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7 毫秒
1.
中国拥有令西方人钦佩的古代文明,西方人把中国与西方对“帝国”的不同概念相混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对中国文明产生了敬畏,甚至畏惧,但事实上中国向来不具有侵略性。明清期间,西方社会的发展与中国文明的相对滞后使中国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中国人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80年代对自身文化与文明进行了批判。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但值得中国注意的是,实现国家富强必须与发展民族文化并重。  相似文献   

2.
19世纪30年代以来,一拙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将西方保险思想引入中国并试办民族保险企业.至20世纪初,现代保险思想巳渗入国人的意识之中.这些有识之士的努力,对中国民族保险业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助产和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9世纪40—70年代是中西方交往中“华夷观”的剧烈冲突时期,也是其转变的关键时期。以19世纪60年代为界限,之前国人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标准来观察和衡量西方;60年代以后,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加之出洋华人的理性观察,接受了西学的士人开始客观理性看待西方伦理道德观念,对西方伦理道德观念也不再视作“洪水猛兽”。“鬼子大人”这一称呼诠释了当时中国人心目中双方伦理道德观念的“夷”与“华”的具象,即西方文化有别于中国文化,但是有些方面则被中国人认可和接纳。  相似文献   

4.
陈鲁民 《中华魂》2012,(9):30-31
20年前的12月4日,中国第一台大容量程控数字交换机HJD04机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将瓜分中国程控交换机市场的"七国八制"赶出中国,为国家节约了数千亿美元,带动了我国信息产业的群体突破,被国人誉为"争气机"。光阴荏苒,当年的总设计师、如今的中国工程院院  相似文献   

5.
自由在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中一直被视为一个否定、消极的概念而始终得不到肯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自由与礼教文明牢牢的捆绑在一起,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接触到西方政治文明时,自由才逐渐被当作一种肯定性的精神价值为国人所关注。自由在中国传统思想里经历了被否定--被认可--被呼唤--被误解的艰难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国人思维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同步的,即使到现在,我们对自由的理解仍需要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6.
左藤晃一是双脚踏在日本本土文化的延长线上,继田中一光等老一代平面设计师之后走上国际设计舞台的新一代平面设计师,他不但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民族风格,还将这种风格更近一步地推向完美和充实,提炼了日本文化中最精要的精神内涵。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工业化高速发展,使得大批的各具特性的新素材诞生,素材的特性对艺术造型来说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服装文化是西方文化为主流的文化,西方一些著名的服装设计师、服装理论家、美学家等共同构筑的以西方为代表的服装文化理论体系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而在有着千年文化的东方古国———中国,最具代表且流传至今的传统民族服饰当属旗袍。我们认为,旗袍虽经过数百年的洗礼,依然绚烂绽放,占领现代服装设计的一席之地,绝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20世纪音乐是西方古典音乐大树上的一个特殊的枝干,它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也是人们不断地追求"新音响"的产物.对20世纪和声技法的产生和发展,很多作曲家们的看法都是不同的,并形成了两个"派别",即,鼓励派与反对派,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认为无关紧要.但不论怎样,它无法阻挡地影响着我国音乐的发展.而对于中国,在音乐文化方面如何选择其发展的方向是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此文中从哲学、美学以及文化角度出发论述西方20世纪和声及其对我国音乐创作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曹禺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存在现代主义的元素,表现为对经验主义和表现主义两种西方美学思想的借鉴。这种借鉴是以曹禺的诗人气质和中国文化的诗性品格为基础的,剧作呈现为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形态的一种缩影。与此同时,其“诗化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既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诗学文化传统中的内化,也是中国现代话剧从20世纪20年代的表现主义到40年代的现实主义审美范式转型中的过渡,在整个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话剧史中有其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否具有商品属性?是否能被看做一种商品?这是中国新闻理论界多次讨论的一个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学术史回顾,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新闻理论的发展。通过梳理改革开放前国人对此问题态度的演变,发现报纸经营活动在中国古已有之,而近代报纸经营思想萌生于维新派的报刊宣传实践中;至民初,随着西方新闻商品化理论的传入,国人逐渐接受了这一思想;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由于政治态度的分野而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1949年以后,王中提出了"报纸商品性"的观点,但由于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这种观点遭到了一致的批判。这种变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基本属性是一场表演,是一场以民族为主题的表演.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最具表征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之一,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被选择和改写,一方面是基于舞台服饰的特殊要求,另一方面,也通过服饰进行了民族叙事,实现了民族想象、建构仪式和融合民族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方兴未艾,后现代性就粉墨登场,宏观上使中国文化的语义场呈现出多维并存、竞相博弈的奇异景观,衍生出文化选择、文化认同上的困境;微观上带来了文化个性缺失、文化支撑力弱化、文化虚无主义泛滥等病症。要走出这些困境,我国的当代文化建设应站在宽容"他者"文化的立场上,本着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精神,提升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推动文化对话模式的转换,并展开对文化内容的透彻反思。  相似文献   

13.
大众服饰文化以其自然性、直观性、务实性等特点,渗透到普通大众的生活领域和精神世界,使服饰文化的共享性得到了实现。具有批量特征物化生产的服饰文化,通过图像化、欲望化法则营造了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平面化的服饰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文化安全与文化应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中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作为国家安全的一环倍受人们关注。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我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来维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5.
继承与发展、碰撞与融合——辽宁省满族民间服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辽宁省满族聚居的8个满族自治县的调查,了解和分析满族民间服饰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现状,探讨民族服饰在当下社会如何同主流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欲寻找出一条适合民族服饰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发展、社会整合和文化创新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先进文化的大量涌入,对我国传统的文化产生了双重效应。以跨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新一轮国家软实力的竞争,逐渐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为了使我国在新一轮的世界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必然要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文化生态建设不仅符合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为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古代服饰风貌、服饰观、服饰礼仪制度等都有轨迹可寻。对服饰成语的研究是探寻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可靠途径和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系统地评述了胡适关于文明内涵的界定和中西近代民族文化意识的比较,进一步阐述胡适建立在比较、反省基础上的再造中国现代文明的思想,指出这是一种开放的、主动汇入世界现代文明潮流的有效途径。因此,胡适文明观在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仍不失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文化艺术上的交流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浪潮:魏晋隋唐时期的“梵学东渐”、明末清初的“中学西传”和晚清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从广度和深度上看,明清以后的两次文化艺术上的中西交流影响甚为深远。从两次“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主体方向上来看,前者是主动的吸取(梵学),而后者则是被动的接受。这主要是当时的国力使然。如何在明清以来的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背景下构建现代艺术。文章认为,在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时期,面对西方文化艺术上的强大的攻势.中国的艺术必须在坚持民族性传统的前提下,以融合中西为途径。努力摆脱“西方中心主义”观念下的边缘化倾向,从而在走出“跟世界接轨”的误区后真正实现艺术上的现代化构建。  相似文献   

20.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即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特性,是东方文化之瑰宝。武术进军2008年奥运会,标志着武术的全球化走向。为使武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需要对武术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并且与奥林匹克运动进行比较,寻找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