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社会的冬学主要是在农村进行识字教育与思想启蒙。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希望通过多种渠道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故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因此,冬学不再是单一的文化教育,其更加注重农业技术的普及教育,把培养农民正确的生产观、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冬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具体实践中则是通过新技术替代传统生产方式,进而实现对农民传统思想观念的改造。1950年代开展的以思想教育与农业生产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冬学为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农村社会改造提供了技术—思想—社会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期,在政府主导下,北京社会教育逐渐兴起。政府的主要举措有:明确社会教育性质及提出实施社会教育规划,成立管理通俗教育的相关机构,明确通俗教育的教育经费,采取措施保障通俗教育顺利进行等。当时,北京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通过学校式社教机构和社会式社教机构来完成的。学校式社教机构包括公众补习学校、露天学校、贫儿半日学校和注音字母传习所;社会式社教机构主要有通俗教育讲演所、阅报处、图书馆和公园。这些社会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种社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北京普通市民的智识水平,改变了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丰富了北京市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东北地区的冬学运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冬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教育广大农民的有效手段之一。建国初期,为了改变东北地区广大农民文化水平总体上不高的状况,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组织下,在广大农民的广泛参与下,东北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冬学运动。冬学运动提高了东北地区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促进了生产和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树立了社会主义新风尚。  相似文献   

4.
形成于传统社会的民间文化与传统乡村社会环境相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教育水平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民间传统文化所位育的乡村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在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中,一些民间文化传统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民间文化在变迁中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正确对待民间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华魂》2013,(4):55-55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共产党农村政策的变化,农民身份发生了四次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身份是翻身农民。主要表现在:这种身份主体是被动分化、组合形成的利益主体;是被动教育下形成的文化状态;是户籍制度下的被动束缚状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南的农民、农民工的访问及对河南农村的实地考查,笔者对河南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紧迫性有一定的了解,进而提出关于河南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进一步加大投入是河南新农村建设的保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地权不受侵犯;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农民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进一步推进河南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务工成本,鼓励农民成为城市人;制定《河南农民村民自治法》,保权农民的正当权益;在河南农村成立村民互助联合会,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农民情感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将“城乡兼顾”作为处理城乡关系的基本原则,全面统筹城乡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安定城乡局面、恢复城乡经济的方针政策。通过土地改革、政策扶持、生产技术革新推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缩小了城乡物质差距;利用农村合作组织、农民的非农化转移与医疗救济等手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初步健全了城乡组织机制与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农民文化教育水平,改造与重建了农村社会风尚,消除了城乡融合发展观念差异。这些举措不仅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和人民政权的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借鉴经验和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心问题.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工作的百年历史过程相对应,中国乡村政治文化也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文化到社会主义乡村政治文化的演进,中国农民的政治价值观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党通过对广大农民群众传授文化知识,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政策,帮助农民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和培养权利意识,总体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化成为中国乡村政治文化的最主要特征,以乡村精英为主要载体的政治文化与之形成互动,成为党在乡村推进基层民主选举进而构建民主的政治文化的工作依据.可见,探究党领导中国乡村政治文化演进轨迹与规律,对构建新时代中国乡村政治文化、助力乡村现代治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刘杰 《南都学坛》2011,31(6):133-134
具有现代意义的河南高等音乐教育脱胎于旧式书院教育,新中国成立前,以民间办学的形式曲折发展,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河南高等音乐教育建设积累了一定的师资力量。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是河南省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机遇,虽然几经坎坷,但终成今日欣欣向荣之势。觅迹寻踪,回顾历史,梳理尘封的发展印记,对河南省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给农民带来了看得到的经济利益;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提高民众的民主觉悟和政治参与水平;发展社会教育,提高民众的思想文化水平。由此,中国共产党有效地动员了民众并控制了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在对社会成员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存在着问题与失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对社会成员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亟待求新求变。  相似文献   

12.
1925年,是河南的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大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河南的工人阶级组织成立了河南全省总工会,举行了数次具有全国影响的大罢工;河南农村的广大农民也开始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行列中;而河南各阶层人民开展的反帝政治活动,更是迅猛异常,给予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这些革命运动,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  相似文献   

13.
两种经济体制下中国犯罪状况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树华 《南都学坛》2003,23(5):74-81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犯罪现象随着国家政治与经济的变化,时落时涨,前后形成了五次犯罪高峰。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犯罪高峰;196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犯罪高峰;1979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犯罪高峰;198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次犯罪高峰;199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五次犯罪高峰。分析造成这五次犯罪高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总结治理的成功经验,采取建立“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措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4.
到目前为止,关于西藏教育史的主流观点将西藏教育的历史限制在体制性教育的狭隘领域内,丧失了历史人类学所追求的他者的立场,使得西藏教育史成为庸俗进化论的注解。文章认为,在教育史上还存在另一种为学者所忽视的小区性社会教育;这种教育使体制性教育得以成立;通过援引卡尔.波拉尼的实质性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文章认为小区性社会教育的特点在于它的社会和文化嵌刻性。文章从一个藏族小区的现代教育发展历程着手,考察小区性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于它承载着藏文化的基本信息;同时指出,现代性学校教育在西藏的扩展是和西藏传统的体制性教育——寺院教育并存并且动态互动、互补的;寺院教育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他者,其优越性至今未被超越。然而二者都需要以小区性社会教育作为存在的基础和在历史的进程中作为互相转换的中介。从个体的竞争力上说,我们很难判然断定体制性教育优于小区性社会教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发展体制性教育,我们必须培育作为其基础的社会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强大优势.新中国成立前,党史学习教育初步开展.新中国成立后到党的十八大期间,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全面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勾勒出三维立体的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图景,并在全党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集中性党史学习教育.在科学把握党史学习教育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总结出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经验,即坚持党史学习与理论教育相结合以增强全党理论水平,坚持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等相结合以增强全党大历史观,坚持学习党史与巩固主题教育成果相结合以增强全党政治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前,作为大五明文化之一的藏医学基本上是在藏传佛教寺院里修学和经营。新中国成立后,藏医学逐渐走出寺院,走向社会,走进民间,从神圣走向了世俗,从而使藏医延伸到教育、研究、卫生、保健等社会民生的各方面。藏医学从价值取向、采药制药、诊断方式、修学途径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17.
陕甘宁边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的扫盲活动,是以识字为中心,辅以时事政治、生产常识、卫生常识宣传的一种教育;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它在边区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边区文教工作的重心之一,一直受到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抗战初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建立“国防教育”体系,“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33至34页)要求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等社会教育活动,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与民族觉悟,为抗战服务.在这一教育总方针的指引下,边区政府针对当时边区文化落后,文盲达90%以上,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且还存在许多的落后的封建习俗的现实,明确提出:“要以极大力量来推行深入广泛的社会教育——利用群众生产之暇,给以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在改造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崭新的社会教育思想,其思想的实践性、社会性和人民性特征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要求。马克思把实践看作社会教育的基础,把社会教育实践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马克思主张社会教育应该发展人的社会性,以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为落脚点并始终实践着对社会性的追求;马克思倡导共产党人实践着对无产阶级的教育、动员和组织,无产阶级社会教育必须始终把服务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9.
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多数农民的文化科技、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健康水平等,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农村教育为重点,通过采取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乡交流、改善农村环境等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诞生于新中国建立之初,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在政治上需要与旧中国教育体系划清界限,在卫生及防疫工作中需要提高广大中医从业者科学化水平,在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过程中需要纠正政策执行偏差问题,因此,创立中医药新的教育体系成为必然。为提高广大中医业务素质,国家开展了中医进修工作;江苏省中医学校为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编写出了第一套教材,培育出了第一批师资。1956年成立了我国第一批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标志着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式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