变的紧急关头不得已之举.事实是否如此,有必要就现有资料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杨华 《东岳论丛》2012,(11):150-153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第一人.1877-1882年,黄遵宪出使日本,先后撰写了《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日本的情况,特别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对明治维新的起因、经过、后果、影响叙述得尤为翔实.黄遵宪的日本研究,最早总结了明治维新经验,重点介绍日本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戊戌变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中国人的世界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在汉字文化圈内的中日两国,以汉字为媒介,近两千年间展开了颇有广度和深度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但又有其基本走势,即从文化高势位地区流向文化低势位地区,文化高势位地区扮演老师角色。中日两国因在历史进程中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时期“师生关系”有所置换。概言之,中日之间汉字及汉字文化的交流,古代主要是从先进的中国流向日本,中国创制的汉字及汉字文化长期、大规模传播东瀛,中国是老师,日本是虚心受教的学生;时至近代,日本成为非欧美国家中率先走出中世纪的先进国,中国在追踪日本近代化经验时,大量接受明治维新后日本创制的反映西学内容的汉字新语汇,中日之间文字交流的基本流向发生了逆转。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动日甚一日,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洋务新政在近代化方面虽颇多建树,但终未能转弱为强,反被近代化同时起步的东邻小国日本打得惨败,表明“中体西用”的理论不再适用。在这亟需变革又缺少指导思想的时候,康有为提出了以变政为核心的维新思想,指出了中国近代化的方向。他的托古仿洋的论证方式,也为当时沉闷的中国思想界注入了一些新鲜的空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