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慧与海派文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70年代出生的作家,卫慧的创作表现出了与海派小说传统的明显的联系.她的代表作《上海宝贝》在对都市化"新人类"生活方式的表现以及性爱小说的特征等方面与叶灵凤、新感觉派等海派作家的小说是一脉相承的,但在女性主体的性别态度以及后殖民色彩的文化心态等方面又有其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由于幽默小说的独特性和丰富的文学内涵,在幽默小说中探究作家的创作心态,可考察作家在其他文体的创作中所不能见到的创作心理。在王蒙、王朔和王小波等作家创作的幽默小说中,我们看到了1980年代以来的幽默小说作家存在两种心态:理性对抗激情的精英以及摇摆的犬儒主义。  相似文献   

3.
特殊的战争背景使20世纪40年代的女性作家产生了与和平时代不同的审美心态,这种心态主要表现为对战争的疏离和逃避,战争只成了作家创作中的人物活动的背景,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的特征。在这种心态影响下,女性作家的书写主要通过三种生存方式的展示,表现了她们对战争背景下人类基本生存的忧虑。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对四十年代女性小说创作以及四十年代女性小说的研究进行总体勾勒 ,着重考察四十年代女性作家的审美心态及其小说创作的时代色彩、文化意蕴及特有的性别意识 ,通过系统的分析 ,找寻战争与四十年代女性作家及其创作的关系 ,从而为我们准确把握和研究四十年代的女性创作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刘心武1980至1990年代创作心态由启蒙心态转向泛人文心态,文学启蒙实践由"他者启蒙"转向"自我启蒙".政治代言的寻租转向、经济发展的内在法则激化了启蒙理念与启蒙实践之间的矛盾,进而制约了启蒙活动的展开.文学启蒙的隐性策略和作家素质的提升是社会现代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沙田文学",广义系指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共同创作的文学,狭义是专指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沙田"耕耘的余光中等五位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流派.这五人非"会"非"帮"的结合,有共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做基础.他们的中西学问造诣高,在学者散文方面独树一帜.这是中国自有西式大学以来少有的文学景观,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卫慧的创作在7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作品中较有代表性。近年来对她的作品评说较多,但大多是从"后现代"、"后殖民"等角度,只看到与传统的断裂方面,而忽略了对传统的承续。事实上,卫慧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作家,并且身处90年代的上海都市社会,其作品还有另一种为评论者所不见的情绪、意蕴———类似古典阴柔美的审美意蕴。这既是中国传统阴柔美文化对作者创作的潜在辐射,也是作者为扩大作品影响的一个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8.
作家语言模式及其心态臆想闫德亮作家的心态(或称主观意识、自觉心理)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题材、体裁、情节、结构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作家心态的制约。那么,作家的心态制约作家的语言模式(或称语言惯用结构、语言个性风格)吗?换句话说,作家的语言模式与作家的心...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世纪“寻根”思潮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二者在乡土体验和文化重构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又因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0.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平 《东方论坛》2004,(5):28-36,49
余华由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作家"转变为20世纪的"通俗作家",由创作风格的"冷酷""残忍"转变为"和风细雨".余华这种创作姿态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先锋小说的解体,这其中既包含着先锋文学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也包含着世俗诱惑的难以抗拒性,也许,还包含着作家自己可以把握的不断创新的欲望和无法把握的创作心态的衍变.但他关心的仍然是人的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小说家的转变与解体并不是在新时代中的"溃不成军",而是"胜利大逃亡".  相似文献   

11.
虚静心态和逍遥——自由心态是古代作家进行艺术创作时最主要的心理状态。虚静心态对作家感物、体验、构思都具有重要作用。逍遥——自由心态对作家的想象具有重要意义。这两种心态对艺术家创作发生作用有其心理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理智与情感、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实之间难以厘清界限的张炜 ,其创作心态陷入二难抉择的困境之中。文章从作家的自我意识、精神结构分析其创作心态的矛盾之处 ,并指出作家内在精神冲突给创作带来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最具影响的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之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首先启迪和深化了70年代末以来文学表现人生和自我的发展情状,特别是促进了"先锋派"文学"自我"表现的转型;其次,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标榜"新写实"、"新生代"和"晚生代"的一批作家先后登上文坛,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萨特话语的中国转化.由于时代氛围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80、90年代作家对萨特存在主义话语的文学解读和叙述方式有着很大不同,这意味着在萨特影响下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观念已经走向重构.  相似文献   

14.
先锋文学是新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其因受存在主义深刻影响而具备"颠覆性"和"超越性"品格,在20世纪80年代盛极一时,却在90年代初开始衰微。然而存在主义对这些作家的影响并不限于他们在80年代的创作中,同样表现在90年代以至新世纪的创作中,前者的影响在于"虚",也即形式层面;后者的影响在于"实",也即意义层面。该文将"江南三部曲"作为后者中的典型文本,通过探讨文本中"史诗性"和"寓言化"因素来看存在主义对先锋作家的持续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代政治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的重要现象之一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化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与制约,而是作家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把当代政治运动中诸多历史事件纳入文学的叙事.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主要澄清当代政治运动的概念,深入理解当代政治运动与文学的紧密联系,洞察作家如何叙事当代历史与政治,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一种经验表述和审美重建,是对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历史意识地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6.
革命文学的兴起是上世纪30年代文学的一个鲜明特征.面对"革命文学"的浩大声势,"五四"启蒙文学阵营发生了分化与转向.一批曾坚持文化启蒙、追求个性解放的作家转而选择了谋求大众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文学.30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历史变革紧密相关,但创作主体内在心理机制对这种转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从众心理是30年代文学转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期,商业大潮的侵袭使得作家的创作心态和文化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女性作家而言,她们更加敏感于时代与女性生存空间的变化,因而掀起了一次女性写作的高潮,女作家的文化立场和写作姿态在这一浪潮中以迥异于男性的文化心态呈现出来,凸显了女性主体精神的特异性和潜在性.  相似文献   

18.
作家刘震云在其《我不是潘金莲》这一力作中,采用反讽叙事的手法描写官场心态,运用近乎游戏的叙事,揶揄社会中普通人"寻正义"之艰难、某些官员"枉公道"之本相。文章从叙事策略、叙述话语及创作心理三个层面入手,剖析叙述话语的谐谑和反讽意味,并由此揭示出此种叙事策略与话语风格形成的作家创作的深层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女性小说创作及其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和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生于7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的影响下,高举性别旗帜,用独特的女性话语描写女性心理与生活体验,在文本中凸显女性意识,对传统男性中心文学进行解构和颠覆。从“私语小说”到“身体书写”,90年代新生代女性小说具有不可质疑的文化反抗的积极意义,但也包含着致命的偏狭。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辽宁作家中,于晓威被誉为国内20世纪"70年代出生小说家"代表之一。其作品非关地域性,非关原生态,但均关注乡村、城市和历史。有人评价说他的小说不靠讲故事而是在一定阶段有意疏离小说的传统作法;也有人说他的小说创作看似不动声色实则苦心孤诣地尝试和取舍,并有效地创造了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张力与独特的艺术个性;也有的说于晓威小说创作彰显了作家特有的抒情气质,而这一特点的形成来自于他对世俗性的超越。总之,作为"新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于晓威是值得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作家。本期刊发刘恩波、李保平、张贺楠等三篇相关的评论意在梳理上述于晓威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同时刊发本刊编辑与作者的对话,进而展示作者的真实创作理念。本刊坚持做"新东北作家群"之"当代辽宁作家研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得到了诸多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支持。我们坚信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为推动东北文学暨辽宁文学的研究做我们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