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士德 《南方人口》2011,26(3):35-46
近年来,劳动力在地区间抑或城乡间的流动成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乃至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经验与规律来看,这种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然而,在中国,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何种特征?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什么样的共性?又具有哪些差异化的内涵特征和理论含义?这构成本文研究的核心主题,以期弥补已有研究在这一领域的不足乃至空白的现状,更期望为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应、福利效应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与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文章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从横向看,中国城市化率还偏低;从纵向看,中国城市化低于工业化的偏差正在扭转;从结构看,劳动力仍较多地聚集于农业生产,是资源配置的最大错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最大特点是在打破城乡要素分割的基础上实现的.但由于受到就业、生活、交往等多个层面的社会排斥,大多数农村流动劳动力未能实现稳定定居,处于"半城市化"阶段,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统筹城乡成为公平发展的要求,这些都给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由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伙伴组织、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政协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国政协外事委  相似文献   

4.
论劳动力资源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资源的流动性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一个经济机制优劣与否、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一个保持较高流动性的经济机制,将使国民经济结构可以随时得到调整,资源配置可以不断得到优化,供求关系的失衡可以比较顺利得到解决,经济要素也可以按照效率原则得到重组.因此,流动性本身必将增加经济资源的价值.对于劳动力资源来说也是这样,通过教育、训练和健康投资等形成的劳动力资源的价值的实现和增殖,往  相似文献   

5.
陆铭 《中国人口科学》2005,112(6):90-9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目前中国超过3个月的农村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1.23亿,而这个数字似乎还在不断增长。如此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对于城乡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意义如何评价?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为什么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没有缩小?为什么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并没有改变城市化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的局面?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进一步发展将怎样影响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就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对于理解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和发展中的经济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理解人们所关心的“三农”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并从家庭决策角度分析家庭禀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微观决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农村劳动力省内与跨省流动微观内在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中的家庭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概率将增加3.5倍,而人均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外出务工概率较低;家庭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负向影响,但在有成员外出家庭中,拥有丰富社会资本家庭的劳动力跨省流动概率较大;家庭经济资本的收入效应将大于替代效应,家庭经济资本越丰富,劳动力外出打工概率越低;家庭自然资本的替代效应将大于收入效应,丰富的家庭自然资本对劳动力流动具有促进效应;此外,农村劳动力流动还存在明显的同群效应。  相似文献   

7.
互动:重新审视中国的城乡劳动力流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继 《西北人口》2002,(2):56-5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建立一个能促进劳动力健康流动的劳动力市场。由于历史、现实的原因,城乡劳动力流动受到制度、社会、劳动力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阻碍。要建立一个真正统一健康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就应该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多方面互动,打破城乡壁垒,缩小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8.
本文拓展了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构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对外贸易、FDI弱化本地劳动力迁出倾向,对外地劳动力产生拉力,相对而言,对外贸易比FDI的影响更显著;生态环境、工资水平、产业结构和社会网络也会影响劳动力的迁移选择。为实现经济均衡发展,减少候鸟式迁徙劳动力的数量,政府应深化制度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内陆地区要扩大开放程度,优化产业结构,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以便继续保持对外贸易和FDI占全国比重不断上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流动:中国农村收入增长的新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劳动力流出究竟会促进还是削弱当地的发展是 1 990年代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运用中国 2 0 0 0年普查数据以及分县的时间序列数据 ,考察了人口流动趋势及其对当地劳动力和农村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 ,1 990年代的大量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并不显著 ,输出地的肉类产品反而有了较快的增长 ,劳动力流动已成为不发达地区农村收入新的增长点 ,正逐步发挥其消除贫困制约地区差距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式、就业政策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假定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区别于其他典型发展中国家"三部门"就业结构的三元劳动力市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现阶段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型.同时,本文还就可选择的三项就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做了分析,最后结论性地提出"低福利制、低失业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地计划生育工作中在落实“三为主”方针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三结合”的新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在我们的积极推动下,“三结合”工作正在由点到面蓬勃发展。“三结合”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因此,回顾一下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在理论上加以概括和总结,科学地进行讨论和论证,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其内涵,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地指导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 “三结合”概念的表述 以国家计生委正式发文为准,1993年5月12日,在国家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转发吉林省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双学双比”活动相结合的经验的通知,(计生厅字[1993]51号)的附件里,吉林省计生委的报告中提出:“把计划生育工作同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同年9月8日,在国家计生委关于转发《吉林省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走“三结合”之路的情况报告》的通知(国计生厅字[1993]308号)中提出:“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商品经济相结合,与农民勤劳致富  相似文献   

12.
第23届国际人口科学大会“中国人口论坛”预备会议论文综述李文为了承办第23届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大会,组织好为期1天的“中国人口论坛”学术讨论会,1996年9月中国组委会学术委员会成员、“论坛”专题主持人和初选论文作者90余人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加拿大西蒙弗莎大学大城市一体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中国———加拿大迁移与流动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2年 6月 1 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出席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学者、专家、机构代表、新闻媒体共计 62人 ,其中来自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美国、伊朗、蒙古等国外代表 1 8人 ,中国人口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日报、国际日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等新闻单位均派记者参会。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程天权教授出席了大会的开幕式并致词。加拿大驻华大使馆的公使G…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流动中的外部性问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劳动力流动是实现要素合理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但是 ,当大量的劳动力流向城市时 ,却产生了外部性 ,并直接导致政府干预 ,即使外部性内部化。政府矫正外部性的两种手段 :就业歧视和提高劳动力流动成本。这会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受损 ,总产出减少  相似文献   

15.
城乡劳动力流动与迁移回报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建 《西北人口》2008,29(3):73-76,81
本文从微观主体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提出应该将迁移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单独进行考察。通过讨论迁移的预期成本和收益,发现与教育投资相比,迁移能得到较高的回报率,迁移回报率是吸引农村劳动力选择迁移流动到城市的重要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是一种理性选择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要改变中国二十年来农村劳动力以低教育水平、低收入水平为特征的循环流动。必须尽快改善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人力资本提升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张红宇 《人口研究》2005,29(6):43-45
2005年10月20~22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主办召开了“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务院各部委的官员和决策者,以及全国各地百余位人口学、社会学者以及青少年工作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就改革开放中农村青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涉及农民工问题、农村教育与发展、人力资本与青年发展、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价值观与代际关系以及流动儿童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本刊这一期特别设立“农村青年人口论坛”,发表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员李荣时、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张红宇、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司副司长邓文奎在大会上的发言,以期引起对农村青年人口问题更广泛关注和更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从绝对数量上来看,泰国没有劳动力短缺问题,也没有劳动力过剩问题。泰国的人口增长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3%下降到80年代的2%,劳动力增长率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3%下降到0·6%。由此可以看出,泰国的人口出生率并不象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那样低,也不如菲律宾等那样高,但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某些行业劳动力短缺,而另一些行业却又劳动力过剩。一方面,随着产品的升级和更新换代,泰国越来越缺乏高新技术人才、金融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随着泰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原来从事农业的那些非熟练和半熟练劳工处于相对过剩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劳动力流动社会经济政策演化脉络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士德 《人口学刊》2013,35(5):71-80
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所经历的劳动力流动,既是一种社会发展现象,也是一种转轨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劳动力流动本身以及相关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作用的微妙性突显了其与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的差异化特征。文章区分了劳动力流动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与地方政府的微观干预措施,侧重探究19782012年劳动力流动宏观社会经济政策的演化脉络及其在每一个阶段给劳动力流动与宏观经济带来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社会经济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偏重城市与发达地区而弱化农村与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导向。在这一政策导向下,其作用于劳动力流动应有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并不显著,从这一视角来看,甚至是延缓了城乡间与地区间差距的缩小进程以及外流劳动者微观主体福利的提升进度。  相似文献   

20.
1981──1992年中国职业女性角色冲突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二十年代末期国内开展“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的讨论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是个悬案。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行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妇女的社会舞台,另一方面也使一些妇女问题进化。职业妇女的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家务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显得格外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讨论.中国关于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研究,从1981至1992年掀起了三次高潮。第一次在1981——1984年,围绕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与否、矛盾原因及解决的办法等问题,小说、电影、剧本等相继反映了这一主题,《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