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马国栋 《兰州学刊》2010,(3):119-122
千百年来,社会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无论是在封闭的传统社会,还是在开放文明的现代社会,中国女性始终处于男权压力之下。这种压力不断强化女性的“附庸”角色,致使女性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承受不同形式的摧残,更有甚者使女性“乐于其中”。文章将以传统社会中的“裹小脚”以及现代社会中“女性整容”为例,试图用人类学比较分析的方法解读上述两种社会文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女性人类学这门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兴起的新兴学科的研究意义,进一步推进女性对于自身存在及其存在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传统对女性与文明之间关系的定位是将女性之精神性宏扬为拯救文明的“天使”,同时将她的肉体性贬低为导致文明堕落的“魔鬼”。英国诗人艾略特借用这一传统中的典型意象符码 ,在长诗《荒原》中构建“岩石夫人”与“风信子女郎”两组女性人物 ,表达“天使”理想在现代社会的失落和由此造成的精神贫瘠、“荒原”般的生存状态。艾略特对传统的借鉴是由诗人的创作观、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三方面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姑娘”考     
刘玥 《理论界》2013,(5):161-163
“姑娘”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指称年轻的未婚女性,但就单字来说,“姑”指姑母,“娘”指母亲。这样两个表示年长妇女的亲属称谓词,组合为复音词后却用来指称年轻女性,这种词义反转的过程及原因值得考察。文章从历时角度探讨了“姑”、“娘”单字及“姑娘”的词义演变过程。从姑娘表示父亲的姊妹、丈夫的姊妹和指年轻女性等3个义项多对应的词义结构分析来看,人们对词义结构的理解以及对单字意义的选择,对词义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3,(2):138-146
中国女性传统发生深刘变化与中国文明进程中的“西潮”、“西语”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国女性文学史写作是女性传统渐次变化的结果,百年进程中的女性文学史书写经历了“五四”前后、“三四十年代”、“建国十七年”、“八九十年代”与“新世纪十年”五个阶段,女性文学史现也从男性史家的男女平权观、女性才德现,逐渐过渡为女性史家强调现代人文精神与女性主体意识.在对女性主义思潮的引进与反省中,新世纪以来的女性文学史书写承前启后,逐渐淡化性别批判强度,转向对女性情感书写策略和自我存在意识的探讨.在中国文明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女性文学史写作越来越走向细密化与纵深化,文学史家所期待的既注重性别平等、也注重性别差异与和谐的性别诗学建构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男女都一样”作为强大的时代话语,对女性进行了男性化、无性化的强塑,结果使“样板戏”中的女英雄都“雄化”了,“非家庭化”、女性单亲化在“样板戏”中是普遍现象,女性的主体意识严重缺失,女性话语在“样板戏”中消亡,呈现为“男性化”“无性化”。  相似文献   

6.
90年代是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的又一个高峰时期。“五四”以来,女性写作出现了三个高峰时期:“五四”时期女性作家自我意识初步觉醒,而在民族危亡时刻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环境下,女性被迫集体“失语”;80年代女性意识再度觉醒;90年代的女性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随着又一次思想大解放而迈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企业中女性管理者向高层职位晋升时面临的客观存在但“看不见的障碍”被称为“玻璃天花板”效应.通过对“玻璃天花板”效应有关研究进行回顾和综述,从社会、组织、个人三个维度对女性在职业晋升中遭遇“玻璃天花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中国职业女性“玻璃天花板”的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打破“玻璃天花板”,需要重塑男女平等的社会文化,增加对女性参加工作、成为管理者的支持和认可,以及来自社会、企业和女性个人三方的共同协作和努力.  相似文献   

8.
杨梅 《东岳论丛》2002,23(5):104-105,107
“时尚女性文学”兴起于上世纪 90年代后期 ,成为我国文学热点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主张“私人写作” ,以强烈的反叛精神和崭新的艺术形式赤裸裸地描绘现代女性的生命世界 ,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争议。它一方面标志着女性文学的新发展 ,为文学在商业时代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另一方面也因其明显的媚俗倾向而受到普遍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群体的穿越剧多采用灰姑娘的叙事模式。以“穿越”为契机,穿越版的灰姑娘形象揭示了现代女性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深层心理诉求。“多马王子”现象则反映了现代女性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情感需求,而她们对待情敌和敌人的态度更是女性独立、自信的体现。在女性视角下,灰姑娘们张扬个性、表达自我,在消费文化的大潮中成为女性观众的偶像。  相似文献   

10.
“厌女症”的标签遮掩了尼采对女人问题的实质性洞见,实际上尼采笔下的女人有着异乎寻常的多样性。“永恒女性”是本文借以进入尼采女人问题的锁钥,本文首先从谱系学视角指出尼采笔下的现代女人之“出身”源于两场巨变,“永恒女性”就是在这两场巨变中产生的“永恒偶像”。其次,从平权、爱情与真理三个维度对尼采的“永恒女性”说进行解读,通过与女性主义三波浪潮中的代表人物进行对话,表明给予女人以头等地位的并非自然权利而是自然秩序,被女人当作偶像来崇拜的爱情实际上是一个陷阱,作为真理的女人的“基底”是生命之爱而非智慧之爱。最后,本文提出唯有拥抱创造性的原母,现代女人才能从不育的“永恒偶像”中走出。  相似文献   

11.
朱沁夫 《云梦学刊》2009,30(1):62-66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重含义”是人们强加给马克思的.马克思的论述中只存在“必要劳动时间”的“另一种意义”,由于这种强加给马克思的理论被不少人认可,导致了一些理论混乱和不必要的争论,应当还马克思理论的本来面目,在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探寻马克思经济学的真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实际上从三个角度论述了必要劳动和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的“另一种意义”的意义表明了社会对于特定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需要规模及其包含的价值量的实现量.  相似文献   

12.
虹影是一位颇受争议的旅英女作家,她从在国内的写诗到国外的写小说,一步步走入世界性作家的行列。从她写诗到写小说的蜕变、不同历史文化与时空的交融体验、“海上花三部曲”的杂语性与历史隐喻等三方面.可以展示出虹影小说的中国经验是如何与“世界文学”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3.
汪韶军 《云梦学刊》2010,31(2):62-66
称郭象把庄子的“外内不相及”改造成“内外相冥”是对庄子思想的重大修正,是不成立的。外内指方外方内,方内是礼法的世界,方外是不由礼教束缚的大方世界。庄子批判礼法,方内与方外本来就无法统一,也没必要统一。郭象据以发挥的游外冥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统一,而这本来就是庄子已有的思想框架。庄子与郭象都反对刻意伏于山林,都主张游外冥内,但所要与之冥合的“内”在庄子是民间,在郭象是庙堂,指的都不是礼法。所以,我们可以说郭象改造了庄子的游外冥内,但不能说他把“外内不相及”改造成了内外相冥.否则就是混同了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外内。  相似文献   

14.
"理"是"道"(圆)之象,"道"为"理"(象)之本。体育"圆"哲学是大学安身立命教育的根基。因为"圆"、"理"、"德"所包含的内在关联比其自然顺序更值得关注;"圆"是"理"与"德"的基石,"圆"和"理"同是"德"在自然科学和社会伦理中的展现。"圆"哲学以"理"的思维、护持、融通于"德",是当代大学推动"制度变迁"和传承人类"先进文化"教育的宗旨。  相似文献   

15.
浦虹 《学术探索》2013,(9):98-101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的“大地”,之所以成为语言性的“大地”,主要是凭借于语言自身的道说,作为道说的语言开辟道路而成道,然而自身却隐蔽不显,语言开辟道路并呼唤出四方世界。作为四方整体之纯一性的大地与其它三方相互归属、相互游戏。本质的语言即“道说”就是家园,家园作为“道说”聚集着天地人神四方,并且此四方整体的镜子的游戏使人诗意地居住在语言作为家园之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郭旭明 《云梦学刊》2009,30(4):143-145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更多的是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当中国龙最初被英译的时候正是鸦片战争前期,西方霸权意识、排华意识浓厚,受此意识形态影响,中国图腾“龙”被误译成“dragon”;现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于是不少国人提出要给“中国龙”正名,要将其改译为汉语拼音“long”或新造词“loong”。显然,不管是“dragon"’还是“Iong/loong”,都是意识形态这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着“中国龙”的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7.
"童心论"批判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儿童文学界的一场大规模的批判。它使五十年代以来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非学术性的政治批判现象达到了新的狂热程度。在对"童心论"的批判中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题材和儿童文学观是被批判的中心,其中儿童文学观即"童心论"被称为资产阶级的"儿童本位论"。批判在此基础上将陈伯吹的文章和作品上纲上线,是一场非正常的文化批判。仔细审度这场批判就会发现,批判的出现既有时代背景因素,也有无法辩证看待艺术创作中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关系的因素,更是一场文学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对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论理论和思想的肃清和批判。正确认识这场批判,挖掘"童心论"的实质和价值是对儿童文学发展规律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8.
细读路遥小说《人生》,从主人公高加林的悲剧中,深思其"无为"的行为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农村时代政治话语下的隐在的政治性;另一方面源于作家的"选择",路遥纠结于政治和道德话语的挣扎,呈现出道德性倾向。  相似文献   

19.
赵献涛 《晋阳学刊》2009,(6):113-116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杂学之家,其知识构成可一言以蔽之,曰:“杂学”。鲁迅杂学知识结构的形成与清代学术精神、杂家著述以及章学诚史学理论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杂学涵养了鲁迅博及古今中外的文化内涵,养育了鲁迅反抗正统、敢于怀疑的人格,奠定了鲁迅“新文学开山”的地位。杂学不仅是鲁迅杂文思想的历史资源,而且对其杂文创作态度和艺术特色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后发劣势”之说,为沉浸在“后发优势”之中的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提出了疑问,同时也提出了克服这种劣势的办法。如何看待这泊来的“后发劣势”,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审慎地考察它。笔者认为,“后发劣势”之说,用虽然是颠倒的,片面的方法向我们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的问题,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于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