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小报的文化视境规约了它所阐释的都市迥异于其他媒体和文学作品。小报拒绝对都市作深度的文化探究和思想润色,仅仅依托市民的直观洞察、生存需要和感同身受来营造都市文化景观。小报指称名人为都市的意象符号,用流官编织都市的叙事和历史。认同市民物化的价值观,在仿效上层摩登时尚的过程中,尝试大众化现代生活方式的建构。立足市民底层的生存体验,释放不断涌动的都市欲望,以至于放纵。小报中的上海是生活在都市市井里的市民的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2.
李国平 《殷都学刊》2008,29(4):84-88
1919年下半年起,《晶报》与胡适之间就白话诗与旧诗的优劣展开了论争,《晶报》同人提出了不少值得深思的意见,这些意见甚至与鲁迅、朱自清、废名等人后来的看法不无相似之处。尽管由于胡适对《晶报》同人的先入之见和有意冷落,这场论争最终未能深入下去,我们仍不难由此发现小报所处的两难困境:他们有意靠探讨学理来提高品位,但新文学家的漠视却使得其努力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3.
休闲生活是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研究民国时期上海人的休闲生活对于我们了解民国时期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现代化发展历程有重要意义。《申报》广告为我们透视当时上海的休闲生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张玮  武婵 《晋阳学刊》2008,(2):85-89
1937年上海“纱交风潮”系上海纱布交易所爆发的影响巨大且后果最严重的一次风潮。此次风潮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孔家官僚资本为获取巨利插手纱交、操纵市场、大搞投机活动。这场风潮促使国民政府颁布《取缔上海纱布交易所投机办法》,并对此次风潮进行“澈查”,然“澈查”结果却虎头蛇尾。由此看出,国民政府与官僚资本的密切关系,即官僚资本已凭借各种超经济特权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了独特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5.
姚丹 《河北学刊》2008,28(4):119-122
通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国语教科书,可以考察新文学进入中小学课程的状况及影响.进入小学课本的新文学作品绝大多数经过了改写,优秀作家以此来实践小学国语课本的"儿童文学化",帮助儿童体认"国语"的美感,养成"信仰新文学的国民心理",进而从根本上确立新文学的合法性.此外,教材中大量地选入新文学作品,明显地有利于新文学的传播,同时也培植出学生新的"文学感觉"与"文学观".  相似文献   

6.
1927至1931年间,所谓的“上海问题”,即上海租界的出路问题,引发了外侨与国际人士和中国人之间的一场争论:国际人士和中国人指责外侨歧视华人和维护特权地位,导致“上海问题”无法解决。面对这些尖锐的指责,外侨亦不肯缄默,以谁对上海的发展贡献大、谁是上海的主人、未来的上海是中国的上海还是世界的上海等问题予以回应。外侨所争虽有维护既得利益的一面,且难以掩饰其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但深入考察这场争论可以发现,外侨回应的依据、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却揭示出中国学界所熟知的叙事模式所未能完全涵盖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多重面相:主张上海租界发展的独特性自有其现实依据;商业利益的正当性则出自西方近代的自由贸易理念,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紧密相关,以今天的角度观之,与全球化发展的大势有一定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上海舞场林立,舞女众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人们对舞女的身份看法不一。本文作者首先对中国娼妓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将舞女与当时上海的高级妓女和普通妓女进行比较,认为热衷舞蹈的社会风气导致传统的高级妓女的削弱,以伴舞为特征的新的高级妓女群体兴起。民国时期的舞女是传统的高级妓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6,(9):134-141
20世纪30年代,与上海小报浓重的休闲娱乐色彩相比,以燕京大学创办的《平西报》和具有国民党背景的《河北民报》等为代表的北平小报却展示出忧国忧民的别样情怀。北平小报这种独特内容风格的形成,无疑跟故都与上海迥然有异的城市文化和价值理念密切相关。当时的北平小报经常发出与国民党当局不在同一频道的声音,各种左翼言论时或见诸报端,如对当局横征暴敛之苛政的揭露和批判、对消极抗日的痛斥和嘲讽,以及对当权者动辄杀人的暴虐统治的控诉和对社会各界哑口无声的冷漠态度的悲叹等等。此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精辟论断和革命、普罗、资产阶级、大众化等词汇的流行,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已经成功地占据了国民党当局的部分意识形态阵地。  相似文献   

9.
沙船是中国三大传统船型之一,是明清时期东部沿海商品流通的重要交通工具,对上海近现代城市化进程发挥过主导性作用.近代,随着北方口岸的开放,特别是1862年取消“豆禁”,西方航运业侵入北方豆货运输业务,严重威胁沙船业的生命线.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前期,北方最重要贸易地烟台、牛庄步入“轮船时代”,宣告沙船业的完全衰落.不过,沙船并未就此绝迹,直到20世纪初仍有一定的市场.在轮船压倒性的优势面前,沙船通过改变货物运输结构顽强生存,表现出一定的韧性.不仅如此,部分沙船商人及其子弟顺应历史潮流,跳出传统行业的框框,转型为资本主义企业家,为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汉字字体演变的四个阶段说、假借的转声托事与转注、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说、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说四个方面评述肖甫春的《汉字学论稿》,认为该书以转声托事为津粱,成功地解决了转注问题,把造字法与汉字历史发展统一在一起,得出对汉字性质新的认识,这是一种汉字学基础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上海兴起集团结婚,并在国民政府的倡导下迅速推广,成为传统婚礼向现代转型的新趋向。上海集团结婚的出现及推广,不仅是一场婚仪变革,更是国民政府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渗透。正是在这一婚仪塑造及推广过程中,国家作为型塑力量的在场及符号的在场,将国家意志嵌入到作为个人庆典的婚礼中,让参加的民众真切感受到国家的存在,进而认同国家的权威。从这点而言,民国集团结婚又是国民政府一次隐性权力技术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从政治统治的角度来看,民俗是一种重要的规范社会个体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控制机制。近代以来,民俗变革与秩序稳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息息相关,国家权力由此介入其中,是政府维护政治统治的传统手段,亦是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规定性的产物。本文以上海一地为个案,探讨民俗变革这一政府行为的动力,不仅是梳理民俗变迁历程的一条重要线索,而且可视为这一时期政府行为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上海兴起集团结婚,并在国民政府的倡导下迅速推广,成为传统婚礼向现代转型的新趋向.上海集团结婚的出现及推广,不仅是一场婚仪变革,更是国民政府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渗透.正是在这一婚仪塑造及推广过程中,国家作为型塑力量的在场,及符号在场,将国家意志嵌入到作为个人庆典的婚礼中,让参加的民众真切感受到"国家"的存在,进而认同国家的权威.从这点而言,民国集团结婚又是国民政府一次隐性权力技术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北宋和南宋各经历了九代皇帝,三百年的时间给今天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物质生产领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在宋代传播领域掀起了一次革命;传播活动方面,“邸报”作为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统称在这一时代细化起来:“邸报”代替了“进奏院状”,官方信息传播系统更加健全,“小报”这一民间传播方式出现,引发了争议;教育活动方面,书院作为教学机关更加完善,理学思想传播范围广泛。传播媒介在宋代得到了改善,传播思想在宋代得到了发展,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更加发达。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校学报的精神内蕴是对学术不懈的追求。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学桴》、《北京大学月刊》、《清华学报》等期刊都以追求学术为精神旨归。在近现代知识者看来,学术精神实则等于科学精神,对学术的追求实则与振兴中华民族有着紧密的关联。以《北京大学月刊》、《清华学报》为例,它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发表那些具有"真研究"的学术文章,把追求科学精神的倡导落在实处。同时,为培养新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高玉 《天津社会科学》2006,6(6):111-114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性作品。其“奠基性”不仅表现在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种模式,更表现在它的学术精神上,它的问题意识、科学性、规范性等都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定下了很好的基调。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5):140-146
1941年6月同益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弹词大观》中,收录六本有关《牡丹亭》说唱的弹词,题名为"牡丹亭(上、下)"、"牡丹亭梦会"、"杜丽娘寻梦"、"何日君再来"、"柳梦梅拾画"等。初步考证弹词来源于昆曲《牡丹亭》折子戏"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孤岛时期"上海各大剧院的昆曲演出衰微,而电台和茶楼书场的弹词艺术方兴未艾,为了迎合在抗战最为艰苦时期避难于租界的市民和江浙士绅的艺术审美需求,就把昆曲《牡丹亭》折子戏改编为弹词演出。"上海弹词"本《牡丹亭》展示了特殊历史时期《牡丹亭》演变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笨花》的文本分析,以“花”和“笨”为一径,从叙述时间、叙述节奏、人物塑造、内容处理等方面,论述了《笨花》浑厚、朴拙、方正,又灵性充盈的艺术风格,从而肯定了《笨花》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笨花>的文本分析,以"花"和"笨"为门径,从叙述时间、叙述节奏、人物塑造、内容处理等方面,论述了<笨花>浑厚、朴拙、方正,又灵性充盈的艺术风格,从而肯定了<笨花>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异化和拜物教分别是《巴黎手稿》和《资本论》的核心概念,两者内容表达的相似性与其所在文本语境的差异性形成显著对比。在以往的研究中,或认为拜物教理论是异化理论的发展延续,或认为拜物教理论在逻辑方法上已经否定了异化理论。其实,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固然有着内在关联,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的关系。从总体角度来看,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结构统一。一方面,拜物教理论在形式上实现了经济学范畴的革命,使异化理论的批判意义在经济学理论中得到辩护和检验;另一方面,异化理论包含的阶级分析使得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拜物教理论得以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联系起来。正是通过向异化理论的回溯,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从“批判的武器”迈向了“武器的批判”,两者共同组成一个批判整体,给予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彻底的、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