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作家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文字,毫无疑问属于我国文学宝库中最值得珍贵的那一部分.虽然沈从文写的是小说、散文,但在那些散发着乡土气息和充满山野风情的文字中,似乎总有一种如陶渊明山水田诗似的内蕴.在他留下的大量文字中,小说<边城>一直广受推崇,作品以素雅高洁的文字和轻灵飘逸的笔调为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了一个独特的乌托邦世界--神奇优美的湘西边城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论     
解放以前,沈从文是一个有影响的作家。他从二十年代中期登上文坛起,共出版了六、七十种作品集,以其独特的色彩格调吸引了不少读者。但解放以后,他却受到了冷遇,几乎销声匿迹,主要原因大概因为他曾经是中间道路的追求者吧。当然,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特别是在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的年代,在光明势力与黑暗势力决斗的时刻,一个作家要遗世独立,去追求什么中间道路,显然是错误的。但作家的政治倾向并不能概括他作品全部的思想观点,艺术形象所提供的内容,往往又大于思想;要全面地评价一个作家,还得看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思想和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沈从文的作品所描写的仍是现实人生,他的同情明显地是在下层劳动人民一边,对上流社会总是充满了讥讽。当然,政治观念的错误,无可避免地要影响他对于生活的判断,而且必然会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因此,对于这样的作家,我们还是应该从作品出发,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阅读沈从文的作品,尤其是他描写故乡湘西民众生活的作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听到各种人物唱出的热情的歌声,这歌声有时来自堆兰积翠的山间,有时来自碧波荡漾的溪边,有时来自铺满鲜花的山洞,有时来自黄昏的旷野,在太阳下,在月光里,无不热情婉转,声调悠扬,余音绕。沈从文说,艺术的最高部分是音乐。他的小说充满了音乐美,这除了情节因素之外,善于运用各种形式的湘西民歌,是一个重要内容。沈从文作品在运用湘西民歌时有何特色,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些问题很值得研究,本文就来谈谈这些问题。一个最善于用民歌表现人物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正> 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几乎所有作家笔下都展现出强烈的民族阶级冲突的主题,而沈从文却例外地操着他抒情柔缓的笔力勾画着湘西苗民的风土人情,当诸多作家因对民族命运极度忧虑而嘶声呐喊.否定传统、接受西方民主科学时,沈从文却又独特而固执于他的“乡下人”心目中的“希腊小庙”,并以一种忧愤的笔调图写着对“城市文明”的抗议.在他那里,“乡下”的涵义似乎显得意味无穷,它既带有小生产者的自得,又无不充满着对往事的恋情;既带有无知、愚昧的“国粹”色彩,  相似文献   

5.
李倩 《南都学坛》2006,26(3):49-50
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在他诸多作品中不乏有较多的情爱描写。在沈从文的审美视野内,性爱是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一种象征,他主张一部伟大的作品,总能表现出人性最真切的欲望。他肯定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情欲,反对生命的被束缚,反对虚伪的道德观念,反对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某种倒退。沈从文以唯美而又犀利的笔调向人们揭示了“美在生命”的哲学意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毕生致力于美的发掘和传播的沈从文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建国以后,沈从文一直从事文物研究,四十年间他独僻蹊径,为我国物质文化史的研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我国自古注重“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然而要为沈从文先生在建国以后这四十年的后半生“正名”却颇不容易.他的前半生(1948年以前)是“作家”,这是没有疑问的.至于他的后半生(1949年至临终)却似乎还没有公认的“名分”.他是全国政协常委,但似乎没有参加过多少社会政治活动,自然说不上是“政治活动家”;他虽以老作家身份任全国文联顾问,却又似乎既未被“顾”也未被“问”,且未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因此不能继续称为“作家”;萧离同志称先生为“考古学家”,先生后半生潜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都曾有过自己的辉煌与悲伦,也在不断地延续这种辉煌或悲怆。悲怆似乎是对辉煌漫长的期待,而辉煌又似乎是新一轮悲怆短暂的起点,因此人们在经历或回忆生活时,所品尝到的更多是沉重,是艰辛与苦难。对于一个热爱本民族、热爱家园的作者来说,尤其如此。土家族作家张。已平生于湘西、长于湘西,其生命的根须亦深植于这片积淀着数千年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或许是沉重与艰辛的民族历史早已渗透他的心灵;或许是他对家乡、民族一腔热情和强烈忧患意识的交工作用,使他的作品不再像前辈作家沈从文先生那样,用田园牧…  相似文献   

8.
<正> 曾被蒙上历史的灰尘,湮没在泥土里的沈从文作品,以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评论者的注意和重视.尤其是他那浓郁的乡土色彩,更令人交口赞誉,拍案叫绝.鲁迅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沈从文之所以被称为“风格作家”,他的作品之所以引起海内外人们的兴趣,正是在于他的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向人们展现了具有浓郁地方情调的湘西乡土生活图景,创作出了一幅具有田园情调的风俗画.不过,人们在认识构成他的乡土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他刚刚踏上文坛之时创作了一些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由于创作的时间早,在沈从文整个的文学创作史上所占的比重又很小,因而很容易被人们遗忘。但在事实上这些戏剧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存在着,不容忽视。我们可以从谐趣呈现的策略,谐趣中的理趣,谐趣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戏剧中的谐趣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0.
《媚金·豹子·与那羊》①是根据湘西苗族的一个民间传说来进行补充、改造而写成的小说。一个原来比较简单的传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再现,显得颇为精致优美。作品自始至终都有一种诗的魅力在牵动着读者。它虽写的一场悲剧,但着意把柔媚和壮烈溶为一体,读来并不使人感到凄厉悲切,在故事的开展上,它做到了既曲折回环,而又令人感到真切自然。沈从文是一个注意艺术探求,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家。早年,他曾经说过这样的似乎有些偏激,实际却是很有个人特点的话: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学性意识的畸变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当代文学中关于两性之爱的作品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它是作家创作想象力的活跃和生活感受力的深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细读当代文学的许多性爱作品后,你会发现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作品中大量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封建性道德观念支配的性意识和性心理,作品中的人物以落后的传统性爱观和性心理展开活动,而作者往往就是以封建的传统性意识去表现性爱.五四以来由周作人在他那篇《人的文学》中奠定理论基础,郁达夫、沈从文等  相似文献   

12.
贾宝玉的悲剧性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的宝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悲剧角色。他的悲剧是一种由外部环境所造成的、命定的窒息。他本身处处充满矛盾,似乎很难让人释怀。但联系作者生平的遭遇,却又不难解释。作者将宝玉作为自身的影子,赋予他极高的天分,寄予他极大的希望;同时又清醒地知道:环境所限,他不可能有何作为,必将走向幻灭。作者生平亦是注定满腹才华,却终生不得施展。二者合二为一,成就不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正> 小说真实观,是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处理、把握艺术与现实关系时的有意甚至有时无意中所运用、遵循的美学原则.横向看,它是作家整个美学思想的一部分.直接表现与反映着作家对真善美的认识.纵向看,它是理解作家情感、艺术思维与表现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剖析、研究沈从文的小说真实观,希望对其美学思想有所窥见,对其作品有较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热至今方兴未艾,但如何通过沈从文笔下的文学世界来了解和把握真实的沈从文却仁者见仁。文章简要地分析了沈从文作品中的水意象,旨在寻找一种认识作者的路径,以便更好地了解作者,读懂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正> 沈从文一生的前四分之一是在家乡和家边一条沅水上度过的.十四岁,他就开始在沅水上行游,饱览了由沅水两岸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读透了由这条大河贯穿着的民族哀欢史.二十年后,他走出湘西,成了作家,但仍在家乡的梦里生活.他毕生数百万字的创作,绝大多数是写湘西和写给湘西的.湘西,是他一生情感的依托,创作的源泉和土壤.他的作品充满着家乡的泥土气息,也充满着对旧湘西的忧患.他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的升沉哀欢,紧紧系结着湘西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命运的升沉哀欢.本文将通过对湘西历史的回溯,从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比照中,对沈从文乡上优惠试作把握.  相似文献   

16.
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充满了矛盾的作品,小说寄托了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知识分子对历史和人生的痛苦沉思.作品出现在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当时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就像是一部乐章中冒出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犀利而尖啸.但是,作品却以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对未来充满着理想.作家通过作品,看到了革命过程中别人没能看到或者看到了却没有能够说出来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一位的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是以故土湘西为题材的,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他尽情地抒写湘西社会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以“乡下人”的眼光打量这世间万象,以湘西山水的峻逸和灵秀开垦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边地世界”。  相似文献   

18.
多层次的美学命题交替、重叠、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了沈从文个性化的审美视角———忠实于"意境"的出世姿态中,却又蕴涵着重视"言志"的入世哲学。"意境美"使他的文学作品从纷纷扰扰的现实中游离和挣脱出来,在大自然犹如天籁之音的牧歌文体中获取那宁谧、优美、悠远的精神家园。"言志美"则使他凭借其自有的价值观、道德感、评判力向现实猛冲过去,直笔或曲笔地表达自己对于改造现实的真知灼见。"意境"与"言志"这两种美学命题之间的矛盾、张力内化于"道"之中,从而最终和谐统一,这是沈从文审美观的独特所在。这种多重建构的美学根基,成为一个作家人生态度和文学风格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要素。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这祥一位作家:他生活道路坎坷曲折,个性鲜明,感情丰富,思想复杂而又充满矛盾。这些都真实地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因此,苏轼的某些诗,哪怕是一些小诗,用典不多,词句也并不艰深,粗看似乎不难索解,但是如果不联系到他创作这些诗的生活背景,联系到他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思想感情,共实是很难其正读懂的。据传范成大曾希望陆游为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小说梦幻色彩浓厚,此特征不仅表现在他经常以"梦"字来形容意象或情境,还以大量梦境的铺写来展现他织梦的热情及独特的美学风貌.这些虚幻迷离而闪烁着奇光异彩的梦幻作品,是作家对中国传统梦文学形式的体悟,以及对现代西方心理科学的汲取,浑融成独属于个人的艺术呈现.梦里说人生,虚幻中却饱含着哲理意蕴和美学思考,沈从文为中国梦文学开拓了一个包容世界文化视野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