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历史渊源作了考察,认为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传统为现代都市文学提供了历史经验和表现模例;古诗赋、唐宋话本、明清市井小说等文学样式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城市文化因素的人情世态;由于受封建意识形态的限制,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学在表现人文景观之时,也融进了一些宗法概念和道德训戒的成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美学和历史的批评原则,概要对我国都市文学的历史渊源、发展流变、现代形态及其主体色调,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结合上进行了系统考察。文章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着三个流派、两个块状的都市文学体系,文章还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流派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3.
论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政治理性主义,即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服务;新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现实基础是革命与强权国家。基于此,其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发生、勃兴、沉寂与回潮四个阶段。即20世纪20到40年代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以及“延安文学”标志着中国新古典主义的发生;通过新的文学生产机制的建立,头二十七年文学昭示着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勃兴;新历史小说与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新写实小说的出现意味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沉寂;20世纪末官场小说的繁荣则是新古典主义的回潮。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文学观念淡化 ,文学走向式微的社会现实 ,提出“文学是必要的吗”这一命题。作者从古今中外历代政治家、文学家对文学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态度 ,论述了文学对于政治、经济、道德以及人的情感的陶冶和渲泄的重要性 ,说明文学不管在什么社会形态 ,什么环境之下都是必要的。同时 ,文章还阐述了文学的特质、价值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新时期“寻根文学”思潮与当代台湾的“乡土文学”思潮在主导的创作思想中都具有注重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学“民族性”和“观照民间”等近似的理论视角。并且,二者各自的代表作中人性主题、国民性主题和现代性主题均呈现出人文关怀与国民性探索等两岸新文学共有的精神流脉的传承,以及两岸迥异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文学文本中现代性元素的多种耐人寻味的面向。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分支,沈从文乡土小说是典型的一类,其创作因意识形态几度沉浮,却在西方得到高度认可与传播,继而引发国内重读。中国乡土文学要走向世界,必须树立民族自信,持宽容与理性心态,挖掘乡土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意义。乡土文学海外传播虽有先天局限性,但中国乡土文学的民族性仍需重视与保留,这既是客观审美需求,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民族差异性正可以彰显乡土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学观话语领导权的初步确立,是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时期。左翼文人知识分子(特别是激进派)主要通过三个层面进行建构:一、通过对创造主体的重新塑造,奠定了左翼文学的生产基础;二、对文学重新定义,为左翼文学开辟了发展空间;三、在传播与接受领域,为左翼文学建构了现实舞台。  相似文献   

8.
9.
小城文学的价值与研究方法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家良先生提出了“小城文学”的构想 ,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我们俩对这样一个话题做了初步的讨论 ,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小城一头系着农村 ,一头连着都市 ,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文学与都市文学之间 ,小城文学的存在也是客观的现实 ,她对于中国文学的走向现代化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 ,我组织了这组“小城文化与小城文学”的笔谈文章 ,意在支持熊先生的构想 ,并对这个话题做较为深入的讨论 ,希望引起文学研究界的关注杨剑龙  2 0 0 3年 7月 2 9日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的“批判性”是“现实主义”区别于其他美学风格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实主义”背后有一套特殊的意识形态,只有承认“变化”的实际意义,当下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现实感”,而“变化”问题涉及到“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在关于“变化”的问题上,中国“现实主义”谱系中的问题小说、左翼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改革文学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无论将底层叙述的传统接续到“批判现实主义”、“左翼文学”,还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只是介入角度的不同。底层问题的浮现或者被视为集体主义的恢复,或者表明人们对“现代性”和“社会问题”持续的“批判性”关注。人们将社会问题在“底层文学”中展示出来,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却留在现实社会中。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已介入人类生活,人类几乎为大众传媒所控制。而属于象牙塔的文艺也不能例外,当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在整体上已经与传媒紧密相关。传媒直接地或间接地介入文艺的制作、传播、倡导、普及和推广。谁也无法不考虑文艺的传播接受,而做藏之名山的创作了。大众传媒改变了文艺的价值观,改变了文艺的创作方式、表现形式和接受方式。当代文学走向了与传统文学背离的路,经典文学转型为时尚文学,审美性的精神文学转型为娱乐性的消费文学。当下的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开始呈现出这样三个明显特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从深度模式到平面化;文学作品表现的内容从教化到娱乐化;文学作品的表现方式表现为好看与类型化。  相似文献   

12.
“民国文学”是继“新文学”、“现代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概念,与其他三种文学史概念比较,它更加突出具体的国家历史情境,倡导历史还原,返回历史现场,有助于克服其他几种描述脱离历史实际的某些弊端,赋予“现代”具体的内容。在今天,“民国文学”研究已经衍生出一系列更为具体的研究思路。如“民国史视角”、“民国机制”等等,回到“民国”,尊重民国历史的丰富复杂,现代文学研究或许能够获得一次新的生机,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真正跳脱数十年“阶级斗争”史观的束缚,也有助于摆脱我们目前对西方“现代性”知识话语亦步亦趋的追随,在对民国以来历史的还原和追求中建立我们自己的概念、范式和研究的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民国文学史”的研究绝不仅仅是历史书写的“命名”问题,不是研究活动的旗帜与口号,更意味着一系列新的文学研究命题的出现,意味着一系列新的洞见和历史细节的发现,当然,更意味着我们研究的当代性的凸显:不仅是用“民国”来概括一段过去的现象,而且是用特殊的历史记忆来反观、反思我们的今天,推动我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批判。借助“民国文学”这一叙述角度,在中国大陆过去被遮蔽的文学现象、历史现象将重新提出,并引人深思。例如民国经济与文学的关系,法律形态与文学的关系等,回到民国历史的现场,关于“经济与文学”的讨论就不可能是“旧题旧做”,甚至也不能用“旧题新做”来加以概括,在与民国经济相关的这一段文学史中,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新鲜的“主题”和大量被遮蔽的史实。同样,在排除大量人为的预设之后,我们可以目睹现代法律与文学生产的诸多细节。  相似文献   

13.
小学学历的沈从文面对求学谋职的挫折和饥饿的缠绕,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跻身高雅的文学殿堂。“乡下人”的自卑心理情节使他能够清蠢理智的审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都市生活,凭借自己熟悉的乡村经验构筑起他独特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4.
延安作家对知识分子品性的革命反思主要体现于前期延安文学中,是延安作家寻找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差距并企图弥补的努力。这种反思是作家对知识分子思想与个性的整体审视,是在没有外力推动下的主体选择,具有知识分子的精神史意义。革命视域下的知识分子具有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情绪化、迂腐和胆怯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近来澳门文学的整体风貌展现出都市文学形态日渐成熟的姿态,在创作方面,无论从澳门文学本土创作的规模上还是从题材布局上,无不显示着本土创作力量愈发坚实的趋势;文学研究方面,澳门学者和各地学者一致将目光转向了澳门文学的跨语言特征,以此论证澳门文学与汉语新文学的关系以及澳门文学特殊性所在,显示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澳门文学一贯善于从多元文化背景和丰富多彩的文学周边活动中汲取发展的养分,一年一度的澳门文学节以及各类纷繁的活动,为这座城市不断增添文艺气息。  相似文献   

16.
17.
试图从当下文学所追慕的种种迷离“媚俗”图景中 ,揭示出当下文学的病症所在 ,并以此为契机 ,呼请一种健全、正常的文学风气 ,使当下文学在自律、自省的健康机制导引下 ,始终保有一种清醒地关注现实的“真实”情怀 ,使文学这门古老的艺术 ,在世纪初的社会舞台上 ,继续承担起宏扬正气、激荡精神、陶冶性情的重任。这就是 :用一种激越的理想重塑中华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18.
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学经典的建构是一种选取性、排他性的文学价值评价行为,由于主体前理解的差异,究竟哪些文本进入经典序列,往往争论不休。个体审美评价要求普遍性认同的心理需要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原动力。推动文本进入经典序列的方式主要有:政治权力的推行、知识精英的遴选和大众舆论的评判等。当下社会,图象作为与语言相对的一种表述力量异军突起,语言的中心地位遭到挤压,文学经典的中心地位相应遭到了放逐。消费文化思潮使文学经典成了所指空洞的纯粹消费品,成了消费、戏仿、聊侃的对象。后现代文化对“中心”合法性的质疑,消解了文学经典存在的根基,为文学经典唱起了挽歌。  相似文献   

19.
都市景观与都市文学:当代都市文化的二元想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市景观与都市文学在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演变中日益跃升为当代都市文化的两大基本形式,并在深层制约着当代都市文化的发展走向,成为体现当代都市精神的二元文化想象.然而由于现代资本及其科层体制的影响,都市景观与都市文学在发展中又面临着诸多困境乃至异化现象.如何调校这种悖论,使其更有利都市文化的发展,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都市文化学课题.  相似文献   

20.
文学“乡土”在本质上是个体认同的构造。文章以“文学豫军”的官场书写为例,分析地域文学中的官场话语与“中国”层面上的启蒙话语的纠葛,探讨官场书写的中原模式,包括:官场书写的诱惑与诉求,中原“头人”的塑造,以及在官场矛盾救赎中体现的地方创伤思维与文化意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