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体育文化根植于博大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体育文化形成的本源,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对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构建和谐体育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本文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世界和谐等角度,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网络族群文化具有诙谐性、亚文化性、社会冲击性、两面性及可塑性等基本特质,其兴起与扩张内蕴着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由此形成构建和谐网络文化的存在论逻辑.以法治精神与伦理精神为基本内核的规则意识是构建和谐网络族群文化的价值基石,由此凸显其内在的理性精神.立足培育适合现代网络族群特质的和谐文化理念、培养内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精神与公共生活实践理性、引领网络族群自觉地培育健康向上的伦理素养与现代交往规则意识,是探求构建和谐网络文化可能路径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3.
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及实现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关系问题是破解现代文明发展困境的时代主题,也是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和谐文化应该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比翼齐飞”,才能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而实现文化现代化,发挥和谐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和谐文化的特质为和谐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从思想层面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从实践层面到教育层面,努力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4.
论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发展需要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丰富发展了主流文化的内容,增强了主流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多种精神需要,有助于社会稳定。多元文化呼唤和谐文化,社会更需要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条件,和谐文化有助于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彰显民族风貌。建设和谐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不同于某一种具体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探讨建设和谐文化的方法和途径,对和谐文化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张敏 《理论界》2008,2(4):157-158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赋予了中华文化以鲜明的先进性和丰富的时代性,是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当代发展的新形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现实价值。我们要把握基本原则、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进而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开拓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的精神实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网络文化是一种具有无限魅力的新型亚文化,它是作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文化而与现实文化交融发展的。网络文化以虚拟方式构建,虚拟性是网络文化贯穿的基本精神;网络文化承袭了现代理性精神而具有工具理性;网络文化是一种超时空、超现代、超想象、超真实的乌托邦文化,超现实性是其后现代性精神特质;网络文化受经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等社会现实因素的层层制约,现实制约性是其前现代性精神特质。网络文化是一种人化文化,必然随着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而逐渐走向独立和自由,并将推进和提升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来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谐文化的内涵体现在社会的多个层面。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树立良好的和谐观,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道德的和谐,构成了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客观上要求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也离不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郭建宁 《学术研究》2006,(11):32-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而中国传统“和”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本文以文化哲学的视野,从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的价值理念、和谐的哲学思维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和”文化对于确立现代新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论文强调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民族精神传承与发展的纽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就会失去民族的自主性、民族的凝聚力,失去民族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沧桑磨难而不倒,得益于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谐精神。而和谐文化则是民族精神传承与发展的纽带。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和谐文化的沃土,文化是精神的载体,也是文明的源流。和谐文化与民族精神互动共生,弘扬和再造民族精神的过程就必然会外化为实现和谐文化发展的过程。和谐文化通过构筑团结进步精神支柱、再造共有精神家园、弘扬固有的和谐与创新精神来支撑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本质规定性紧密相连,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或表现。这种生活方式是在传统文化的幸福思想、幸福理念的指导下,能够使人们较好地遵循幸福原则去追求和获得幸福,从而内在地具有幸福功能。无论是传统的劳动与交往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还是闲暇生活方式,抑或是精神生活方式,都合乎并体现出幸福的和谐性、共享性、简单性、适度性、精神性等本质特征。因此,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幸福生活方式。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从中萃取一种有益于现代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理念和精神元素,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周来祥 《文史哲》2006,(2):87-93
“和”、“中和”、“中”等词语、概念的历史发展清楚地表明,和谐观念、中和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我国古代哲学是主客体结合的关系本体论,我国古代文化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认识与践行、自然与人文素朴统一的文化,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文化。从中和、和谐这一本质的规定看,中国的哲学是一种美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党政建设、思想道德和经济建设等领域的作用。坚持以红色文化为基点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理论创新,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同时结合社会风气建设引领廉政建设,立足河北"西柏坡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教育资源,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形态的低水平、文化选择的盲目性、非全员化等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具有物态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等三个层次 ;应遵循社会效益原则、整体把握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等四个原则 ;应处理好社会文化系统与校园文化系统、学校大系统与校园文化运行系统、党政群团系统等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文化对于科学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因此它应当作为科学思想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考察。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简单比较,可以看出科学文化是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文化,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是伦理的基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伦理。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就必须超越西方文化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乎自然的哲学精神;我们还必须以中国文化的中道精神取代西方文化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超越西方理性主义的、知识论范式的生态伦理,把生态伦理学建立在中国哲学境界论的基础上。要把理论的生态伦理变为广大民众的实践的生态伦理,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义烈  朱力 《学术探索》2012,(1):105-108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把和谐信访文化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是我国关于文化建设科学理论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时期的着力点。和谐信访文化具有和谐、人本、公正、法治等基本理念,这是和谐信访文化建设的合理内核。和谐信访文化建设应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环境层面"四位一体"进行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慎独”“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遵循和运用传统教育的言传身教的原则、自省的方法、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统一的方法,实现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和心理品格。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在传扬红色文化之时,应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本视界,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为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把打造中国精神和重塑中国梦作为集中指向,构建起一个全景式的红色文化发展坐标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