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兴仓 《江淮论坛》2006,4(2):86-89
城镇化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衡量标准之一,它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于县情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工业化思维抓农业、改革创新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突出抓好"引水入肇"工程和绿色生态肇州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农民等重点工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通过农业产业化建设,壮大农村县域经济,把农业培育成我省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建议省里:一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二是集中财力支持收益高的产业;三是拓宽投资渠道;四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五是加速推广良种良法;六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七是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后,在农村建设中推出的又一项新的战略举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选择那些具有特殊资源、区位优势、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潜力的村庄进行重点建设,而不是将所有的村庄都建设成为"新农村"。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通过"产品—企业—产业—产业集群"的模式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并按照"产业布局——城镇布局——教育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四位一体的路径,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场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陈璁 《理论界》2007,2(1):20-21
我们党及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毛泽东的农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农民集体化的思想是为了发展农村生产力;邓小平主张农民自主化。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江泽民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思想的基础上,以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为统领。确立了农业产业化的新的农业发展观;胡锦涛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出农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最大亮点。太行山区黄崖洞镇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坚持规划先行的基础上,采取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和乡风文明建设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职能定位模糊以致功能逐渐弱化的现象,这对新农村建设难以起到引领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功能,重构乡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模式,领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乡村治理民主化与法制化、文化发展现代化、社会发展和谐化的现代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农民民主权利是其建设起点。由于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客观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以教育和引导,提高农民的民主素养;以法制建设,推进农村民主管理;以组织化程度提高,增强农民话语权;以信息化为契机,创新民主的实现形式。以此来实现农民民主权利,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9.
傅艳娟 《理论界》2007,(7):259-26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是一种福音,对农村是重大变革,对农业是发展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依靠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去实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抓住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抓住了关键。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对经济法理念的生动诠释,而经济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法制保障的核心.运用经济法手段,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应依法确立各类投融资向农村建设倾斜的优先原则,建立强有力支撑农业基础设施的宏观调控法体系,强化财政、金融、税收法律、政策制度化的综合协调功能作用,培育健全农村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加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完善农民经济发展权的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