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发表后,“四人帮”反形象思维的阴谋顿时成了众矢之的,全国各地对形象思维这一艺术规律的探讨,异常活跃起来。喜人形势催人心,我们也想说一点有关意见。一文艺创作领域,是最不能作机械的平均、划一和少数服从多数的,但在文艺创作中,仍要服从一定的规律。“诗要用形象思维”,就是其中的一条。  相似文献   

2.
形象思维是多年来文艺理论上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毛主席一贯提倡在学术问题上开展不同意见的讨论,并鼓励对形象思维问题发表新观点、新看法。但由于林彪、“四人帮”疯狂地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这种有益的讨论跟所有学术讨论一样,遭到了扼杀。《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后,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又重新活跃起来,这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文艺创作、文艺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对于艺术思维的理解有关。因此,有必要对艺术思维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择取艺术思维领域中的一个问题——艺术思维的构成,谈点粗浅看法。 1有那么一种传统观点,认为艺术思维即形象思维。 《辞海·哲学分册》:“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就是艺术思维。别林斯基说:“诗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高尔基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是‘艺术的’思维”。法捷耶夫说:“艺术家则用形象来思考”。王朝闻说:“形象思维是通过作家创造性的想象对生活的现象加以集中和概括”。具体说法不一,实质却一样:艺术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可以划等号,艺术思维即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对于革命文艺创作的题材问题,有一系列精湛的马克思主义论述。重温这些论述有助于我们深入批判“四人帮”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澄清在题材问题上被他们搞乱了的理论是非。以便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会义文主艺。 (一) 鲁迅在论述到文艺创作的题材时,总是根据革命文艺的性质和任务以及广大革命人民的精神需要,提倡描写重大题材,希望革命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努力反映革命漩涡中的社会事件,描写“伟大的变动”,揭示社会生活发展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科学地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阐明了“诗要用形象思维”。这一光辉论断,不仅对于我们了解文艺创作的规律有极大的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了解认识规律也有重大的意义。在有关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中,过去存在过的种种混乱与谬误,正在逐一被澄清。其中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关于形象思维的认识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从毛主席的光辉著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之后,不仅越来越多的人都来重视和关怀形象思维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形象思维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正显示了“四人帮”粉碎之后,学术界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由于人们从毛主席的这封信中,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形象思维的光辉理论,因而一般说来对于形象思维这一人类思维的存在,不太有人怀疑了。现在主要问题是如何理解形象思  相似文献   

7.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和文艺学所没有真正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并存在若激烈的争论。过去有人否定形象思维,只承认逻辑思维。“四人帮”则把承认形象思维作为异端邪说,对此实行“专政”。毛泽东同志的《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以后,肯定形象思维的人多了。但与逻辑思维的关系仍是意见纷纭,莫衷一是。迄今为止,在文艺创作中,有人认为只需要形象思维;有人认为同时要用两种思维方式,而以形象思维为主;也有人认为二者中以逻辑思维为主;还有人认为二者是互相渗透,交错运用。这些意见,虽然各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问题在于人们把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只局限在形式逻辑领域内,而不了解还有一个更高级的领域——辩证逻辑。其实,要解决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形象思维与辩证逻辑的关系,同时也要搞清楚形象思维与形式逻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结合实际上说清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就这些问题阐述个人的见解,以求教于从事哲学和文艺学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在我国寂寞的文坛上,一方面,百花纷谢,万马齐喑,另一方面,八个“样板戏”被捧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现在,批判了“文艺黑线专政”论,对作家和作品的政策正在逐步落实,对一向神圣不可侵犯的“样板戏”,要不要作一点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把被“四人帮”划定的禁区打破呢? 在文艺创作上树“样板”,完全违反文艺发展的规律。文艺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没有独创就没有文艺。文艺创作没有也不会有什么“样板”。这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常识,是人类几千年文  相似文献   

9.
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所推行的文艺路线,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破坏,对无产阶级文艺队伍的摧残,对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歪曲和篡改,对于几代文艺工作者的毒害,都是空前的。而这条路线的流毒,至今还远未肃清,严重地妨碍着我们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发展。因此,现在仍有继续深入批判的必要。否则,套在文艺工作者身上的精神枷锁就不能打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路线就不能正确贯彻,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就不能繁荣。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文艺创作中,反面人物形象概念化、简单化、脸谱化、漫画化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前一段时间,我们对“四人帮”的创作路线和以“三突出”为中心的一套文艺“理论”的批判,在人物塑造方面比较着重、比较深刻地批判了他们在英雄人物和中间人物问题上的谬论和流毒,对他们在反面人物塑造问题上的谬论和定下的戒律,则批判不够,流毒尚存,“禁区”仍  相似文献   

11.
自文艺复兴以来,“表现自我”作为一种创作指导思想,始终没有成为文艺创作的历史潮流。只有西方的各种现代主义流派,才把它作为创作的理论基础。有些进步作家虽然在指导创作中也谈到“表现自我”问题,但主要是指作家个人最初创作尝试的一种规律性表现、文学创作的艺术特点和作家创作中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而言的,反映了现实主义作家艺术构思和典型塑造的规律。粉碎“四人帮”后,重提这一口号,与批驳“四人帮”推行的政治法西斯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有关。它的负面影响,导致相当作家对深入和贴近生活、对创作社会责任的淡化和漠视。  相似文献   

12.
“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制造了种种谬论,搞乱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用马克思主义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对于深入批判“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澄清理论是非,发展生产,是十分必要的。 如同研究任何问题都要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一样,我们研究政治与经济的  相似文献   

13.
对形象思维学的研究,最大的难题在于:典型形象在意识中是如何出现的?这是建立形象思维逻辑学的带关键性的问题。本文按照文艺创作的实际进程,对典型形象如何在意识中出现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人们都说:前者的特征是形象性,后者的特征是抽象性。这似乎已经没有疑义。至于文艺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某些抽象活动,许多同志则一概归之于是逻辑思维参与创作行为的结果。那么,形象思维本身是不是就同抽象绝缘了呢?形象思维本身是否也必须包含某种抽象过程呢?或者说,形象思维除了其主要特征是形象性以外,是否也具有某种抽象性质?为了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形象思维,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前后三次提到“形象思维”,明确指出: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毛主席的这一科学论断,同样适用于其它的文艺形式,概括地给我们指出了文艺创作的规律和方法。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反映客观世界的两种思维形式。它们都是从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出发,但逻辑思维从感知开始,  相似文献   

16.
文艺创作题材的多样化,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粉粹“四人帮”后,文艺创作的题材有了突破,题材,体裁,风格日趋多样。但是,现实的文艺现象并不表明题材多样化的问题完全解决了。主要表现是:“禁区”成闹市。原来被禁锢的某种题材一窝蜂出现,如爱情题材,一时成了“热门货”;抢题材、“撞车”现象严重。如某种题材的作品获好评或能招徕读者,类似的作品便蜂拥而起。产生这种情况的重  相似文献   

17.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个原则运用到文艺创作上,就是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因此,文艺的真实性问题,,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四人帮”以极“左”的面目出现,  相似文献   

18.
李贺诗三议     
关于李贺及其诗歌的评论,遭受“四人帮”“儒法斗争”谬论的极大干扰。粉碎“四人帮”后,“星尽四方高,万物知天曙”(李贺《感讽》)。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了。毛主席提出“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等一系列教导,掀起了一年来文学论坛学习、讨论和研究的极高热潮。个人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感到对李贺诗歌的评论,也还须拨乱反正;而其艺术上的独创精神,更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学习和借鉴的。本文拟概括为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的发表,打破了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大家又敢于就形象思维问题发表意见、展开“争鸣”了。即此一端,也显示了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拨乱反正”的成效。一年多以来,在学习《一封信》的基础上,许多同志把形象思维跟我国古代文论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写出了不少有精辟见解的好文章,这是令人鼓舞的。但总的看来,似乎有这么一种趋向:在谈形象思维问题时,只谈“比、兴两法”,忽略了赋;与此相联系,认为诗只能“曲说”  相似文献   

20.
人性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论题,“文学是人学”这决定了文艺创作与理论实践必须对于人性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特别对于今日之文艺理论而言,对人性问题的探入不仅有益于拓展人性问题,事实上更关乎文艺理论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思想,寻求深入拓展文艺理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