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职学生心理特点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针对其特殊性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目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将积极心理学教育思想引入中职教育中,对创新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现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新型的研究领域,这个研究领域起源于美国,并逐渐地传播到了整个世界,而且还被教育界列为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领域之一。中职教育需要把积极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希望推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情感、人格和社会制度的理论,其核心是对人类积极品质的挖掘与培养。本文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并将之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马丁·塞利格曼博士从“习得性无助”中走出,不再只关注人性黑暗、脆弱与痛苦的一面,他开创了“积极心理学”,开始研究并实践积极心理学,以帮助更多人获得幸福感。随着积极心理学在现代教育中的研究与实践,职业学校教育中开始渗透积极心理学,帮助中考失利的中职学生重拾信心、调整目标,树立起积极阳光的生活和学习态度。“积极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刘锋 《人才瞭望》2016,(6):182-183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消极心理学为依据,关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求,积极心理学恰好弥补此缺陷。首先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之处;最后提出具体的实施途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育人因素。在“大思政”背景下,心理育人既要用心理学的方法育人,又要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引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价值实现的困境,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具体就是发挥课堂主渠道,实现心理育人效果的全覆盖;创建多元化的心理育人实践平台,线上线下育人相结合;多部门协同合作,全员参与心理育人;构建特色心理育人模式,实现育心和育人相融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思想广泛影响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途径。将积极心理学思想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能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如何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引导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在积极心理学启发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挖掘高职生的积极特质、建立积极认知,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体验能力、改变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关注正面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下,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育人,其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影响,应使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心理育人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高大学生思政教学的认同感与接受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其还可以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使思政工作“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成为可能。心理育人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理念方法上的借鉴,增强育人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实现育心与育德的充分结合。基于此,本文将具体探究心理育人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以期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共同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承担着服务青年学生思想成长、素质提升的教育任务,本文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做出了解析。  相似文献   

11.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创建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符合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要求以及高校科学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放置于高校育人工作的总体布局中,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制度建设协同共进。开展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且具有精神内核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大思政”与“大党建”协同教育格局,以推进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  相似文献   

12.
作为心理学领域中的最新进展之一,积极心理学以其全新的理念对人的心理做出新的解读,为心理学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同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出发,阐述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索出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实施。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由体育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既体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下面笔者谈谈如何育人的看法。一、为人师表是育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做好资助工作,发挥好育人成效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遵循,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选树资助先进典型并加以宣传,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是发挥好高校资助工作育人成效的重要途径。对于激发大学生奋发自强、励志成才、感恩奉献精神,帮助大学生培育培养积极健康心态,坚定理想信念,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超个人心理学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超个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心理学和哲学基础,是人本心理学运动发展的结果。从历史背景、研究对象、自我实现理论等多方面,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超个人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石,并对超个人心理学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崔璨  刘慧英 《人才瞭望》2016,(22):178-179
积极心理学是当下心理学研究热点,其致力于研究和探索人的积极品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在积极心理视野下高职院校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不断推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功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德高、医精、学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卓越医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医学人文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医学院校教学实践与改革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构建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个育人”模式,以课堂育人应对认知水平与人文知识储备较薄弱问题、以实践育人应对综合性评价问题、以社会育人应对人文思维能力提升问题、以人文育人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的耦合问题。形成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政治理论素养与人文素养兼备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建设者。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改进。积极心理学为此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径,主要包括高校辅导员应以欣赏开放的态度看待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引入积极情感体验方式,高校管理者应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大学生应做到自我教育,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体化,是在高校育人实践中坚持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基因、红色资源以及红色传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三全育人”机制有机结合,激发全员的政治认同意识、激活全程的铸魂育人力量、激励构建全方位的思政实践育人格局。推进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育人实践,需要通过目标、内容、载体和机制的系统构建,打造生动的、贴合新时代特征的实践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进行研究,在主体性教育原则的影响下,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水平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解释,建立生活化全程化生态化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加强学生党建和思想教育工作是提高学校的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存在学校重视程度不高、课程思政育人认识不够、教师育德能力不强、思政工作贯穿专业课路径缺失等一些问题。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从学习认识、顶层设计、组织机制、实施载体、队伍融合、保障机制等方面分析。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提出“三个3”的党建学生思想教育育人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