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可能性的最深刻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现实表现在于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的出现;伴随着社会资源占有与控制的多元化,个人独立性相对扩大,个人受组织、身份的限制趋于减弱,寻求自身发展的选择余地不断增加,个人财产权利等各种权利的状况也日益得以彰显和改善。健全的公民社会是现代国家建构的社会基础,要实现国家转型,建构一个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相对均衡的现代国家,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正常发育的公民社会,使社会不会因为政治上的波动而失控。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应保障公民的生态权益。公民生态权益包涵了自然生存权益,体现了社会平等权益,展现了全面发展权益。公民生态权益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独立性与交互性、受益性与义务性、确定性与发展性、主体性与实践性、工具性与价值性等辩证特征。就中国而言,新时代促进公民生态权益的实现,需要构建理念认同机制、政策导引机制、制度规范机制与公民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公民社会环境、制度建设和自身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有利因素,但同时也在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上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应通过改善环境、完善制度、培育公民意识、发展中等收入阶层和发展现有公民社会组织等措施构建我国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的转型是社会秩序趋向动态稳定与公民权益普遍发展的统一,公民普遍化政治参与和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是现代政治体系的合理化的重要特征。在社会转型过程凸显的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体系趋向合理化的伴随产物。公民社会的生成与社会政治体系的合理化是同一实践过程,亦是治理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逻辑向度。公民社会依存的社会中间力量生成有助于理顺国家政府与社会领域的依存维度,以及公民社会内含的公民主体意识和公民文化有助于培育理性的政治参与主体。考量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进度,不能仅仅看在政府主导构建下的可量化的相关民间组织的数量及增长态势,而应侧重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以历史的视界动态地考察公民社会组织在促进中国"社会-政治体系"合理化方面的实际功用。  相似文献   

5.
周虎城 《市民》2006,(7):23-23
对于公民社会,许多人心存梦想。从臣民到公民,一字之变,蕴涵了国之大变、民之大变:然而长久以来,公民社会的概念并未进入主流话语体系,甚至在数十年间都是“敏感字眼”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与人民直接联系,人民被国家紧密控制,这样的“国家一人民”二极体制使“社会”消泯了。而公民是一定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公民意味着对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公民参与的多寡决定“社会”的兴盛与衰落,如无社会,何来公民?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政治的民主化,但无疑,一个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是政治民主化的前提。公民社会在公民的利益表达、孕育民主文化和制约国家权力方面,可以成为巩固民主的社会基础,也可以直接推进民主的进程。而民主政治的道德基础只有在公民社会中才能孕育和生成。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成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表明了执政党对时势、民意的顺应。在对和谐社会的众多探讨中,对其建构途径的讨论最有现实性,且在众多可能的路径中,公民社会的成长最具基础性的地位。和谐社会,在本质上应该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8.
转型时期中国大陆城市公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了中国大陆城市公民1400人。结果分析表明:(1)中国大陆公民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存在类型差异,即公民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水平有一定的差异;(2)中国大陆公民对经济体制变革的接受程度最高,对文化体制变革不能接受程度最低,对政治体制变革接受程度居中;(3)中国大陆公民对社会事件变革的接受程度受该事件与自身利益的关联程度的影响,关联程度高接受程度亦高,关联程度低接受程度亦低;(4)中国大陆公民预期的政治参与方式、经济参与方式与现实的参与活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对道德活动参与方式的接受程度较高,对文化活动方式接受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伴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嬗变,中国公民社会开始发育和成长起来。公民社会的形成并非自然而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内外兼备,既要有合格的公民及良好的公民意识,还要有适合公民社会生长的社会与制度环境。现阶段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步伐大大加快,公民社会的雏形已经开始显现,但中国的公民社会还很不成熟,与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其发育与成长之路还很漫长。中国公民社会形成的路径: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公民社会发育和成长的制度;二是大力培育公民意识,构建公民文化;三是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扩展公民社会的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活风格的定位关系到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中国传统社会的礼俗生活风格曾对古中国的社会文明和超稳态有过积极影响。现代中国社会的跳跃式发展要求重构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生活风格模式。公民社会生活风格的核心是法治和社会责任,强调社会管理的大众参与和公民以文明、健康准则选择行为。公民社会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各种功能,公民社会生活风格的建构应从将传统臣民改造成现代公民开始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之一,社会公平感则是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心理变量.对珠江三角洲地区820位普通公民进行的"公民公平感"调查结果表明,在所反映的社会公平问题中,贪污腐败、医疗费用和住房费用是现阶段被珠江三角洲地区公民列为最缺乏社会公平感的三大问题,公民有将这些问题归咎于政府的心理倾向:所揭示出的问题可以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政府制定"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服务政策,调整政策制定导向和服务导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公民理性是社会治理良好运行的基础,而科学是公民理性建构的重要来源。利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数据,从个人、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探讨和验证了科学素质对公民理性建设的重要作用:更高的科学素质有助于提高公民科学判断能力和对专家的信任水平,推动公民的科技事务参与度,并提高公民对科技发展的支持程度。这显示出公民科学素质在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胡爱敏 《国际论坛》2011,(3):26-33,80
欧盟作为区域一体化的成功典范,为治理理论的实践提供了极好的试验场。欧盟治理体系的结构特征在于其多层级性和网络性,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公民社会组织和其他角色提供了参与机会。在欧洲一体化的扩展与深化过程中,欧盟层面的公民社会组织产生并逐步发展壮大,在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社会政策等领域表现非常活跃,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参与欧盟政治过程。对于欧盟治理而言,欧洲公民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南部非洲国家的公民社会组织大体上分为工会、教会、人权组织、妇女组织、青年组织、环保组织等多个类别.由于历史背景和所处国家环境的不同,该地区国家的公民社会的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但总的来看,公民社会组织为该地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应有贡献.尤其是,它们在促进南部非洲国家由威权统治向民主转型以及保障民众权益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采取呼吁、情愿、抗议直至非暴力抵抗运动等各种形式向不义和暴政宣战,有力地推动了南部非洲地区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这些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也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个人信息权益、数据权益、信息管理秩序、数据安全秩序,是大数据时代下刑法保护的新兴法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保护个人信息权益,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保护数据权益,二者都应作为个人法益保护。一方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同意”要件的规范化构造,以刑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程度为基础,在因“同意”而产生的合理预期范围内由信息主体承担信息社会的风险。另一方面,以私法上个人数据确权理论为依据,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对象应包含个人数据所承载的数据控制者的数据权益,处罚范围取决于个人数据上的企业投入及合法获取。非法获取个人数据的行为,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想象竞合。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社会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生活化,而口语交流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成了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写更重要,更实际,更为人们迫切需要。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何增科在《文史哲》2005年第5期撰文认为,所谓全球公民社会,是指世界各国的公民们为了影响政府决策和公民行为而在国家和市场活动范围之外所形成的跨国公共社会领域,其主体是全球公民社会组织(CSOs),它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联盟、全球公民网络、跨国社会运动和其他跨国民间力量。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德是一种社会道德而非国家道德,社会公德最核心的内涵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损害公众的集体利益以及其他个别社会成员的权益,它基本上是一种因不作为而产生的德行。社会公德建立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相区隔的基础之上。一个明确的日常生活意义的公共领域概念是社会公德概念得以建立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前景问题,每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工作者都必须予以认真的思考。就“社会建构论”的视角来说,社会工作与公民社会、社会工作与整个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都是一个互相建构的过程。改革以来,一个“政府(国家)——市场——社会”功能分化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正在呈现,用公民社会理论的分析架构(理想类型)剖析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有利于公民社会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由此逐渐构筑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公民人格是解读公民社会合法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深层判据,它建基于公民社会的制度存在,孕生于公民伦理的精神价值。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趋向与公民伦理诉求,决定了传统人格走向公民人格的必然趋势,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塑造,是在传统文化语境和现代化现实境遇中发生的,受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制约。公民人格的历史缺场与现实吁求,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格转型充满对主体性精神、契约精神、规范性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等精神、社会正义精神等理性精神形态的希冀与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