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考察了“昨日黄花”与“明日黄花”的历史渊源,对词典编纂者提出两条建议:一是重视人们的习惯用法,增录词条;二是在词典解释中适当加入词语的准确的语源。  相似文献   

2.
“不可限量”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不可限量"是否是成语,不同的辞书观点不同。而在部分认为其为成语的辞书中,对其来源,意义发展演变解释不够完善精确。经分析考证,我们以为,"不可限量"是成语,最早见于三国吴支谦的译经,进入中土文献后,意义开始引申,并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开始具有了褒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拥有千年不曾更改的地名,举世罕见,其得名原因众说纷纭。从阆中上古聚居部落民族主体及其使用语言看,阆中得名起源于古濮语词汇,发音似汉语浪,意为河谷之地貌。秦收巴地置郡县,经同音通译、同义互代以汉语阆为通称。因地形地貌颇显殊异,遂增补汉语中以示聚落实体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确切方位。  相似文献   

4.
“期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月”一词,一般释为“匝一月”,其本义当为满一月,时间跨度也当以一个月为限。但在某些文献的具体上下文语境中,有时又指自本月至来年同一月,时间跨度为一整年,意义则与“期年”相合。笔者试图揭示这一矛盾现象出现的缘由,并对相关文献中的某些明显的误释进行辨析,认为《左传·僖公八年》之“复期月”及《论语·子路》所载孔子所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等处的“期月”均指“匝一月”,不能解为“周一年”。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水货"一词迅速被人们所熟悉和使用。其词义最初表示通过水路走私的货物,发展到后来表示一切非正常渠道销售的货物,再发展为表示劣质商品,在现代商品市场中,"水货"又表示平行进口货。通过对"水货"词义演变的考释,可以看出词义在演变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历史原因、词典规范作用的影响,普通话词汇系统在对方言词语的吸收过程中应吸收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普通话词汇系统中欠缺而方言词义明确、语言形式符合使用者审美要求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水货”一词迅速被人们所熟悉和使用。其词义最初表示通过水路走私的货物,发展到后来表示一切非正常渠道销售的货物,再发展为表示劣质商品,在现代商品市场中,“水货”又表示平行进口货。通过对“水货”词义演变的考释,可以看出词义在演变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历史原因、词典规范作用的影响,普通话词汇系统在对方言词语的吸收过程中应吸收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普通话词汇系统中欠缺而方言词义明确、语言形式符合使用者审美要求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也罢"有两种用法,一是单用,表示容忍或只得如此,有"也就算了""也行"的意思;一是两个或多个隔开配对使用,表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如此。考察"也罢"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情况,并讨论"也罢"虚化的过程与动因、"也罢"与"也好"的关系、"也罢"的语法性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和"字普通话标准音的多种读音和台湾表连接关系标准音读hàn音,是"和"字语音演变不同时间层次的体现,也是语音演变中"阴阳对转"现象和"元音高化"规律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辨析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的几种说法,考证了"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演变、流行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钞"主要指钱币,而"抄"多表书写、抢掠等动词义。历史上"钞"和"抄"的词义交错纷繁,"钞"由"用以叉取的金属器具"引申出书写、劫掠等动词义;魏晋时"抄"作为"钞"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出现,至唐宋逐渐替代了"钞"的词义;宋代"钞"成为指代纸币的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11.
考证重庆方言中“很”与“囫囵”的读音变化 ,并从现代语音学的观点出发 ,对语音的演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2.
“推”、“排”浑言则同,析言则异。泛泛地说,二者都指推开;区别来说,“推”指使对象物向施力的方向运动,“排”则指用力使对象物向两边分开,“排”的这种意义特征源自所从的“非”。由“推”、“排”组构的词也多具有这种区别特性。  相似文献   

13.
查阅各朝代的字书中"砖"字的记载和历史文献中"砖"字的使用,发现现代"砖"字是起源于甲骨文的"專"(表音)和瓦当文"瓦"(表义)。晋代之后,两个独体字组合成"甎",并延伸出另一合体字"塼"。辽宋时期后,又出现了"石"为部首的"磚",并逐渐替代"塼、甎"字,到解放前"磚"已成为主体字形。在新中国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中,"專"简化为"专",正式确定了现代"砖"字。  相似文献   

14.
"声音"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应用,人们几乎感觉不到这个复合词中各语素意义的差别。然而,查检历史文献,我们发现"声""音"有着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里,既可以说“救人”、“救国”,又可以说“救火”、“救灾”。同是一个“救”字,意思却不一样。前两个“救”作“助”解,后两个“救”作“止”解。有些字典辞书和著作将现代汉语中的“救”一律释为“援助”或“帮助”,认为“救灾”是“援助人、物使免于灾难”,“救火”是“把人和资财从火里救出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救灾”、“救火”这类词语是不是动宾结构?“救”的对象是人和物,还是灾或火?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从古代汉语说起。本文对“救”的词义作了一番历史的考查,认为“救”字从古到今都有“助”、“止”二义。二义怎样识别?主要看“救”的宾语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人或物,即为“助”义;如果指的是灾祸、时弊或过失等坏事,就是“止”义。二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救”字无论是作“助”解,还是作“止”解,都有“赴急之意”。“救”字与“纟求”、“纠”同源,这三个字音近义通,都有“急”义。  相似文献   

16.
"整合"一词作为专有术语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斯宾塞在1862年首先使用.20世纪初该术语在心理学、哲学、生物学、人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但在20世纪中叶之前该术语也主要是在上述四个领域使用.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以帕森斯等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学者对该术语的重视和推动,该术语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中文中"整合"一词最早是由日文传入,在改革开放以前中文词汇中就有"整合"一词,但这一词汇只是一个地质学和神经生理学的词汇,我们今天在人文科学上广泛使用的"整合"一词是改革开放后由港台地区传入,目前学术界对它有过种种界定,但这些界定亦有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辞赋的本质特征(神趣)是"设辞虚构"。萧统"沈思"说实谓此也。理由是:古人重辞赋;《文选》要预立既硬又科学的标准,最好的选择就是以辞赋为范文,从中抽绎出标准;古人视赋为诗,很多文体有辞赋化倾向,衡鉴辞赋的标准遂被普适、跃升为衡鉴所有"文"的标准;符合萧统尚新变的文艺思想;受王充"超奇"论启发;可验以《文选》诸篇。"设辞虚构"不仅与"沈思"说一致,与翰藻说、个人性、单篇性、文本性、审美性等也无?格。  相似文献   

18.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入了两个符号“ ”、“、”。这两个符号不是文字符号 ,而是标点符号。“ ”号最早见于西周金文 ,后来用法日益丰富 ,相当于顿号、逗豆、分号、句号、章节号等。“、”号的源头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其形体有几种变体 :大圆点、中圆点、小圆点、长顿点、短顿点 ,均属“点”的系列。其作用相当于篇号、章节号、句号、分号、逗号、顿号、重文号、合文号。  相似文献   

19.
夷齐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廉"是夷齐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典籍中关于夷齐"廉"的有关论述主要在《孟子》、《战国策》和《吕氏春秋》中,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伯夷之廉既指其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也指其谦让不取的高风亮节和笃道守节的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文字植根于渊博的文化整体,是民族文化的精粹。从汉字"法"的历史演变中揭示法字与水的文化渊源,表达了人们对灋公平正义的确认,体现了远古人类对法制的向往,希望法制平等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