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草》体现了鲁迅的多元文化精神,这些多元文化精神相互之间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这种复杂性是《野草》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笔者尝试借鉴尼采的谱系学方法解析《野草》,认为:在《野草》中,鲁迅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的对立,他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同时又很西化,他按照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各自的特点来接受它们,以至形成了独特的"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散文诗在30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而进一步走向高潮的光辉历程。《野草》以鲁迅先生“最典型最深刻的人生血书”昭示人间,以成熟的姿态为现代散文诗撑起了一片深邃而广阔的天空。《野草》思想深厚,艺术成熟,对现代散文诗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开拓性的。1927年以后的中国现代散文诗从多方面体现了《野草》精神,继承和发展了《野草》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野草》除《题辞》外,收集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间的二十三篇散文诗。在五四时期的散文诗中,《野草》是异峰突起的瑰宝,它的艺术构思精湛新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一直为人们所称颂。《野草》包含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新文化阵营分化时处在思想转变前夕鲁迅的矛盾心情。《野草》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穆旦都生活在重大的历史转型期,鲁迅的创作高峰期在"五四"前后,那个时代是怀疑一切的时代;穆旦则经历了抗日救亡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及文革时期,他所处的时代则是不容怀疑的时代,他们都发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怀疑之音,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和穆旦诗都具有怀疑精神,因此,《野草》的怀疑精神的历史语境具有传承性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散文诗《野草》蕴含着鲁迅特定历史时期深刻独特的人生体验。鲁迅借助一系列畸形、怪异、恐怖、丑陋、虚幻的意象来表情达意,创造了新的颤栗,这是他深入生活、逼视内心的结果。从情思感兴这个层面来看,深切是《野草》的显著风格;散文诗情思感兴以意象为载体,从意象生成这个层面来看,《野草》呈现出诡谲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鲁迅的思想发展特征,探讨了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本文指出,鲁迅处在思想发展的质变时期,"反抗绝望"是他创作散文诗集《野草》的主导思想.鲁迅的这种思想特点反映在散文诗集《野草》的具体创作之中,就是把反抗命运的挑战和表白独立、坚强的人格意志,作为了散文诗的独特意象,并且着意刻划出《野草》所特有的象征与朦胧美的艺术境界.本文认为,《野草》是鲁迅反抗绝望的心灵浩歌,它显示出鲁迅的心灵力度、生命力度,透露着鲁迅探求真理的光芒,追求卓越和崇高的艺术美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4—1926年。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在黑暗的旧社会中彷徨但仍不断地无畏无惧、苦苦思索、追求真理的精神。《野草》的出版,于今已60余年。其间,中外学者们对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发表了很多精辟的意见。但是,对《野草》语言的绘画美特征,虽然也曾有一些学者,在论著中简单提及,可大都是寥寥几笔带过,并没有详细的探讨、专章的论述。事实上,鲁迅先生作品中的语言绘画美是十分明显的,在《野草》一集中尤见凝炼。所以,本文拟就《野草》散文诗语言的绘画美作一次探索性的研究,以对鲁迅先生美学思想的研究尽一些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读过《野草》,人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这部散文诗集的语言写得很美。远在二十年代末,鲁迅曾同冯雪峰多次谈及《野草》和《彷徨》艺术美的特质。冯雪峰后来这样回忆说: 而据我看来,《野草》和《彷徨》,作为艺术品看,鲁迅先生自己是很爱的。事实上,除去艺术的高度优美性之外,如《野草》,其中不少篇仍都是思想健康的、战斗的作品,……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鲁迅先生自己也不愿对它们予以过低的评价。所以,当谈到《野草》,他自己几次地说他“现在,不会再写那样的东西了”的时候,我都觉得这句话有两种意味,好像他为自己不能再写那样的作品而感到可惜,但同时又分明是宣告他以后不再写那样的作品了。这里姑且不谈鲁迅对于《野草》思想内容看法变化的痕迹。就艺术方面来说,鲁迅显然是十分珍爱这部散文诗集的。他“不愿对它们予以过低的评价”,甚至为不能再写出这样的作品而  相似文献   

9.
鲁迅创作于1924—1926年的散文诗集《野草》一向被认为是鲁迅心理的真实写照,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诸多关注。《野草》中的散文诗《这样的战士》,以其明确的斗争意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样的战士》一文反映了鲁迅的孤独、无望和"痛打落水狗"的决绝,表现出鲁迅顽强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究当代散文诗未能超越鲁迅《野草》的原因,指出:当代散文诗在创作取材上习惯于物化和轻型,在成“象”中缺少提炼概括、矛盾内容的把握和抒写、真实心灵的袒露与解剖,在艺术表现上千篇一律,因而与《野草》以重大题材和“人”入诗、含义丰富的意象、矛盾内容的组成描绘、“内宇宙”的深刻剖析和艺术上的探索独创都存在明显距离。原因在于当代散文诗作者缺少象鲁迅那样吞吐群山、重铸高峰的博大胞怀,缺少史诗意识,被束缚在“小摆设”的框框内。  相似文献   

11.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本散文诗集.诗集除《题辞》外,共收鲁迅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四月在北京期间所写的散文诗二十三篇.这些诗篇最初都发表在《语丝》杂志上.  相似文献   

12.
散文诗《野草》,除《题辞》外,共有二十三篇。这是鲁迅重要作品之一,是他战斗的光辉业绩,也是他探索前进的真实记录。鲁迅写作《野草》的情况,在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五日写的《〈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过: “是一九二四年至二六年在北京所 做,陆续发表于期刊《语丝》上的。大 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 直说,所以有时措词就很含糊了。” 在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写的《自选集·自序》里也有过真切的回忆: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 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 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 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 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 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 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 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是一位文艺革新的战斗者,他认为作家“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才能够独立”。他是从众多的文学大师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后,才创作出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作品。1924—1926年他创作《野草》时,已积累了大量的外国文学资料,又能科学地借鉴慎重地吸收,因此才写得如此深沉博大。鲁迅散文诗的创作,同他的小说杂文创作同时开始,并延续到晚年。不过,集中地采用象征主义尼采文风来抒写心情、表露斗士心迹则是在《野草》里,可以说《野草》  相似文献   

14.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的说法在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知道,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语体"散文或象征主义散文诗的源头,尽管称高长虹为"散文诗集的开先河者"与事实不符,却完全可以称他为开创者之一。通过比较《朝花夕拾》和《土仪》的写作、发表、结集出版情况可以知道,如果《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闲话风"的创作潮流的说法属实,那么开创现代散文"闲话风"创作潮流的系列文章应该是高长虹的《土仪》而不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相似文献   

16.
《野草》的生命意识与超越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自从问世以来,一直以深邃奇异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对于这样一部采用大量象征形象表达作者复杂的内心体验和对人生的哲学沉思的著作,长期以来,人们多习惯于从认识论出发研究解释它,虽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存有站在这一视点难于透视的研究死角。因此,本文试图从生命体验的视点观照《野草》,对这部散文诗集所表现的生命意识与超越精神作某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现代讽刺大师,散文诗《野草》中的讽刺艺术由于其真实的讽刺生命,经过"特别一提"的讽刺手法,表现出"旨微而语婉"的讽刺美。《野草》的讽刺渊源起于鲁迅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主旨,以及批判对象的滑稽荒诞,是鲁迅外冷内热的人格投影。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有一半以上的篇章采用了象征的表现方法,带着鲁迅自己的个性特点自成体系。下面就《野草》象征体系的构成、层次、特点作简要的阐述。《野草》象征的构成文学象征侧重于理念的阐发,表现人的主观内心世界,但它又不是直抒胸臆和抽象说理,而是通过对有物质感的事物描写,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具体物象和作者心灵的东西融为一体,就是文学象征的构成。鲁迅的《野草》集中表达了他在思想转折关头、既奋斗、探索又充满矛盾、苦闷的内心感受,他采用象征的表现方法,把自己的这种内心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观念与技巧上有契合之处。在小说、散文、散文诗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创作中,鲁迅与夏目漱石都存在着文学上的关联。《呐喊》与《我是猫》注重以空间叙事来完成小说结构的建构;《朝花夕拾》与《永日小品》里展示出来的是文字的“余裕”;《野草》与《梦十夜》是生命独语的展现。然而,《呐喊》空间建构上的复杂和多元、《朝花夕拾》里温暖的情感和自由率性的笔墨趣味、《野草》的凌厉和冷峻,又显示出鲁迅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20.
(一) 在研究鲁迅的思想和作品的工作中,对散文诗集《野草》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文章,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还不能紧密结合鲁迅前期思想的特点、鲁迅写作《野草》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当时鲁迅的思想感情特征,用严肃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对这一批散文诗作出科学的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的研究者从“只要是一个战士,唱出来的就都是战歌”出发,仅仅挖掘了《野草》中乐观、明朗的情调,将《野草》的战斗意义提到与鲁迅前期的杂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